土壤學與生活(原書第十四版)

土壤學與生活(原書第十四版)

《土壤學與生活(原書第十四版)》是201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尼爾·布雷迪(Nyle C. Brady)、(美)雷·韋爾(Ray R. Weil)。

基本介紹

  • 書名:土壤學與生活(原書第十四版)
  • 作者:(美)尼爾·布雷迪(Nyle C. Brady)、(美)雷·韋爾(Ray R. Weil)
  • ISBN:9787030604903
  • 頁數:895
  • 定價:298.00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02月01日
  • 裝幀:鎖線膠訂
  • 開本:A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際著名經典土壤學著作The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第十四版)的中文譯本。主要內容包括土壤——人類生活之本、土壤母質、土壤分類、土壤物理性狀、土壤水及其水文循環、土壤通氣性與溫度、土壤膠體、土壤酸鹼度、土壤有機質、土壤中氮磷鉀硫等主要元素行為、土壤養分管理技術、土壤侵蝕及其防治、土壤化學污染、土壤地理信息、土壤質量等共20章內容。

圖書目錄

目 錄
序 一
序 二
前 言
第1章 土壤——人類生活之本 1
1.1 人類生態系統中土壤的功能 2
1.2 植物生長的介質 3
1.3 水供給的調節器 7
1.4 原材料的再循環器 8
1.5 大氣的調理器 8
1.6 土壤生物的棲息地 8
1.7 工程介質 9
1.8 土壤圈——環境的界面 10
1.9 土壤為一自然體 12
1.10 土壤剖面和它的層次 12
1.11 表土和心土 15
1.12 土壤:空氣、礦物、水和生命的界面 16
1.13 土壤的礦物(無機)組分 18
1.14 土壤有機質 20
1.15 土壤水:不斷變化的溶液 22
1.16 土壤空氣:變化的氣體混合物 23
1.17 供給植物營養四個組分間的相互作用 24
1.18 植物根系對養分的吸收 25
1.19 土壤質量及其退化與恢復力 27
1.20 結論 28
思考題 29
參考文獻 29
第2章 母質到土壤的形成過程 30
2.1 岩石和礦物的風化 31
2.2 土壤形成的影響因素 38
2.3 母質 38
2.4 氣候 50
2.5 生物區系:生物 53
2.6 地形 57
2.7 時間 58
2.8 土壤形成的四個基本過程 61
2.9 土壤剖面 65
2.10 結論 70
思考題 70
參考文獻 70
第3章 土壤分類 72
3.1 土壤個體的概念 73
3.2 土壤系統分類:一種綜合的分類系統 74
3.3 土壤系統分類的類別與命名法 80
3.4 土綱 82
3.5 Entisols:新成土(幾乎沒有剖面發育) 86
3.6 Inceptisols:始成土(幾乎沒有診斷特徵:B層的開始) 87
3.7 Andisols:火山灰土 88
3.8 Gelisols:凍土(永久凍土和凍融) 90
3.9 Histosols:有機土(非永凍地帶的有機質土壤) 92
3.10 Aridisols:乾旱土(乾旱的土壤) 95
3.11 Vertisols:變性土(深色的、膨脹開裂的黏土) 97
3.12 Mollisols:軟土(深色柔軟的草地土壤) 99
3.13 Alfisol:淋溶土(具有黏化層或鹼化層,適度淋洗) 102
3.14 Ultisols:老成土(澱積黏化層、高度淋洗) 103
3.15 Spodosols:灰土(高度淋洗、酸性、含砂的森林土) 105
3.16 Oxisols:氧化土(氧化層、高度風化) 106
3.17 土壤分類學中的低級分類單元 107
3.18 結論 112
思考題 114
參考文獻 114
第4章 土壤結構與物理性狀 115
4.1 土壤顏色 116
4.2 土壤質地(土壤顆粒的粒級分布) 117
4.3 土壤質地分類 121
4.4 礦質土壤的結構 126
4.5 土壤團聚體的形成及穩定性 130
4.6 耕作與土壤結構管理 137
4.7 土壤密度 142
4.8 礦質土壤的孔隙空間 151
4.9 與工程套用相關的土壤性狀 156
4.10 結論 161
思考題 163
參考文獻 164
第5章 土壤水特徵及其行為 166
5.1 水的結構及其相關特性 167
5.2 毛管原理及土壤水 169
5.3 土壤水能量概念 172
5.4 土壤含水量與水勢 176
5.5 液態水在土壤中流動 183
5.6 入滲和滲透 188
5.7 水蒸氣在土壤中的運動 192
5.8 土壤濕度的定性描述 193
5.9 影響作物有效水分的因素 196
5.10 作物吸水機理 200
5.11 結論 203
思考題 204
參考文獻 205
第6章 土壤和水文循環 207
6.1 全球水文循環 208
6.2 降水和灌溉水的去向 210
6.3 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SPAC) 217
6.4 蒸散的控制 221
6.5 土壤中的液態水損失 226
6.6 滲漏和地下水 228
6.7 促進土壤排水 232
6.8 化糞池排水場 239
