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伴抑鬱的哮喘患者的療效機制研究》是依託東南大學,由袁勇貴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伴抑鬱的哮喘患者的療效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袁勇貴
- 依託單位:東南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哮喘是常見的心身疾病之一,抑鬱的共患率高達24.5%,有研究發現兩者均與免疫-炎症和神經網路異常有關,但兩者共患的機制尚未明確。前期研究已發現團體認知行為治療(GCBT)可以有效改善哮喘特定的情緒及症狀,然而其療效機制亦未能充分闡明。本研究率先在中國漢族人群中選擇高同質性哮喘患者(伴/不伴抑鬱)及相匹配的健康對照,於基線、GCBT干預8周末和6月末3個時間點,全面採集三組受試者的臨床、外周免疫-炎症和神經影像學數據,動態觀察哮喘患者的臨床指標(抑鬱情緒、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生活質量)、外周免疫-炎症因子、神經網路的變化規律及相互關係,分析免疫-炎症因子與神經網路之間相互調控的關鍵機制;並進一步探討GCBT對伴/不伴抑鬱的哮喘患者外周免疫-炎症和神經網路變化規律的差異特徵,尋找與GCBT近遠期療效相關的生物學標記,為提高哮喘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存質量提供新的思路和證據。
結題摘要
本研究重點關注哮喘相關神經網路,同步收集高同質性哮喘患者及匹配健康對照,綜合臨床評估、多模態影像學、心理治療等方法,利用多種影像學數據研究了伴/不伴抑鬱哮喘患者潛在的神經生理學機制,包括白質完整性、局部腦血流量、功能連線(FC)等。並在上述基礎上研究了凸顯網路在哮喘控制及其抑鬱情緒症狀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進一步分析了GCBT前後腦島FC的變化及其與症狀改善之間的關係,深度挖掘了GCBT改善哮喘相關症狀的療效機制。為了驗證本研究的有效性,還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採用基於數據的方法尋找GCBT干預哮喘的潛在神經影像學指標,並對GCBT干預後哮喘控制水平及情緒症狀進行預測。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比較伴/不伴抑鬱哮喘患者的腦功能特徵,發現伴抑鬱哮喘患者左腹側前腦島的FC及右側小腦後葉局部腦血流量較不伴抑鬱哮喘存在顯著異常。我們對哮喘患者白質完整性及其與認知功能的分析發現哮喘患者胼胝體、扣帶束等白質區域FA值顯著降低,且與語義相似性測試呈顯著正相關。而GCBT干預哮喘的研究結果表明GCBT能夠顯著改善哮喘控制水平及抑鬱症狀,且GCBT可能通過逆轉哮喘患者異常的腦島FC發揮其治療作用。哮喘患者凸顯網路相關研究則提示,哮喘患者凸顯網路與默認網路、執行控制網路之間的連線顯著增強,格蘭傑因果分析證實上述網路連線具備方向性。在原計畫研究基礎上拓展分析的結果表明哮喘患者特定的FC能夠有效地區分GCBT治療前後的哮喘患者,且能夠有效地預測治療後的哮喘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