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於風險控制的視角》在非均衡理論與生存理論的框架下,基於風險控制的視角,從土地市場狀態的表征與土地市場的狀態判斷兩個方面建立模型,對全國與區域層面的土地供給政策的調控方向與政策“力度”進行理論與實證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在風險控制的視角下,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在操作層面的目標是根據經濟運行的形勢,結合土地市場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土地供給政策的各種手段調控土地供給的數量,從而將全國層面與區域層面的土地市場運行的非均衡程度保持在系統可生存的適度非均衡區域內。 (2)在現階段土地市場發育不完善的基本前提下,中國土地市場適度非均衡區域初步確定在上限0.1、下限-0.1的閾值內,符合土地市場的客觀實際。而上限0.05、下限-0.05的閾值則更適合未來發育比較成熟的土地市場。
基本介紹
- 書名: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 出版社: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141頁
- 開本:16
- 定價:18.00
- 作者:楊志榮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4702036, 978756470203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於風險控制的視角》:貴州民族院校學術文庫
作者簡介
楊志榮,男,1979年7月出生,浙江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博士。浙江大學管理科學與管理工程的在站博士後,貴州民族學院土地科學與不動產研究所所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規劃、土地市場、土地政策。近五年來參與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點社科項目以及各種橫向課題共10餘項,先後在《中國土地科學》《經濟地理》《資源科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依據
1.1.1 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是中國巨觀調控領域的創新
1.1.2 中國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尚處於探索階段
1.1.3 已有的研究成果為細化研究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奠定了基礎
1.1.4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是學術界亟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內容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3.1 研究的主要內容與結構安排
1.3.2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1.5 本研究可能的創新之處
第2章 國內外研究進展
2.1 國外可借鑑的相關研究進展
2.1.1 國外對土地與經濟成長的可借鑑研究進展
2.1.2 國外對土地市場的可借鑑研究進展
2.1.3 國外對土地政策的可借鑑研究進展
2.1.4 國外研究述評
2.2 國內對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研究進展
2.2.2 004年以前涉及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研究回顧
2.2.2 2004年以后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研究進展
2.2.3 國內研究述評
第3章 土地供給與巨觀經濟的相互影響及其參與調控的風險分析
3.1 基本問題I:中國轉型期巨觀經濟運行的特點
3.1.1 中國轉型期的概念界定
3.1.2 中國轉型期巨觀經濟運行的特點
3.2 基本問題II:土地供給與巨觀經濟的相互影響
3.2.1 土地供給與主要經濟變數的動態關係一一以浙江省為例
3.2.2 土地供給對區域經濟成長的影響差異
3.3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風險分析
3.3.1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基礎
3.3.2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特殊性
3.3.3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風險及其控制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風險控制視角下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理論分析
4.1 理論基礎:非均衡理論與生存理論
4.1.1 非均衡理論
4.1.2 生存理論
4.2 風險控制視角下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理論分析
4.2.1 土地市場狀態的表征:基於非均衡理論的框架
4.2.2 土地市場狀態的判斷標準構建:基於生存理論的框架
4.3 本章小結
第5章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實證研究I:風險控制視角下的總量政策分析
5.1 土地市場運行的描述性分析:1987~2005
5.1.1 土地供給總量
5.1.2 土地供給結構
5.1.3 土地供給價格
5.2 中國土地市場的現狀及其階段特徵分析
5.2.1 中國土地市場發展回顧
5.2.2 中國土地市場的發育程度評價
5.2.3 中國土地市場的階段特徵
5.3 土地市場非均衡分析模型的構建與參數估計:全國層面
5.3.1 土地市場非均衡分析模型的構建
5.3.2 土地市場非均衡模型的參數估計
5.4 歷年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全國層面
5.4.1 土地市場的非均衡度的估算
5.4.2 歷年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實證研究II:風險控制視角下的區域政策分析
6.1 基於土地利用效率視角的區域劃分
6.1.1 數據包絡分析法與模型
6.1.2 數據包絡分析模型建立與求解
6.1.3 基於土地利用效率的區域劃分
6.2 土地市場非均衡分析模型構建與參數估計:區域層面
6.2.1 不同區域土地供給的描述性分析
6.2.2 不同區域土地市場非均衡模型的構建與參數估計
