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風縣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0年1月18日在團風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代縣長劉應文所作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團風縣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10年1月18日
  • 縣長:劉應文
  • 地區:團風縣
基本信息,會議,報告人,內容,2009年工作回顧,2010年政府工作指導思想、奮鬥,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附:專業術語注釋,

基本信息

會議

——2010年1月18日在團風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報告人

代縣長 劉應文

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縣政協各位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寶貴意見。

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面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縣政府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三強戰略”,把“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堅定信心,振奮精神,三級聯動,大幹項目,較好完成了縣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據初步統計,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除外貿出口外,都圓滿或者超額完成,其中有8項增幅在兩位數以上。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4.2億元,同比增長15.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65億元,同比增長39.1%;財政收入2.92億元,同比增長23.2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41億元,同比增長2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億元,同比增長2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56元,同比增長15.5%;農民人均純收入3287元,同比增長9.8%;固定資產投資27.89億元,同比增長34.9%,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5.85億元,同比增長37%。
——發展質效加速提升。一是農業經濟全面發展。深入推進“雙強工程”,大力發展優質稻、花生、蔬菜、油茶、蛋雞、水產等優勢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著力抓好扶貧開發和庫區後扶工作,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2.35億元,同比增長7.8%。優質稻“訂單”生產達到29.2萬畝,存籠蛋雞達到608萬隻,水產放養面積達到8萬畝,生豬存欄13.4萬頭,奶牛存欄1500頭,肉牛養殖取得突破性發展。全縣有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達到81家。30個“雙強”示範村和20個“雙強”爭創村的發展目標基本實現,44個重點扶貧村投入5034.35萬元共建成項目270個。新建了黃湖移民新村、回龍“僑愛新村”、淋山河石盤咀、總路咀示範鄉鎮等一批新農村示範點。我縣成為全省46個糧食生產縣(市區)之一、32個優質稻板塊建設示範縣市之一、蛋雞產業大縣之一,“團風荸薺”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永信花生、“興鄂”東坡系列優質稻米獲“湖北名牌”。防洪抗旱、防凍工作取得勝利。二是工業經濟逆勢增長。全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35億元,同比增長35%,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0家,新入園區企業11家。2009年4月,我縣工業在全省縣域經濟現場會得到充分展示。園區建設進一步加快,城南工業園不斷完善,城北鋼構產業園建設順利推進,部分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也已起步。鋼結構、建築建材、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醫藥化工等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鋼構產業集群優勢日益凸顯,全縣投產、在建的鋼構項目達26個,總投資40.45億元,鋼構產業產值達到13.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48.5%。建築建材產業穩步發展。目前,全縣有建築企業31家,建築業契約產值達75億元,實現產值64億元。山河建設集團連續四年被省政府評為全省建築企業綜合實力20強第二名,並榮獲全國2009年度魯班獎。三是第三產業蓬勃興起。全縣新發展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1967戶,新增從業人員5938人。全面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武鋼團風鋼材大市場、團風物流客運中心、金海洲大酒店投入運營,得勝集貿市場、方高坪市場和總路咀鮮魚批發市場完成改造,團風長青農產品交易中心已竣工。全縣已建中心基層社3家、綜合服務社33家。積極穩定市場物價,認真組織“家電下鄉”,全縣68家銷售網點銷售產品16845台(套),銷售額3391.26萬元,爭取家電補貼507.86萬元。旅遊開發加快推進,全縣接待遊客3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00萬元。編制了大崎山森林公園、名人之鄉、紅色旅遊專題規劃。渡江戰役公園已經開園,林家大灣入選100個湖北旅遊名村,成功為賈廟、杜皮23家“農家樂”授牌。房地產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城區在建項目3個、擬建7個,開發面積達到2.1萬平方米,團風商業步行街建設基本完成規劃設計和拆遷工作。四是財政金融實力增強。切實加強財源建設,積極推進依法治稅,財政收入超額完成年初計畫任務,呈逐年穩步增長趨勢。積極探索政銀合作,創優金融環境,多形式搭建銀企交流平台,為中小企業融資5000多萬元。2009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9.51億元,同比增長17.9%;各項貸款餘額12.69億元,同比增長21.09%。
