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學

土司學

土司學,是研究土司現象以及發展規律的專門學。類似於紅學,由吉首大學中國土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成臻銘首位提出,並建構其理論,土司研究在南方熱度很高,尤其是湘西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司學
  • 外文名:Toast school
  • 形式:現象以及發展規律的專門學
  • 含義:類似於紅學
概念,內容界定,發展階段,研究主題及核心,擔負任務,土司學家,壯族土司學開拓者--黃現璠,成臻銘,主要貢獻,

概念

土司學不是一門學科,它像紅學、科舉學、敦煌學甲骨學徽學等一樣,是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專門學,是研究土司現象以及發展規律的專門學。土司學的研究對象,是土司、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和土司現象。其分為土司學與土司志兩個支系,研究重點是土司文化

內容界定

一是土司。土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土司,既指少數民族地區的土人在其勢力範圍內獨立建造的且被國家法律允許的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這些土司可以劃分為七種類型,即宋代出現的撫慰型土司和政務型土司,元代出現的僧官型土司,明代出現的羈縻衛所型土司,清代出現的札薩克型、土弁型和土屯型土司。
二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僅包括中央王朝管理土司的制度,而且也應包括土司約束周邊土司的制度和土司治理家族村社的制度。
三是土司文化。土司文化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鄉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統一體,是一種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樣 性特點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既是一種社會文化,又是一種政治文化,是一種經過八百年釀製的倫理型政治文化。這種文化薰陶之下的中國土司,具有根深蒂 固的“中華情結”,他們在明朝晚期至近現代中華民族處於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主動服從中國國家與中華民族需要保家衛國,在東南沿海,在西南邊疆,在中國廣大版圖之上,創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有力地維護了祖國邊疆民族地區的安全穩定。
四是土司現象。土司現象,更多的是指現代土司現象。它包括兩方面內容,即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殘留的土司文化傳統,以及漢族微型社區殘留的土司文化傳統。土司現象之所以在現當代還有殘留,主要是傳統文化和某些政治權力不斷下沉、不斷邊緣化造成的。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和村民自治,這既 有實行民主制度的考慮,也有土司現象大量存在於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和漢族各微型社區的顧慮。因為明朝以來開展的“改土歸流”運動,沒有波及微型社區,新中國 成立後的民主改革運動,對各類土司上層採取了統戰政策。那些暴風驟雨式的“運動”,不可能消滅文化傳統。文化傳統一遇到合適的“氣候”,是會生根發芽的。

發展階段

土司學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四個階段的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切合了國家政權建設需要。
1908 —1959年,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一直重視殘留土司問題的調查研究。這種研究,最初由政府幕僚和個別學者執行。上世紀初,雲生、安建二 人,就曾對雲貴兩省的土司現狀進行研究。之後,又組織了對土司問題的專門調查,旨在制定解決土司問題的對策。所以當時的學者,如葛赤峰和余貽澤,提出了 “土司制度”概念,研究解決土司問題的政治對策。他們提出的“土司制度”概念作為一個特定名詞,一直使用至今。
1960—1979年,傳統土司制度在我國消失了20年,土司制度的研究,成為民族識別工作的參照系。
1980—1998年,我國大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中國文化熱”。各民族學者從土司治理層面,反思和評價本民族的土司制度,總結治理土司和土司治理的經驗教訓。這也使土司物質遺產作為現實的民族文化遺產,開始受到重視。
1999—2009年,土司文化遺產作為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進入政府保護、開發之列。政府的這種取向使這一時期的土司研究,開始由制度研究向物質形態研究轉向。正因為此,“土司文化”、“土司文化旅遊”、“土司政治文化”等概念,逐漸成為具有特定含義的術語表達。
通觀上述四個階段,每一次新進展,均是在政府引導下實現的。它逐步形成了土司志、土司文化等兩個研究傳統,逐步形成了土司歷史與地方治理現實等相關性研究的一面。這種趨向,使土司學演變為一種專門學,成為必要。