6.9 灌溉原理和實踐 243
6.10 結論 249
思考題 250
參考文獻 251
第7章 土壤通氣性與溫度 253
7.1 土壤通氣性——過程 254
7.2 土壤通氣性特徵的表示方法 256
7.3 氧化還原電位 257
7.4 影響土壤通氣性和Eh 的因素 260
7.5 土壤通氣性的生態效應 264
7.6 土壤和植物管理中的通風措施 267
7.7 濕地及其通氣不良土壤 269
7.8 土壤溫度影響的過程 274
7.9 太陽能量的吸收與損失 280
7.10 土壤的熱性質 282
7.11 土壤溫度控制 286
7.12 結論 289
思考題 290
參考文獻 290
第8章 膠體組分:土壤化學和物理活動的根本 293
8.1 土壤膠體的基本性質和種類 294
8.2 層狀矽酸鹽黏土結構的構造特徵 298
8.3 矽酸鹽黏土的礦物組成 301
8.4 非矽酸鹽膠體的結構性質 307
8.5 土壤膠體的起源和地理分布 309
8.6 土壤膠體的電荷來源 312
8.7 陰陽離子吸附 315
8.8 陽離子交換反應 317
8.9 陽離子交換量 321
8.10 土壤中的交換性陽離子 327
8.11 陰離子交換 328
8.12 地下水污染物和農藥的吸附 330
8.13 生物大分子與黏土礦物、腐殖質的結合 331
8.14 膨脹性黏土物理負面效應 334
8.15 結論 337
思考題 338
參考文獻 338
第9章 土壤酸度 340
9.1 土壤酸化過程 341
9.2 鋁在土壤酸化中的作用 345
9.3 土壤酸度 346
9.4 土壤pH的緩衝性能 350
9.5 土壤pH的測定方法 353
9.6 土壤酸化的人為影響因素 356
9.7 土壤pH的生物效應 363
9.8 施用石灰提高土壤pH 369
9.9 其他改良土壤酸度的方法 375
9.10 降低土壤pH 377
9.11 結論 379
思考題 380
參考文獻 380
第10章 乾旱區土壤:鹼度、鹽度和鈉化度 382
10.1 乾旱區土壤的特徵和問題 383
10.2 鹼度的原因:土壤pH高 390
10.3 鹽漬化土壤的發育 392
10.4 鹽度和鈉化度的測定 395
10.5 鹽漬化土壤的分類 398
10.6 鈉質化學條件導致的土壤物理退化 400
10.7 鹽漬化土壤上植物的生長 404
10.8 灌溉水質問題 408
10.9 鹽質土的改良 410
10.10 鹽化-鈉質土和鈉質土的改良 415
10.11 改良后土壤的管理 419
10.12 結論 419
思考題 420
參考文獻 420
第11章 土壤生物與生態 422
11.1 土壤生物多樣性 423
11.2 土壤生物在行動 425
11.3 生物的豐富度、生物量和活性 430
11.4 蚯蚓 432
11.5 螞蟻和白蟻 436
11.6 土壤微動物 439
11.7 植物根 443
11.8 土壤藻類 445
11.9 土壤真菌 445
11.10 土壤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 452
11.11 影響土壤微生物生長的條件 455
11.12 土壤生物對植物群落的有益影響 457
11.13 土壤生物及其對高等植物的侵害 459
11.14 土壤生物間的生態作用 463
11.15 結論 466
思考題 467
參考文獻 467
第12章 土壤有機質 470
12.1 全球碳循環 470
12.2 土壤中的分解過程 474
12.3 控制分解和礦化速率的因素 478
12.4 土壤有機質和腐殖質的發生和性質 484
12.5 有機質對植物生長和土壤的影響 487
12.6 土壤有機質的數量和質量 491
12.7 土壤-植物-大氣系統中的碳平衡 493
12.8 影響土壤有機質水平的主要因素和田間措施 496
12.9 溫室效應:土壤和氣候變化 502
12.10 堆肥和堆肥過程 507
12.11 結論 510
思考題 511
參考文獻 511
第13章 土壤中氮和硫的高效利用 514
13.1 氮素對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 515
13.2 氮的分布與氮循環 517
13.3 氮素的同化與礦化 517
13.4 可溶性有機氮(SON) 519
13.5 黏土礦物對銨的固定 521
13.6 氨的揮發 521
13.7 硝化作用 522
13.8 硝酸鹽的淋失問題 524
13.9 反硝化作用導致氮的氣態損失 528
13.10 生物固氮 533
13.11 與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535
13.12 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 538
13.13 非共生固氮 540
13.14 大氣氮沉降 540
13.15 土壤氮素管理實踐 542
13.16 硫元素的重要性 547
13.17 硫在自然中的來源 549
13.18 硫的循環 552
13.19 硫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行為 553
13.20 硫的氧化與還原 554
13.21 硫的保持與交換 555
13.22 硫與土壤肥力保持 557