——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一是堅持投資拉動發展,項目建設成果豐碩。抓住中央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深入推進“項目建設年”活動。全年落實項目268個,落實資金7.23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新增中央投資項目142個,項目總投資1.69億元。全縣招商引進項目229個,契約投資額45.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8.6億元,其中億元項目11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11個。重大項目建設順利推進,鴻翔鋼構項目完成吹填平整,總路咀“兩型”社會試驗鎮工業園區第一期建設正在進行,賈廟上進山抽水蓄能電站地質勘探等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武漢新港團風港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羅霍洲綜合開發總體規劃、一期工程防洪評估通過了專家評審,碼頭可研報告、羅霍洲大橋可行性報告正在形成。二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力度加大。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全年排放化學需氧量807噸,削減量125噸;排放二氧化硫386.5噸,削減量50.5噸,縣城污水處理廠正式投入使用。切實加強污染治理,關閉了7家“五小”企業,取締了1家非法煉油和煉鐵廠,長河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啟動。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廣套用節能、節材技術,新建沼氣池5016口,累計達到9000口。強化耕地保護,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新建濕地松和意楊原料林基地5000畝,新建油茶基地3000畝,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全面加強。三是堅持科技推動發展,科技工作不斷進步。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全年申報科技專利30項、高新技術產品11家、獲市級科技成果獎4項,永信食品、興隆米業被省科技廳列為科技示範企業。鴻路鋼構等10家企業與華中科技大學、華農大、省農科院等7所大專院校和科研所簽訂技術合作協定。我縣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發展活力持續增強。一是認真落實黨的富民政策,農民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全年發放各種惠農資金7363.87萬元。二是城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投入5400萬元加快以經濟開發區為主體的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城北鋼構園初步形成“兩縱三橫”路網,團方大道實現了亮化、綠化、美化,完成了一期96套廉租住房建設。完成大修國道15.73公里、省道7.35公里、團方公路北段改造,改建縣道6公里,新建農村公路195公里、農村客運站點37處,改造農村渡口4處。完成了響水潭水庫、付河二庫、回龍山二庫、劉家沖水庫等整險加固,渡槽恢復重建、民辦公助、以電代燃、泵站建設、渠系清淤、回水堤防等水利基礎工程80處;完成了投資846萬元、惠及2.5萬人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三是突破土地、資金瓶頸制約,發展難題進一步破解。完成了縣城總體規劃修編、開發區控制性詳規編制,積極推進土地規劃修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全面啟動農村村莊建設規劃,積極開展農村違規建房清理,全年新增用地指標1235.34畝。通過政府融資新增貸款8000萬元,全年交易商業用地12宗、183畝,土地出讓純收入2683萬元。四是各項改革進展順利,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堅持深化財政四項改革。金鑼港良種場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集體林權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不斷鞏固和完善。土地流轉模式不斷創新,引導興隆公司建立6300多畝的生產基地,實現了“企農雙贏”。商貿企業改革順利開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式啟動,環衛體制改革、交通運管改革、事業單位人事改革積極推進。