6.3 歷年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區域層面
6.3.1 土地利用效率I級區域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
6.3.2 土地利用效率II級區域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
6.3.3 土地利用效率Ⅲ級區域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反思:基於風險控制視角的分析
7.1 風險控制視角下的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問題分析
7.1.1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歷程回顧
7.1.2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成效與問題
7.2 風險控制視角下的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改進
7.2.1 風險控制視角下的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操作層面目標
7.2.2 風險控制視角下的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手段
7.2.3 保障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關鍵制度改進
7.3 本章小結
第8章 研究總結與展望
8.1 研究總結
8.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1.1 選題背景與依據
1.1.1 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是中國巨觀調控領域的創新
1.1.2 中國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尚處於探索階段
1.1.3 已有的研究成果為細化研究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奠定了基礎
1.1.4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是學術界亟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內容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3.1 研究的主要內容與結構安排
1.3.2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1.5 本研究可能的創新之處
第2章 國內外研究進展
2.1 國外可借鑑的相關研究進展
2.1.1 國外對土地與經濟成長的可借鑑研究進展
2.1.2 國外對土地市場的可借鑑研究進展
2.1.3 國外對土地政策的可借鑑研究進展
2.1.4 國外研究述評
2.2 國內對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研究進展
2.2.2 004年以前涉及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研究回顧
2.2.2 2004年以后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研究進展
2.2.3 國內研究述評
第3章 土地供給與巨觀經濟的相互影響及其參與調控的風險分析
3.1 基本問題I:中國轉型期巨觀經濟運行的特點
3.1.1 中國轉型期的概念界定
3.1.2 中國轉型期巨觀經濟運行的特點
3.2 基本問題II:土地供給與巨觀經濟的相互影響
3.2.1 土地供給與主要經濟變數的動態關係一一以浙江省為例
3.2.2 土地供給對區域經濟成長的影響差異
3.3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風險分析
3.3.1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基礎
3.3.2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特殊性
3.3.3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風險及其控制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風險控制視角下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理論分析
4.1 理論基礎:非均衡理論與生存理論
4.1.1 非均衡理論
4.1.2 生存理論
4.2 風險控制視角下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理論分析
4.2.1 土地市場狀態的表征:基於非均衡理論的框架
4.2.2 土地市場狀態的判斷標準構建:基於生存理論的框架
4.3 本章小結
第5章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實證研究I:風險控制視角下的總量政策分析
5.1 土地市場運行的描述性分析:1987~2005
5.1.1 土地供給總量
5.1.2 土地供給結構
5.1.3 土地供給價格
5.2 中國土地市場的現狀及其階段特徵分析
5.2.1 中國土地市場發展回顧
5.2.2 中國土地市場的發育程度評價
5.2.3 中國土地市場的階段特徵
5.3 土地市場非均衡分析模型的構建與參數估計:全國層面
5.3.1 土地市場非均衡分析模型的構建
5.3.2 土地市場非均衡模型的參數估計
5.4 歷年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全國層面
5.4.1 土地市場的非均衡度的估算
5.4.2 歷年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實證研究II:風險控制視角下的區域政策分析
6.1 基於土地利用效率視角的區域劃分
6.1.1 數據包絡分析法與模型
6.1.2 數據包絡分析模型建立與求解
6.1.3 基於土地利用效率的區域劃分
6.2 土地市場非均衡分析模型構建與參數估計:區域層面
6.2.1 不同區域土地供給的描述性分析
6.2.2 不同區域土地市場非均衡模型的構建與參數估計
6.3 歷年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區域層面
6.3.1 土地利用效率I級區域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
6.3.2 土地利用效率II級區域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
6.3.3 土地利用效率Ⅲ級區域的土地市場狀態及其供給政策分析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反思:基於風險控制視角的分析