13.23 結論 557
思考題 558
參考文獻 558
第14章 土壤中的磷和鉀 561
14.1 磷在植物營養和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562
14.2 磷對環境質量的影響 564
14.3 磷循環 568
14.4 土壤中的有機磷 571
14.5 土壤中的無機磷 574
14.6 酸性土壤中無機磷的溶解性 576
14.7 高pH 條件下無機磷的有效性 580
14.8 土壤對磷的固定能力 581
14.9 土壤中磷的調控措施 584
14.10 鉀:性質和生態作用 587
14.11 鉀與動植物營養 587
14.12 鉀循環 588
14.13 土壤肥力中的鉀問題 591
14.14 土壤中鉀的形態和有效性 593
14.15 土壤中鉀固定的影響因素 595
14.16 鉀的田間管理 596
14.17 結論 598
思考題 598
參考文獻 599
第15章 鈣、鎂和微量元素 602
15.1 鈣是必需營養元素 603
15.2 植物營養元素鎂 607
15.3 缺素與致毒 608
15.4 植物中微量營養元素的作用 609
15.5 微量營養元素的形態 613
15.6 導致微量元素缺失/毒性的一般條件 615
15.7 影響微量元素陽離子有效性的因素 616
15.8 有機化合物作為螯合物 621
15.9 微量元素陰離子有效性的影響因素 624
15.10 養分平衡需要 628
15.11 土壤管理和微量元素需要 629
15.12 結論 634
思考題 635
參考文獻 636
第16章 養分管理技術 638
16.1 養分管理的目標 638
16.2 環境質量 641
16.3 養分資源和循環 649
16.4 流經養殖業的循環養分 652
16.5 工業和城市副產品 657
16.6 有機養分資源的利用實踐 660
16.7 無機的商品肥料 663
16.8 施肥方法 668
16.9 施肥時期 671
16.10 診斷方式和方法 672
16.11 土壤測試 675
16.12 磷管理的區域分級 680
16.13 與肥料施用有關的其他問題 684
16.14 結論 686
思考題 687
參考文獻 687
第17章 土壤侵蝕及其防治 690
17.1 土壤侵蝕和土地退化的重要性 691
17.2 加速侵蝕對當地及周邊的影響 695
17.3 水力侵蝕機理 699
17.4 水力侵蝕強度預測模型 701
17.5 細溝間和細溝侵蝕的影響因素 703
17.6 保護性耕作 710
17.7 植物籬 715
17.8 溝蝕和崩落的防治 716
17.9 牧場和林地加速侵蝕的防治 718
17.10 施工場地的侵蝕和泥沙防治 720
17.11 風力侵蝕:重要性和影響因素 724
17.12 風力侵蝕的預測與防治 726
17.13 土地保育的土地地力分類指南 729
17.14 土壤保育的進展 732
17.15 結論 734
思考題 735
參考文獻 735
第18章 土壤及其化學污染 738
18.1 有毒有機化學物質 739
18.2 有機污染物的類型 742
18.3 有機化學物質在土壤中的行為 744
18.4 農藥對土壤生物的影響 750
18.5 有機化學物質污染的土壤修復 751
18.6 毒性無機物污染 759
18.7 污泥中化學物質的潛在危害 762
18.8 土壤中無機污染物的反應 764
18.9 無機化學污染物防治和消除 767
18.10 垃圾填埋區 768
18.11 土壤中的放射性元素 773
18.12 來自土壤的氡氣 775
18.13 結論 778
思考題 778
參考文獻 779
第19章 土壤地理信息 782
19.1 田間土壤空間變異性 782
19.2 土壤製圖技術與工具 786
19.3 現代土壤調查技術 790
19.4 土壤調查中的遙感工具 793
19.5 航空照片 794
19.6 衛星影像 797
19.7 實施土壤調查 799
19.8 土壤調查的套用 801
19.9 地理信息系統 804
19.10 GIS、GPS以及定位農業 807
19.11 結論 809
思考題 809
參考文獻 810
第20章 人類活動與全球土壤質量 811
20.1 土壤質量和土壤健康的概念 812
20.2 土壤的抗性和恢復力 818
20.3 土壤和全球生態系統服務 819
20.4 維持人口數量 821
20.5 集約型農業——綠色革命 822
20.6 集約化農業對土壤質量的影響 823
20.7 急劇增加的人地比率的影響 826
20.8 已開發國家的可持續農業 829
20.9 有機農業系統 833
20.10 資源匱乏農民的可持續農業 835
20.11 改善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土壤質量 843
20.12 結論 845
思考題 845
參考文獻 846
附錄A 世界參比基礎及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土壤分類系統 849
附錄B 國際單位制,各單位轉換係數,元素周期表和植物名錄 854
土壤科學術語彙編 861
譯後記
圖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