——社會事業協調推進。一是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積極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農保參保人數不斷增加,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達到821元。切實加強農村“五保”工作,農村低保人數達到1.89萬人,因災倒房恢復重建126戶。做好社會救助工作,城市低保保障線由170元提高到200元,所有優撫對象補助標準得到提高。移民安置工作快速推進,874戶鄖縣移民建房進入高潮階段。積極推動創業帶就業,全縣轉移培訓農村勞動力10028人,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69.5%。城鎮新增就業3857人,下崗失業再就業145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團風鋼構技工”被命名為全省十大勞務品牌。二是人口和計生工作不斷提升。認真開展計畫生育“三新”試點,新建了34個生育文明示範村,實現了計生服務站全覆蓋,完善了利益導向機制。全年出生3314人,出生率為8.97‰,政策內生育2999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0.49%,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0:112,合格村率、長效節育率、一孩婦女積存率呈上升趨勢。三是教育文體衛生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發展。教育事業方面,全年建設18個重點項目,總投資2819.16萬元,全力推進“校舍安全工程”;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規範辦學行為,均衡教育全面發展。“普九”化債工作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廣播電視事業方面,完成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531個,新增有線電視用戶7000戶,對外新聞宣傳工作綜合排名全市第一。文化體育事業方面,新建了41家“農家書屋”,建成3個綜合文化站,但店等6個綜合文化站正在動工,新圖書館主體工程已竣工。新發現文物點151處,“馬家潭龍舟會”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衛生事業方面,全縣投入3631萬元,加快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建築面積達到1.73萬平方米。紮實推進農村衛生工作,全縣有31.4718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7.22%,比上年增加3.32%,新農合門診基本統籌工作在全市率先鋪開。積極開展婦女“健康行動”,科學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切實開展結核病、愛滋病、手足口病救治工作,應急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得到提高。血吸蟲病綜合治理、殘疾人白內障復明手術等政府承諾的“八件實事”基本完成。第二次經濟普查取得階段性成果。對台、檔案、婦女兒童、民族宗教、老齡、外事僑務、機關事務管理、史志、氣象、地震、菸草、電力、通信、郵政、鹽業、石油等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績。
——民主法治和政府效能得到全面提升。堅持向人大會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工作,認真辦理“兩案”。積極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紮實開展“難點村”治理。堅持依法行政,不斷規範政府及其部門的行政執法行為。加強項目工程招投標、重點工程建設的項目監管和經濟責任審計,認真抓好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不斷推進政府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能力建設年”活動,貫徹落實《公務員法》,推進政府信息化建設,深化政務、村務公開,政府行政效率不斷提高。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大力開展法律援助,積極開展“四項行動”、社會治安大整治等活動,建立了綜治維穩聯動機制。大力開展食品藥品“兩網”建設,集中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保障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強安全生產,大力開展公路超限超載治理,加大地質災害、火災隱患排查、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力度。認真履行維穩責任,切實做好信訪工作,堅持每月10日開展“千名幹部進百村(企)”活動,面對面聽民情、解難題,極大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積極開展“雙擁”活動,國防、民兵預備役、人民防空工作不斷進步。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積極應對挑戰,咬定發展目標,在逆境中奮進,在求實中創新,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這是市委、市政府和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團結拼搏、共克時艱的結果,是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人武官兵、武警部隊、團風籍在外人士、各界朋友和投資客商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政府,向全縣廣大幹部民眾、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團風建設與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縣域經濟總量偏小,工業發展質效有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財源建設和財政實力有待增強,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業現代化程度有待提高;推進城鄉一體化任務十分艱巨;影響社會安全穩定的因素仍然存在;政務環境仍需最佳化等等。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2010年政府工作指導思想、奮鬥

目標和重點工作
2010年,是衝刺“十一五”目標、謀劃“十二五”規劃之年,也是團風爭創新優勢、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一年,做好政府各項工作意義重大。