7.1 風險控制視角下的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問題分析
7.1.1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歷程回顧
7.1.2 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成效與問題
7.2 風險控制視角下的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改進
7.2.1 風險控制視角下的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操作層面目標
7.2.2 風險控制視角下的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手段
7.2.3 保障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關鍵制度改進
7.3 本章小結
第8章 研究總結與展望
8.1 研究總結
8.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文摘
插圖:
1.1.1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是中國巨觀調控領域的創新
中國經濟轉型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績,在1978~2005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都超過9.4%,被稱為“中國奇蹟”。但是,在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相類似,中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周期性的波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成長經歷了三次大的起伏和波動:第一次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濟從1981年左右開始啟動,到1984年達到最高點,然後開始逐漸減速,於1990年到達最低點,形成轉型期以來的第一個周期性循環;第二次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經濟從1991年開始啟動,到1992年達到最高點,然後逐漸減速,於1999年到達最低點,形成了第二個周期性循環;第三次出現在本世紀初,經濟從1999年開始啟動,在2001年前後表現出加速的特徵,2003年開始,中國巨觀經濟走出了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經濟成長率“七上八下”的高位低谷階段,結束了1997年以來的通貨緊縮慣性,進入新一輪的經濟快速擴展階段(劉樹成,2004)。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歷史證明,凡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總是伴隨著盲目建設、重複建設的現象,這一輪新的經濟快速擴展也不例外。中國巨觀經濟在2002年下半年,即巨觀經濟由復甦趨向繁榮的過渡階段,巨觀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如投資結構不合理、加工工業產能過剩、投資與消費結構失調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等就開始暴露,到2003年底巨觀經濟運行就已經呈現出固定資產投資膨脹、部分行業投資過度擴展、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部分地區經濟過熱的態勢,其中2002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40000億元,達到43202億元,比2001年增長16.1%,增速為199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2003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55118億元,比2002年增長26.7%,增速再創1996年以來的新高。與此同時,根據國土資源部的《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鑑》,2002年新增土地供給2354.354krn2,而截止2003年底,新增土地供給達到2864.447km2,創下了自1990年以來的土地供給投放規模之最。有鑒於此,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大起大落,中央政府按巨觀經濟的常規管理流程,採取加強巨觀調控的決策和部署。但是,與以前兩輪巨觀調控不同的是,中央政府在運用傳統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調控巨觀經濟受挫後,針對這次固定資產投資過量、低水平重複建設以及局部經濟過熱的客觀實際,在繼續使用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緊縮“銀根”的同時,施行土地供給控制——緊縮“地根”,創新性地提出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國民經濟。
1.1.1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是中國巨觀調控領域的創新
中國經濟轉型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績,在1978~2005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都超過9.4%,被稱為“中國奇蹟”。但是,在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相類似,中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周期性的波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成長經歷了三次大的起伏和波動:第一次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濟從1981年左右開始啟動,到1984年達到最高點,然後開始逐漸減速,於1990年到達最低點,形成轉型期以來的第一個周期性循環;第二次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經濟從1991年開始啟動,到1992年達到最高點,然後逐漸減速,於1999年到達最低點,形成了第二個周期性循環;第三次出現在本世紀初,經濟從1999年開始啟動,在2001年前後表現出加速的特徵,2003年開始,中國巨觀經濟走出了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經濟成長率“七上八下”的高位低谷階段,結束了1997年以來的通貨緊縮慣性,進入新一輪的經濟快速擴展階段(劉樹成,2004)。