研究主題及核心

土司學的研究對象與歷史發展,決定了土司學的研究主題,是土司、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土司政治文化和現代土司現象等專門研究領域。這個專門領域的具體研究,更多地應為土司行為與地方穩定發展的相關性研究,土司人文區位研究和土司族群文化研究等。
這門專門學研究的核心層面,是土司學的學科定位及其理論取向。土司學是一門綜合性學問,是一門由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政治學、行政學、歷史學、文 化學、社會學、行為學、倫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交叉整合之下的專門學。對下列問題的關聯,如土司文化大傳統與小傳統的關聯,土司文化發展與土司文化沉積的關 聯,土司區內部爭鬥與外部征服的關聯,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在土司學形成過程中,先後有一些政府官員、學者和社會人士介入其中,他們各自具有複雜的學科背景。這就產生了不同的學術立場和不同的學科本位觀,使 傳統土司學研究的價值觀與範式變得五花八門,從而形成了多元化、多體系的土司理論方向。成臻銘認為,成立中國土司學研究會,確定永久性會址,定期召 開年會進行多學科溝通,實現土司學的科際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擔負任務

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後,西部民族地區出現了一些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的社會失序失衡問題。如何解決 這些問題,就勢必落在土司學的肩上。我國西部地區延續八百年的土司制度,消失僅半個世紀。它消失以後,隨著現代化運動的持續開展,包括現代匪霸、官場腐敗 在內的各種土司現象再次衍生出來。這使各階層民眾甚為不滿,他們找不到根源何在,就將矛頭對準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制度。這實際上給土司學明確了學術目的, 提出了政治任務,即土司學研究不僅是多學科視野中的立體雕塑,而且必須是針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以及現代土司現象,綜合剖析歷史上土司、土司 制度和土司文化的對策研究,必須將土司現象作為一種政治現象和文化現象納入分析視野。

土司學家

壯族土司學開拓者--黃現璠

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是中原封建王朝對廣西少數民族所施行的一種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它淵源於唐、宋時代,確立於元代,完善於明代,衰落於清代,消亡於民國時期,期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對廣西地方民族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在廣西地方史和民族史的研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成為廣西地方民族史研究中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問題。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術界對壯族土司制度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最早對壯族土司制度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為壯學宗師黃現璠。雖然在他之前曾有一些學者對壯族土司進行過初步探討,例如劉介先生於1934年出版的自著《嶺表紀蠻》中專列第二十三章“土司”,對土司的起源、政治結構和經濟社會家庭組織進行了概述,其中“廣西之土司”一節,著重簡述了桂西土司的起源,但劉氏並未專門論及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最早專門深入探討“壯族土司制度”的論文,當為黃現璠於1962年7月發表的《土司制度在桂西》長篇論文。因而壯學之父黃現璠被學術界公認為壯族土司制度研究或壯族土司學的開拓者(右圖)。
壯族土司學開拓者壯族土司學開拓者

成臻銘

吉首大學中國土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男,1963年3月生,土家族,湖南省桑植縣蹇家坡鄉人。1987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士學位。1988年10月評聘為歷史學助教,1997年8月評聘為歷史學講師,2003年8月評聘為歷史學副教授,2008年10月晉升為歷史學教授。先後在湘西民族教育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1987—2001年)、吉首大學師範學院教務科研處(2001—2004年)、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2004年至今)等單位從事教學或管理工作。現為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專門史方向碩士生導師,兼任吉首大學中國土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和吉首大學文物修復與文物鑑定室主任、民盟湖南省統戰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

主要貢獻

成臻銘教授長期從事中國歷史文化研究與教學,具有獨立治學能力。主要研究領域為土司學、統一戰線學和歷史人類學,發表論文30餘篇。1996年以來,在國家權威期刊《民族研究》發表系列論文,即《論湖南元明時期的土司》、《論明清時期的土舍》、《舍把辨證》;有多篇論文獲得較好的獎勵,如《新世紀多黨合作的歷史性回顧與展望》獲全國新世紀統戰理論暨教學改革研討會二等獎,《民主黨派組織發展現狀探》獲中共中央統戰部理論研究成果三等獎,《民主黨派幹部培養與選拔研究》獲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理論研究成果二等獎,《論明清以來苗族的鼓舞文化》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鼓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論文一等獎;出版專著《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清代土司研究——一種政治文化的歷史人類學觀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2部。學術成果達100萬餘字,獲得業內專家學者好評。近年來,主持中山大學與吉首大學之間橫向課題《湘西地區文史資料系統整理研究》1項,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化解中心與邊緣衝突治國方略的遞變及成效考評》1項,主持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永順宣慰司歷代稽勛錄研究》課題1項。二十餘年來,一直沒有脫離教學工作,先後擔任本專科層次《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湘西通史》、《中國文化史》、《教學法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等教學任務,擔任研究生《中國民族史》等教學任務。
成臻銘教授成臻銘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