當前,團風已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期,慢進不行、不進更不行,我們既要增強憂患意識,更要堅定必勝信心。去年,我國經濟發展是最困難的一年,今年是最複雜的一年,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要搶抓機遇不鬆手,面臨挑戰不低頭。目前,全球經濟持續“回暖”,全國經濟趨穩回升,但總體上仍存在不穩定性。因此,中央決定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繼續充實完善保增長、擴內需的一攬子政策措施,繼續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繼續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省委決定加快實施“兩圈一帶”戰略並且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扶持力度等等,這些都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我們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實現高位起跳。按照中央和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要求,結合團風實際,今年我們要正確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立足當前和謀劃長遠的關係、經濟發展快和調的關係、數量擴張和提高質效的關係、重點突出和統籌發展的關係,著重抓好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質效、調整經濟結構、增強經濟活力、建設民生工程、力求均衡發展,全力促進縣域經濟實現新跨越。
今年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對接大武漢為主線,以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質效為目標,繼續實施“三強”戰略,大力推進“六區”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的示範區、新型農村的試驗區、全民創業的樣板區、整潔有序的宜居區、統籌發展的先行區、偉大工程的創新區),奮力實現團風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4%以上;外貿出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以上;財政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3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 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8%;化學需氧量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主要做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興工強縣,推進工業經濟新跨越
著力夯實發展平台。堅持工業強縣戰略,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步伐。今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30%以上,新增規模以上企業30家以上。繼續抓緊發展平台建設,按照“一區帶十園”的要求,加快城南工業園、城北鋼構產業園提升,十里湖工業園的興建,擴大金鑼港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黃草湖科技示範園,積極推進羅霍洲綜合開發和城東工業園規劃建設,加快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步伐,興辦全民創業園。不斷創新園區運作機制,探索專業化、市場化建設,鼓勵、支持興建“園中園”,提升園區承載功能。建立考核辦法,制定激勵政策,強力推進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力爭辦好二至三個示範集中區。切實開展項目清理,督促投產企業履行契約,建立企業退出機制,多形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真正把工業園區打造成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今年,開發區和鄉鎮工業集中區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0家以上,實現工業增加值占全縣工業增加值60%以上,力爭新增部分占70%以上。
著力推進產業集群。堅持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推動、集群化發展,著力培植“雙百億工程”,實現多點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在建築產業上,發揮山河建設集團的龍頭帶動作用,整合資源,提升資質,以恆勝建築公司為基礎強強聯合再組建1家一級資質建築企業,積極爭創“全國建築之鄉”,實現建築大縣向建築強縣邁進,今年建築業產值力爭突破80億元。在鋼構產業上,圍繞做大做強“中國中部鋼結構產業基地”品牌,大力發展重鋼、網架、壓力容器等高附加值鋼結構及油漆、焊條、生產設備等關聯項目。加強鋼構企業資質培養,努力培植製造特級、施工一級、設計甲級的鋼構企業。加快省級鋼結構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積極申報國家中部鋼結構檢驗檢測中心,推進省級鋼結構研發中心運作,提升鋼結構產業效益,今年鋼構產值力爭突破40億元。繼續實施扶優扶強戰略,大力提升改造傳統產業,引導增資擴規,實現“二次創業”。 加快永安藥業、創新生化、亞星電子等醫藥化工企業發展,支持永安藥業開發新產品,擴大生產規模,力爭三年上“創業板”;加快以但店石材業為龍頭的建材產業向精深加工轉變,力爭打造成湖北異型石材生產基地;加快以回龍紡織業為龍頭的紡織服裝業向自主品牌創新轉變;加快以興隆米業為龍頭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向集團化轉變,延長產業鏈條。在鞏固現有產業的基礎上,“無中生有”,打造新的支柱產業,形成集群效應。力求特色鮮明,加快發展鄉鎮工業和中小企業,促使工業經濟既有“一輪明月”,又有“滿天星斗”。
著力提升發展環境。大力開展“企業服務年”活動,提升服務水平,大力創建“金融誠信企業”,大力推行“企業安靜日”,強化項目審批“快速通道”建設,把最佳化發展環境作為加快發展的生命線來抓。進一步營造政策環境,不斷突破和化解土地、資金、人力等要素瓶頸,增強發展的動力。切實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做好企業家的培養和保護工作,在全縣上下形成親商、安商、富商的氛圍。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能發展”。進一步支持企業自主創新,鼓勵企業開展產學研聯合合作,今年力爭申報2家國家高新企業、35件專利,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努力把發展環境變成新的綜合競爭優勢。