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歷史證明,凡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總是伴隨著盲目建設、重複建設的現象,這一輪新的經濟快速擴展也不例外。中國巨觀經濟在2002年下半年,即巨觀經濟由復甦趨向繁榮的過渡階段,巨觀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如投資結構不合理、加工工業產能過剩、投資與消費結構失調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等就開始暴露,到2003年底巨觀經濟運行就已經呈現出固定資產投資膨脹、部分行業投資過度擴展、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部分地區經濟過熱的態勢,其中2002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40000億元,達到43202億元,比2001年增長16.1%,增速為199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2003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55118億元,比2002年增長26.7%,增速再創1996年以來的新高。與此同時,根據國土資源部的《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鑑》,2002年新增土地供給2354.354krn2,而截止2003年底,新增土地供給達到2864.447km2,創下了自1990年以來的土地供給投放規模之最。有鑒於此,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大起大落,中央政府按巨觀經濟的常規管理流程,採取加強巨觀調控的決策和部署。但是,與以前兩輪巨觀調控不同的是,中央政府在運用傳統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調控巨觀經濟受挫後,針對這次固定資產投資過量、低水平重複建設以及局部經濟過熱的客觀實際,在繼續使用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緊縮“銀根”的同時,施行土地供給控制——緊縮“地根”,創新性地提出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國民經濟。
序言
經濟轉型以來,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非均衡等原因,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呈現出幅度或大或小的波動現象。為防止在新一輪的經濟周期中,巨觀經濟運行出現“大起大落”的波動現象,中國政府在2004年提出了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期望通過調控土地供給以穩定巨觀經濟的增長。本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以風險控制為視角,對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
在非均衡理論體系中,需求與供給的非均衡是一種常態。一個市場的過度需求或過度供給必然會影響另一個市場中的需求和供給的均衡,從而引起整個市場體系的需求與供給的非均衡。生存理論認為,市場體系或經濟系統的非均衡狀態在一定的生存域內是可以生存且能維持巨觀經濟的穩定發展的。而市場體系或經濟系統的非均衡程度一旦超過生存域的範圍,若再任其演進,則市場體系或經濟系統必將演化進入“死亡區域”。基於這一邏輯,要維持巨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市場體系中的各類市場,如資本、勞動力、土地以及消費等市場運行的非均衡程度必須保持在一定的生存域內。因此,政府巨觀調控或干預的實質是採用價格、數量或價格與數量相結合的方式降低各類市場的非均衡程度,使之保持在一定的生存域內,從而降低社會總有效供給與社會總有效需求的非均衡程度,以維持巨觀經濟的平穩運行。
本書在非均衡理論與生存理論的框架下,基於風險控制的視角,從土地市場狀態的表征與土地市場的狀態判斷兩個方面建立模型,對全國與區域層面的土地供給政策的調控方向與政策“力度”進行理論與實證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在風險控制的視角下,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在操作層面的目標是根據經濟運行的形勢,結合土地市場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土地供給政策的各種手段調控土地供給的數量,從而將全國層面與區域層面的土地市場運行的非均衡程度保持在系統可生存的適度非均衡區域內。
(2)在現階段土地市場發育不完善的基本前提下,中國土地市場適度非均衡區域初步確定在上限0.1、下限-0.1的閾值內,符合土地市場的客觀實際。而上限0.05、下限-0.05的閾值則更適合未來發育比較成熟的土地市場。
在非均衡理論體系中,需求與供給的非均衡是一種常態。一個市場的過度需求或過度供給必然會影響另一個市場中的需求和供給的均衡,從而引起整個市場體系的需求與供給的非均衡。生存理論認為,市場體系或經濟系統的非均衡狀態在一定的生存域內是可以生存且能維持巨觀經濟的穩定發展的。而市場體系或經濟系統的非均衡程度一旦超過生存域的範圍,若再任其演進,則市場體系或經濟系統必將演化進入“死亡區域”。基於這一邏輯,要維持巨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市場體系中的各類市場,如資本、勞動力、土地以及消費等市場運行的非均衡程度必須保持在一定的生存域內。因此,政府巨觀調控或干預的實質是採用價格、數量或價格與數量相結合的方式降低各類市場的非均衡程度,使之保持在一定的生存域內,從而降低社會總有效供給與社會總有效需求的非均衡程度,以維持巨觀經濟的平穩運行。
本書在非均衡理論與生存理論的框架下,基於風險控制的視角,從土地市場狀態的表征與土地市場的狀態判斷兩個方面建立模型,對全國與區域層面的土地供給政策的調控方向與政策“力度”進行理論與實證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在風險控制的視角下,土地供給政策參與巨觀調控在操作層面的目標是根據經濟運行的形勢,結合土地市場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土地供給政策的各種手段調控土地供給的數量,從而將全國層面與區域層面的土地市場運行的非均衡程度保持在系統可生存的適度非均衡區域內。
(2)在現階段土地市場發育不完善的基本前提下,中國土地市場適度非均衡區域初步確定在上限0.1、下限-0.1的閾值內,符合土地市場的客觀實際。而上限0.05、下限-0.05的閾值則更適合未來發育比較成熟的土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