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土地與農民福利:制度變遷的視角
- 作者:乜琪
- ISBN:9787509794531
- 頁數:249頁
- 出版時間:2016-12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叢書名:社會政策叢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以制度變遷為視角,根據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遷,將農民福利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集體化時期、家庭承包制時期和承包經營權流轉時期;通過對每個階段農民就業福利、養老福利和醫療福利狀態的研究,認為我國農民福利的發展經歷了從“生存型福利”到“生活型福利”,再到“權利型福利”的過程。研究認為,在當前形勢下,僅依靠土地或土地制度已經不能解決農民福利,農民福利必須走社會化的道路。
作者簡介
乜琪,首都師範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講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博士後。
目錄信息
第1章 導論
第1節 為何關注農民福利?
第2節 相關研究述評
第3節 研究架構與結構
第2章 土地與生存福利:集體化時期
第1節 從土改到人民公社:強制性制度變遷
第2節 集體化時期的農民福利
第3節 集體化時期土地制度與農民福利的同一性
第4節 本章小結
第3章 土地與生活福利:家庭承包制時期
第1節 家庭承包制:誘致性制度變遷
第2節 土地制度變遷對農民福利的影響:從生存到生活
第3節 家庭承包制時期農民福利與土地制度的關係
第4節 本章小結
第4章 土地與權利福利:承包經營權流轉時期
第1節 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確立:路徑依賴
第2節 21世紀農民的福利要求:權利福利
第3節 21世紀農民福利特點、問題及與土地制度的關係
第4節 本章小結
第5章 何以增進農民福利:已開發國家/地區的經驗借鑑
第1節 政府主導模式:德國的農村福利保障政策
第2節 特別保護模式:日本的農村福利保障政策
第3節 多元保障模式:美國的農村福利保障政策
第6章 結論與討論
第1節 結論
第2節 討論
參考文獻
附 錄
後 記
圖表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
圖3-1 農業稅收的制度變遷
圖3-2 20世紀80~90年代農村衛生經費總支出中政府、社會、居民個人所占比重變化
圖4-1 農村養老保險的參保群體分類
圖4-2 2002~2008年政府對“三農”的投入
圖5-1 德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構成
圖5-2 日本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圖5-3 日本農村醫療保障制度
表2-1 從土改到人民公社時期的土地制度變遷歷程
表2-2 糧食、棉花和油料的播種面積和單產對總產量貢獻率
表2-3 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收益分配比例(總收入為100%)
表3-1 1978~1984年全國農村糧食產量、糧食價格以及農民人均收入情況
表3-2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的區別
表3-3 1980~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醫療保障支出比較
表3-4 1990~2000年城鄉居民收入和儲蓄狀況
表3-5 家庭承包制時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各項福利支出比例
表4-1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三農”的中央一號檔案主要內容
表4-2 2001~2008年農村居民的純收入與工資性收入
表4-3 2000~2005年全國農村社會養老金支出情況
表4-4 “新農合”與傳統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差異
表4-5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情況
表5-1 四大醫療保障制度模式績效比較
表5-2 部分國家和地區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時間及經濟發展水平
表6-1 三種福利類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