(二)突出強農惠農,推進三農經濟大提升
發展高效農業。進一步發揮農業資源優勢,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圍繞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產品品牌化、運作市場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科技農業和“兩型”農業。切實抓好優質稻、花生、油茶、蛋雞、肉牛、水產等板塊生產,今年優質稻板塊面積保持在30萬畝,水產養殖保持在8萬畝,馬鈴薯生產達到5.6萬畝,蛋雞存籠達到650萬隻,實現生豬存欄12.5萬頭、肉牛存欄2萬頭,奶牛存欄3000頭以上。大力推廣新型農業機械、實用技術,推行高產示範創建,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堅持“發展一個龍頭、帶起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產業化發展思路,大力培植龍頭企業,實現點上膨脹規模、面上擴張總量,扶優、扶強、扶大永信花生、中慧飼料、新華揚蛋品加工、天意養殖、銀豐棉花等龍頭企業,爭創精品名牌。積極培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經紀人,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0家,構建“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揮資源優勢,積極引進荸薺、畜禽、肉牛深加工,加快建設永康食用油、景田油茶加工等新型龍頭企業。支持組建興隆糧油集團,推進農副產品配送中心建設。
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實施“雙強工程”,以“五星創建”為載體,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加快新村建設步伐,大力宣傳、鼓勵老闆扶助新農村建設,今年完成50個新村規劃。整合資金,切實辦好新農村示範點,著力抓好 “名人之鄉”回龍山旅遊名村、大崎山農家樂、黃湖移民新村、總路咀“兩型”社會示範鎮等新村建設。加大農村“五改三建”力度,實施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抓好“難點村”治理和鎮村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加強村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大力實行“縣抓龍頭、鄉抓板塊、村抓基地”,實現村有增收產業、戶有致富項目。
夯實農業基礎。加快推進響水潭、橫河等水庫整險加固工程,抓好民辦公助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實施好小水電以電代燃項目、移民後扶項目,全面完成黃湖移民安置區渠道整治。積極推進基本農田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各項補貼政策,落實扶持生豬、奶牛、糧食和油料生產的各項政策,做好水稻、能繁母豬、“兩屬兩戶”農房等“三農”保險,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進一步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引導農民外出務工,發展“打工經濟”。認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確保鄖縣移民“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
(三)突出興商活市,推進服務經濟大飛躍
繁榮商貿物流業。把加快發展商貿物流產業作為激活團風人氣、最佳化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來抓。依託團風港區建設,科學規劃“一洲五區”,力爭武漢新港團風港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積極推進專業街、專業市場建設,規劃城東商業大街,加快商業步行街開發、武漢新港團風鋼材大市場的建設步伐。支持倉儲超市、連鎖經營、專賣經營等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加快鄉鎮集貿市場和商貿小區建設。繼續推進“新網工程”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建立新型農村流通網路。今年建成綜合服務社60家,銷售“家電下鄉”產品1.3萬台(套)。
打造特色旅遊業。搶抓省政府開發大別山旅遊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我縣人文、自然優勢,積極爭取大崎山森林公園、黃岡革命烈士陵園、回龍山名人故里等景區列入大別山紅色生態文化旅遊經濟帶,力爭進入全國紅色旅遊“十二五”規劃。爭取渡江公園景區列為第二批省級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基地,推出一至兩條旅遊精品線路。重點做好“兩山兩水一洲”(大崎山、回龍山,牛車河、楊汊湖,羅霍洲)開發,推進大崎山3A級景區創建,加快羅霍洲生態旅遊開發,建設好回龍“古色一條街”,叫響“名人之鄉”旅遊品牌,提升農家樂休閒度假游檔次。積極開發“兩棵楓”野生蔬菜、崎山腰帶柿、馬廟狗肉、賈廟黃牛肉、“思麗特”家紡等旅遊商品,推進我縣旅遊業聯動發展。今年力爭接待遊客突破40萬,實現綜合收入4000萬元。
開發新型服務業。圍繞做大做強“建築鄂軍”、“團風鋼構技工”勞務品牌,大力發展勞務培訓經濟。通過規劃引導,積極培育家政、保健、社區服務、代理直銷、物業管理等新興服務業,加快廣告策劃、中介、郵政、通信等服務業發展。
(四)突出項目建設,推進經濟社會快發展
