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蝕營力

土壤侵蝕營力

土壤侵蝕營力,是指導致土體分散、分離和搬運、沉積等的作用力。包括內營力和外營力兩大類。內營力作用由地球內部能量所引起,其主要表現是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等;外營力主要包括水力、風力、重力、溫度變化作用力和生物力等。水力:主要是雨滴打擊和徑流沖刷力。雨滴打擊地面的動能擊濺土粒形成濺蝕;降雨和融雪形成的表面徑流對土壤有沖刷和搬運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侵蝕營力
  • 外文名:erosion agency
內營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外營力作用,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

內營力作用

內營力作用是由地球內部能量所引起的。地球本身有其內部能源,人類能感覺到的地震、火山活動等現象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地球內部能量主要是熱能,而重力能和地球自轉產生的動能對地殼物質的重新分配地表形態的變化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內營力作用的主要表現是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等。

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使地殼發生變形和變位,改變地殼構造形態,因此又稱為構造運動(tectonic movement)。
根據地殼運動的方向,可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兩類。這兩類運動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在時間上它們可以是交替出現的,有時也可能同時出現。
(1)垂直運動
垂直運動也叫升降運動或振盪運動。運動方向垂直於地表(即沿地球半徑方向)。這種運動表現為地殼大範圍地區的緩慢上升與下降。它出現於大陸和洋底,具有此起彼伏的補償運動性質。垂直運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作用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垂直運動的速度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有快有慢,升降的幅度也有差別。
(2)水平運動
水平運動的方向平行於地表,即沿地球切線方向運動。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證實了世界大陸曾經歷了長距離水平位移。水平運動使板塊互相衝撞,形成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安地斯山等。印度大陸向喜馬拉雅山脈方向運動的速度每年達5cm,我國山東郯城至安徽廬江的斷裂,其西北盤與東南盤相對錯動達150---200km,汾渭斷裂深達4 000m以上,這些都反映了地殼存在水平運動。地殼在內營力作用下發生水平運動,同樣也會導致侵蝕基準面變化而影響到土壤侵蝕的發生和發展。
(3)褶皺運動
褶皺運動是使岩層發生波狀彎曲的地殼運動。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都可以使岩層發生褶皺。
(4)斷裂運動
斷裂運動可分為水平斷裂運動和垂直斷裂運動。實際上兩者很難嚴格區分,它們往往是伴生的。對地貌形態有明顯影響的是斷塊式的差異運動,實質上仍是升降運動。這種升降運動過程超過岩石強度而使地殼發生明顯的破裂和位移。在地形起伏變化較大的地區,如山地、高原與平原、山地與盆地的接壤處(例如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等,往往是長期活動的斷裂帶,這些地區還常常是地震的活動帶。

岩漿活動

岩漿活動是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地幔物質運動)。地球內部軟流圈的溶融物質在壓力、溫度改變的條件下,沿地殼裂或脆弱帶侵入或噴出,岩漿侵入地殼形成各種侵入體,噴出地表則形成各種類型的火山,改變原來形態,造成新的起伏。

外營力作用

外營力作用的主要能源來自太陽能。地殼表面直接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接觸,它們之間發生複雜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從而使地表形態不斷發生變化。外營力作用總的趨勢是通過剝蝕、堆積(搬運作用則是將二者聯繫成為一個整體)使地面逐漸被夷平。外營力作用的形式很多,如流水、地下水、重力、波浪、冰川、風沙等等。各種作用對地貌形態的改造方式雖不相同,但是從過程實質來看,都經歷了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沉積)幾個環節。

風化作用

風化(weathering)作用就是指礦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學條件下所產生的一切物理狀態和化學成分的變化,是在大氣及生物影響下岩石在原地發生的破壞作用。岩石是一定地質作用的產物,一般說來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後都是由堅硬轉變為鬆散、由大塊變為小塊。由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礦物,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就會發生變化,失去它原有的穩定性。通過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又會形成在地表條件下穩定的新礦物。所以風化作用是使原來礦物的結構、構造或者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的一種作用。對地面形成和發育來說,風化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它為其他外營力作用提供了前提。

剝蝕作用

各種外營力作用(包括風化、流水、冰川、風、波浪等)對地表進行破壞,並把破壞後的物質搬離原地,這一過程或作用稱為剝蝕(denudation)作用。狹義的剝蝕作用僅指重力和片狀水流對地表侵蝕並使其變低的作用。一般所說的侵蝕作用,是指各種外營力的侵蝕作用,如流水侵蝕、冰蝕、風蝕、海蝕等。鑒於作用營力性質的差異,作用方式、作用過程、作用結果不同,於是分為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等類型。

搬運作用

風化、侵蝕後的碎屑物質,隨著各種不同的外營力作用轉移到其他地方的過程稱為搬運(transportation)作用。根據搬運的介質不同,分為流水搬運、冰川搬運、風力搬運等。在搬運方式上也存在很多類型,有懸移、拖曳(滾動)、溶解等。我國黃河每年平均輸沙16億t,全世界每年有23億~49億t溶解質被搬運入海洋。

堆積作用

被搬運的物質由於介質搬運能力的減弱或搬運介質的物理、化學條件改變,或在生物活動參與下發生堆積或沉積,稱為堆積作用或沉積(deposition)作用。按沉積的方式可分為機械沉積作用、化學沉積作用、生物沉積作用等。搬運物堆積於陸地上,在一定條件下就會形成“懸河”並導致洪水災害發生;堆積在海洋中,會改變海洋環境,引起生物物種的變化。
內營力形成地表高差和起伏,外營力則對其不斷地加工改造,降低高差,緩解起伏,兩者處於對立的統一之中,這種對立過程,彼此消長,統一於地表三度空間,且互相依存,決定了土壤侵蝕發生、發展和演化的全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