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規劃和空間管制的生態學途徑與案例

《土地利用規劃和空間管制的生態學途徑與案例》是由北京大學,北京市國土資源勘測規劃中心擔任主要完成單位,俞孔堅,張維,李迪華,陶志紅,汪少群,袁弘,喬青,王思思,洪敏,王茹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地利用規劃和空間管制的生態學途徑與案例
  • 主要完成單位:北京大學,北京市國土資源勘測規劃中心
  • 主要完成人:俞孔堅,張維,李迪華,陶志紅,汪少群,袁弘,喬青,王思思,洪敏,王茹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20019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2-2-07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一、立項背景 快速城鎮化進程和劇烈的土地利用變化給區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帶來了嚴重破壞,導致一系列生態問題,耕地保護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以人口和經濟預測為基礎的傳統土地利用規劃方法,及偏重土地生產功能的土地管理思路已無法適應生態文明時代的新要求。2007年,在獲悉俞孔堅教授的“反規劃”途徑及生態安全格局理論、方法後,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委託北京大學研究團隊開展《北京市生態安全格局戰略研究》,隨後兩個單位合作完成多個項目,在解決實際土地管理問題同時通過不同尺度的實證研究將生態學原理、方法與土地科學相結合,探索文明時代以維護土地生命系統為目標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研究目標 本項目在不同空間尺度,從土地生態評價、空間規劃、分類管理到政策制定等各個環節上,充分貫徹“反規劃”與生態安全格局的核心理念,服務土地管理需求,切實保護土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協調生態用地、農用地、建設用地的結構、布局與時序;明確生態安全格局與各級土地利用規劃相結合的技術方法,提出土地生態系統維護的空間管理途徑。 三、主要創新成果 1、提出基於土地生態系統服務的土地價值觀。提出“從利用轉向監護,重視土地生命系統”的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理論:(1)土地價值觀:從土地功能和生態系統服務出發,將土地視為完整的生命有機體,注重土地生命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而不是單一功能條塊分割清晰的“地塊”;(2)提出土地規劃和管理應該從利用轉向監護,優先保障自然過程、生物過程、鄉土文化和生態休閒等,將其整合形成一個維護土地生命安全和健康,實現城市精明的保護與增長的生態基礎設施。 2、基於生態過程分析與格局識別的土地利用規劃與空間管制的方法。巨觀(市域)通過生態安全格局控制區域土地利用格局;中觀(區縣)通過明確生態安全格局與其他土地空間關係確定土地利用布局和結構;微觀(鄉鎮)實現土地的生態控制。以景觀阻力面方法替代傳統的生態用地空間辨識方法;形成了基於生態基礎設施用地的其他各類用地規劃方法。以生態安全格局為空間辨識手段,提出農用地、建設用地、生態基礎設施用地三分法的土地分類方案;制定生態基礎設施用地劃分標準及其空間管制規則,形成強度保護和功能保護相結合的雙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土地利用控制性規劃編制思路。 3、理論與方法論在多尺度的案例檢驗。以北京市研究為基礎,完成了市域——淺山區——區縣——鄉鎮——場地等多尺度的案例研究,驗證了上述土地價值觀和土地利用規劃和空間管制方法。 四、套用情況 1、土地利用規劃和空間管制的生態學途徑的研究成果被《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採納。 2、項目成果直接指導了北京市、區、鄉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為其他部門的規劃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並直接為平原區萬畝造林工程、台湖濕地公園選址等政府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基於“反規劃”的土地利用規劃理論、方法被其他省市所套用;被廣泛套用於城鄉規劃學科的教學實踐中。結合該項目研究成果,連續三年(2009-2012年)與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合作開展實踐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