積極向上爭項目。強化政府工作項目化的理念,以大項目推動大投入,以大投入促進大發展,著力搶抓中央繼續擴大投資機遇,爭取國家項目資金,促進投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認真研究全國、全省產業發展政策、重點和方向,按照全市“七個一批”的項目建設要求,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工作,今年力爭國家項目扶持資金7億元以上。認真做好“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在新興產業、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社會事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精心策劃,力爭武漢新港團風港區建設、總路咀“兩型”社會試驗鎮建設、大崎山森林公園、中國中部鋼結構物流產業園配送中心、上進山抽水蓄能電站、武漢新港江北鐵路、武漢江北快速通道、淋山河鐵路貨運站改造等一批具有戰略支撐作用的重大項目進入國家和省的建設規劃。
抓好招商引項目。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上項目的主渠道,按照“四高兩低”(高投入密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稅收和低耗能、低污染)標準,在更高層次推進招商選資,嚴把項目準入關,突出“四看”(土地利用率、投資強度、環保、稅收),著力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較高的項目,重點引進龍頭型、基地型、延伸型、配套型企業,突破一批知名品牌、知名企業、上市公司和總部經濟企業。根據投資強度、稅收貢獻,對引進企業實行“一企一策”,切實提高招商引資質效。今年力爭招商引資契約資金和到位資金增長35%以上。
激活民資辦項目。按照國家鼓勵激活民間資本的發展要求,堅持放手、放開、放寬、放活,扶持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學生回鄉創業、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推動廣大農民致富創業。努力打好“親情牌”,繼續實施“回歸工程”,突破性發展一批“精、新、特”產業。按照 “非禁即入”原則,大力培育創業主體,千方百計引進社會資本、激發民間投資,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今年新增個體工商戶1500家、民營企業90家。深入推進創業帶就業工作,發放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創業1000人,帶動就業1萬人。
注重實效建項目。按照項目沒獲批不能算落實、資金不到賬不能算落戶、工廠沒開工不能算落地、企業沒投產不能算成功的要求,不斷完善項目建設機制,加快項目建設速度,著力推進鴻路30萬平米生產基地、中楚鋼構、武冶重工、鋼結構檢測中心、縣醫院綜合大樓等重點項目建設,確保早建設、早竣工、早見效。
(五)突出財源建設,推進財政金融工作
著力加強財源建設。注重經濟發展質效,把稅收貢獻作為招商引資優惠的第一標準,把財源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目標,大力扶持主導產業加快發展,著力培植骨幹財源。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旅館餐飲、汽車出租、特色旅遊等產業,努力拓展延伸後續財源。加大建設項目、礦產資源等稅收的徵收力度,積極引進總部貿易型企業,多渠道增加財政收入。堅持依法治稅,加強財稅征管,確保應收盡收。嚴格按預算控制支出,保證重點支出。完善鄉鎮財務管理,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推進科學理財。
盤活金融融資市場。用好用活用足金融業支持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引導、鼓勵和促進銀行業加大對中小企業和扶持“三農”資金投放力度。大力推進保險業健康發展,充分發揮保險業服務社會、保障民生的作用。加強政企銀三方聯動,實現政企銀合作向縱深發展。加強融資和擔保體系建設,多形式搭建融資平台。進一步做好城投工作,積極引進BT、BOT等方式融資。不斷最佳化金融環境,打造誠信團風,繼續爭創全省“最佳金融信用縣”,今年各項貸款餘額增長12%以上。
(六)突出融入武漢城市圈,推進改革開放進程
加快對接大武漢牢固樹立“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的理念,把“對接大武漢,建設新團風”作為超常發展的重要舉措,力爭把團風建設成為黃岡對接武漢的“橋頭堡”。 積極加強與省直部門、武漢市對口單位、在漢知名人士的互訪銜接,進一步宣傳團風、推介團風,提升團風在武漢的知名度。按照建設團風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要求,努力在思想觀念上先行對接、基礎設施上率先對接、信息規劃上主動對接、產業發展上重點對接,著力抓好與省“十大”重點產業振興規劃、省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80萬噸乙烯項目以及武漢外遷企業的對接。通過3—5年努力,使團風成為“大武漢”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製造業協作配套車間、區域性物流連鎖配送中心、都市居民近郊休閒度假村、高新技術的實驗室,形成“總部在武漢、基地在團風”的互動發展格局。
深入推進改革試驗。用足用活改革試點政策,以體制創新推動又好又快發展。切實抓好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強化財政各項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公益事業“以錢養事”新機制。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土地流轉進程,做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小三場”改革的掃尾工作。抓好集體企業改革,著力解決改制企業遺留問題。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事業單位改革,加快推進“新農保”試點工作。
(七)突出統籌發展,推進城鎮化步伐
全面提升城鄉管理水平。強化規劃引領開發的理念,依法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啟動開發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高起點完善城區控制性詳規,全面完成鄉鎮集鎮規劃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深入開展農村違規建房清理。著力提升城鎮文化品位,逐步提高城市規劃設計水平。發揮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礎作用,推進城市管理向社區延伸。按照縣城優美、集鎮潔淨、農村整潔的要求,抓好“百鎮千村”示範工程和村莊環境整治,努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高市民文明衛生意識,強化門前“四包”責任制,加大環境衛生、市容市貌、市場秩序的整治和管理力度,力爭兩年內創建“省級衛生城市”。
