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變動與中國鄉村社會變革: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土改運動為中心的考察》(全稱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成果文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出版的系列學術叢書。組織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是我院進一步加強課題成果管理和學術成果出版的規範化、制度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建院以來,我院廣大科研人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智力支持和各學科基礎建設方面,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每年完成的專著類成果就有三四百種之多。從現在起,我們經過一定的鑑定、結項、評審程式,逐年從中選出一批通過各類別課題研究工作而完成的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一定代表性的著作,編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集中出版。我們希望這能夠從一個側面展示我院整體科研狀況和學術成就,同時為優秀學術成果的面世創造更好的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分設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學語言研究、歷史考古研究、哲學宗教研究、經濟研究、法學社會學研究、國際問題研究七個系列,選收範圍包括專著、研究報告集、學術資料、古籍整理、譯著、工具書等。
圖書目錄
導論
一 土地改革史研究回顧
二 研究重心轉向鄉村社會史
三 研究重點及基本研究思路
四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土地制度變動與農業生產力的變化
一 土改運動前農業生產力狀況的基本估計
(一)土地占有狀況極不合理
(二)生產資料配置很不平衡
二 土改運動后土地及生產資料占有狀況的合理化
(一)各階層土地受益情況分析
(二)農具和耕畜等生產資料的重新配置
三 土改運動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一)農民生產積極性的空前高漲
(二)土地投資力度的加大與勞動力的增加
(三)糧食產量的明顯增加
(四)土改的著眼點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第二章 土地制度變動後農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
一 農民物質生活明顯改善
(一)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農業生產的恢復
(二)農民購買力逐步提高
(三)農村醫療條件的初步改善與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二 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一)農民掀起學習文化熱潮
(二)農村文化生活日趨活躍
第三章 土地制度變動與封建宗族制度的解體
一 “公田”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物質基礎
(一)“公田”在南方各省占有較大比重
(二)族田具有濃厚的封建性
二 沒收“公田”與宗族制度的瓦解
(一)沒收“公田”政策
(二)封建宗族制度的瓦解
(三)農民階級意識的強化
第四章 土地制度變動與鄉村政治格局的改變
一 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的政治熱情
(一)組織農民的政治團體
(二)打垮地主的政治威風
(三)激發農民的政治覺悟
二 建立鄉村基層組織
(一)農民成為鄉村政治組織的主體
(二)重建鄉村基層政權
(三)推進鄉村民主建政工作
第五章 土改運動後的農民思想教育與改造
一 必須加強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
(一)土改後農村普遍出現鬆氣思想
(二)發起“李四喜思想”的討論
(三)“李四喜思想”討論重點的轉移
二 “李四喜思想”本質及流行原因的討論
(一)“李四喜思想”的本質是什麼
(二)“李四喜思想”流行的原因是什麼
(三)單純“壓任務”的做法對不對
三 克服“李四喜思想”的歷史經驗
(一)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加強對農民及鄉村幹部的思想教育
(二)用民主的方式教育農民——注重農民自我教育
(三)批評落後、表彰先進,樹立典型、教育農民
(四)思想教育中必須注重改進領導方法
(五)思想教育與解決鄉村幹部的實際困難相結合
第六章 土地改革後鄉村社會習俗的變革
一 農村婦女的解放與婚姻習俗的變革
(一)婦女參加農業生產的新風尚
(二)農村興起婚姻自由之風
(三)變革封建婚姻觀念的艱巨性
二 革除農村惡風陋俗
(一)禁止溺嬰陋習
(二)革除早婚陋俗
(三)倡導寡婦再嫁新風
三 土地改革後農村出現的新習俗
(一)改造農村“二流子”
(二)農村興起集團結婚
(三)新年畫受到農民歡迎
(四)破除農村封建迷信
(五)崇敬人民領袖新民俗的形成
第七章 土改運動後鄉村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動及中共政策的調整
一 土改後鄉村社會階級結構的新變化
(一)土改後鄉村出現中農化趨勢
(二)新區土改後新中農的迅速崛起
(三)土改運動後社會結構變動的新格局
二 中共對中農階層的認識及政策調整
(一)新中農有很高的政治經濟地位
(二)新中農具有單幹與互助的雙重傾向
(三)中共對土改後鄉村社會階級結構的最初認識
(四)中共農村階級政策的初步轉變
(五)毛澤東對中農的分析及階級政策的新調整
三 中共對富農認識的變化及政策調整
(一)土改運動中對富農的重新定位
(二)土改運動後對富農經濟的限制政策
(三)合作化高潮中對富農經濟的消滅政策
結語:土改運動後中國農村的發展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