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剖面的描述和解譯
- 所屬學科:土壤學
簡介,剖面描述,土壤剖面的解譯,
簡介
土壤剖面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層序列,是土壤成土過程中物質發生淋溶、澱積、遷移和轉化形成的。不同類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態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徵,包括土壤的若干發生層次、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等。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遷移和轉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組成、性質和形態各不相同的層次,稱為發生層。發生層的順序及變化情況,反映了土壤的形成過程及土壤性質。
剖面描述
土壤剖面是地理景觀的一面鏡子,剖面的描述不僅反映出土壤的特性,而且反映出成土因素的作用、影響及成土過程。為了剖面描述規範化,逐漸建立起一整套術語和標準,這對於不同土壤剖面間的比較和不同觀測者之間的交流是極有益的。
(1)土壤顏色(soil color)土壤顏色反映了土壤的物質組成,採用孟賽爾土壤色譜統一土壤顏色的描述。
土壤有主要顏色和次要顏色之分,描述時一般主色在後,次要顏色作形容詞,如黃棕,則以棕為主。在土色的基礎上還要描述具有不同顏色的斑點、網紋、塊狀、線狀物的顏色。不同濕度狀況對土色是有影響的,描述時要註明乾濕狀況。
(2)土壤質地(soil texture)土壤質地及層次是土壤發生與生產的重要性狀,調查者要比較熟練地掌握野外簡易鑑別方法。
(3)土壤結構(soil structure)在自然狀況下,由於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人類耕作,使土壤顆粒間相互膠結成不同性狀和不同穩定程度的結構單元,稱為土壤的結構。在觀察土壤結構時一定要注意其結構的膠結劑,膠結類型大致可以分為腐殖質膠結、碳酸鹽膠結以及鐵鋁矽酸膠結三個類型。
(4)土壤濕度土壤濕度即土壤水分含量的具體表現,它是剖面中一個極易變動的因素,不如其他性狀穩定·但它對土壤顏色和質地等物理性狀的表現有影響,同時也能表明一定的土壤水文狀況。土壤濕度一般分為乾、潤、濕潤、潮、濕等五組進行描述。
(5)土壤孔隙特性土壤孔隙包括裂隙在內,是土體的水分和空氣的重要通道。要對孔隙的大小(包括裂隙)和孔的多少(即單位面積上孔隙的數量)進行描述。
(6)土壤的結持性(soil consistence)土壤的結持性包括了不同土壤水分狀況下土壤的黏著性、可塑性和鬆緊度等幾方面的土壤水分物理機械性能,一般描述其自然田間水分狀態下的鬆緊狀況,分為鬆散、稍緊實、緊實、極緊、堅實五級。
(7)植物根系與動物活動植物根系特徵鑑定包括根的粗細和根係數量。動物活動特徵鑑定包括蚯蚓及蚯蚓糞、鼠穴和鼠穴填充物、昆蟲及蟲穴等。
(8)土壤新生體(soil new growth)新生體是指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產物,它反映了土壤形成過程中的化學和生物化學過程,與發生層的特徵有緊密關係。
結核硬度、顏色、組成物和膠結物質、形狀、大小及數量。
結磐類型、磐的連續性、磐的結構和磐的厚度。
膠膜顏色、種類、數量、厚度、包被狀況、分布部位及明顯程度。
斑紋顏色、數量、大小、明顯程度、分布部位和組成。
網紋顏色和數量。
結晶體與粉末組成、數量、顏色及分布部位等。
(9)土壤侵入體(soil intrusions)主要是在耕層以下發現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磚瓦片、陶瓷片和木炭片等。除最新沉積物外,侵人體的出現表明該剖麵點已受到人為的干擾和破壞,不代表正常剖面。
(10)碳酸鈣反應一般用10%的鹽酸溶液分層滴試土壤,觀測其產生泡沫的程度,以大致確定土壤含CaCO3的情況。
土壤剖面的解譯
在對土壤剖面及其環境條件進行了觀察和描述以後,應當對所觀察的土壤剖面進行土壤發生分類的總結和生產性狀的評價。
在對土壤剖面及其環境條件描述以後,要根據土壤發生學的觀點,即成土因素學說和成土過程的理論對土壤剖面性狀作發生學上的綜合分析,首先,確定A、B層的特徵或特性及其組合特性,了解其在土類等高級分類中的分類地位。對於在野外難以確定土壤分類地位的土壤剖面,可提出疑問,在進一步進行室內土樣分析和分析其他有關參考資料後,再確定其分類地位。
剖面的農業生產性狀評價對於土壤合理利用、土壤改良和土地利用規劃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先行步驟,也是土壤調査的主要任務之一。進行土壤剖面農業生產性狀評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土壤剖面的層次結構特性土壤剖面中的障礙性層次土壤對於侵蝕或其他形式退化的敏感性土壤對於各種類型的農業機械的適宜性I土壤對於灌溉的適宜性土壤對於特定作物或特定的土地利用形式的適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