全面推進城鄉基礎建設。強化經營城市的理念,創新體制機制,加大土地招拍掛力度,規範鄉鎮土地出讓行為。著力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垃圾處理廠、大禹水廠一期改造工程,實施老城區改造,不斷完善開發區道路、排水工程,加快總路咀110KV變電、烏龍110KV增容工程建設,提升城市服務功能。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加快宋漆公路改建,新建農村客運站35處,鄉鎮渡口達標改造2處,在50%的行政村試行公路養護機制,加強鄉村公路管理。
全面規範和推進房產開發。按照科學規劃、適度發展、成片開發、規範管理的要求,突破別墅群開發,提升房地產發展水平,今年實現房地產開發5萬平方米。繼續發揮住房公積金的保障作用,加快廉租住房建設,解決困難民眾的住房問題。大力吸引民資造鎮,鼓勵引資開發鄉鎮商業住宅,加快農民進城和城鎮化進程。
(八)突出改善民生,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增強社會保障。健全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擴大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農保等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社會保險參保率達到96%以上。規範城鄉低保工作,新增對象3000人。加強救災救濟工作,增強農村福利院的服務功能,落實殘疾人康復培訓就業。不斷完善市場就業機制,促進城鄉勞動力統籌就業,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1萬人次,轉移率100%。
加強生態建設。鼓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紮實開展農村環保小康行動,嚴格項目環評審批,環評執行率達到95%以上、“三同時”執行率達到80%以上,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推進特色林業產業化發展,提高林業綜合效益。加大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加大復墾整理力度,推進集約節約用地。加強防災減災工作,促進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推進長河治理“碧水工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強化社會管理。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鄉鎮和村組治安巡邏隊建設,完善區域聯防協作機制,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充分發揮法律服務功能,推進基層依法治理,努力爭創全省最佳平安縣。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管理和監督,嚴懲安全生產違法行為,堅決防止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火災發生。進一步推進質量、食品、藥品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強化源頭管理。進一步加強抗災救災工作,完善應急管理工作機制,提高政府維護穩定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和“包保責任”工作機制,切實做好民眾來信來訪工作。
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最佳化學校布局,加快“校舍安全工程”建設,切實改善中國小辦學條件,努力推進均衡教育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質量。加強人口與計生工作,積極開展“三新”建設,不斷完善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堅決實行“一票否決”。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機制,農民參合率達到97%以上,讓廣大農民得到更多實惠。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婦幼衛生保健,深入推進省部聯防血防工作,切實做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迅速啟用新圖書館,新建90家農家書屋,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全覆蓋,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做好文物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加快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提高電視節目的質量和水平,完成邊遠山區廣播電視“村村通”400戶,實施有線電視網路升級改造。深入開展國防教育,不斷提高民兵預備役和人民防空建設水平。認真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積極開展文明創建工作,關心支持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科協工作,進一步做好菸草、鹽業、石油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機關行政事務管理和對台、檔案、氣象、史志等工作,促進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各位代表!努力為人民民眾辦實事,是政府應盡的職責。今年,縣政府決定辦好八件實事:①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農村60歲以上老人每年領取660元養老金。②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醫療機構實行基本藥物制度,減輕人民民眾就醫負擔。③提高“平安團風”保障水平,建設視頻監控設施2000個以上,基本建成全縣視頻監控體系。④完成10座小水庫除險加固,15座小泵站新建維修,20公里渠系、100口當家塘清淤,解決農村安全飲水 3萬人。⑤完成318國道馬曹廟至棗樹店5公里二級公路改造,新建通村公路100公里以上。⑥完成商業步行街商鋪建設。完成普濟路、團方大道至大廣連線線美化、亮化。⑦建設縣行政服務中心大樓。⑧完善13個法律援助工作站,為困難民眾和農民工辦理援助案件120件以上,其他法律援助事項1200件,開展對農民工維權宣傳和培訓1萬人次以上。

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們要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打造一個高度負責的政府,一個能幹事、幹得成事的政府,一個為政清廉、民眾滿意的政府。
堅持開拓創新。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銳意進取的幹勁,不斷解放思想,堅持用長遠的眼光謀劃團風的發展,用改革的辦法破除發展中的困難,用更實的舉措提高經濟發展質效,推進科學發展。面對複雜的經濟形勢,要敢於打破常規、力破潛規,在敢“想”中拓寬視野,在敢“試”中探索創新,在敢“闖”中開闢新徑,在敢“為”中搶得先機,勇於承擔起改革之責、發展之責、穩定之責。
堅持依法行政。健全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專家諮詢制度,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深化政務公開,擴大民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各人民團體意見,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進一步加強行政監督。繼續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強化考核、監督和管理。
堅持務實高效。深入開展效能建設,大力推進陽光政務,堅決杜絕一件事民眾跑來跑去、領導批來批去、部門轉來轉去的現象,下大力解決落實不力的問題。加強政府入口網站和電子政務建設,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切實減少會議、減少活動、精簡檔案,騰出更多的時間解決實際問題。加大效能監察,加強政務督查,凡既定的目標、部署的工作、確定的事項、簽訂的契約實行責任到人,事事追蹤,逐項完成。從嚴查處不作為,嚴厲懲治亂作為,強化政令暢通,努力營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務環境。
堅持勤政廉政。把反腐倡廉放在政府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嚴格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推進審計和監察關口前移,嚴格執行工程招投標、政府採購、產權交易等各項規定,著力從源頭防治腐敗。堅持艱苦奮鬥,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嚴格控制各級機關公用經費支出。堅決糾正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風,強化工程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嚴肅查辦以權謀私、貪污賄賂、失職瀆職和破壞投資環境案件,嚴明政紀,端正政風,樹立清正廉明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面對38萬團風人民的期待和重託,我們肩負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既耽誤不得,更失誤不起,必須時刻保持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必須時刻保持沉著冷靜、果斷應對的清醒頭腦,必須時刻保持敢打硬仗、百折不撓的頑強毅力。讓我們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以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紮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措施,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為推進團風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而努力奮鬥!

附:專業術語注釋

1、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是商務部在全國推行的建立和發展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的一項工程,在試點區域內培育出25萬家左右“農家店”,形成以城市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幹、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現代流通體系,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2、新網工程:指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實施的“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工程”。旨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資料現代經營服務網路、農副產品市場購銷網路、日用消費品現代經營網路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路。
3、計畫生育三新指新農村、新農民、新農家。
4、兩圈一帶:指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和長江經濟帶。
5、化學需氧量:指在一定的條件下,採用一定的強氧化劑處理水樣時,所消耗的氧化劑量。它是表示水中還原性物質多少的一個指標。化學需氧量越大,說明水體受有機物的污染越嚴重。
6、兩型社會: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7、五星創建:指星光帶、星光村、星光點、星光戶、星光人。
8、農村五改三建“五改”就是“改水、改路、改廚、改廁、改圈”;“三建”是“建沼氣池、建農家房舍、建致富園”。
9、一洲五區:指羅霍洲總體開發規劃港口作業區、船舶修造區、現代物流區、休閒旅遊區和生態農業區等五個功能區。
10、全市七個一批指一批基礎性功能性城市建設項目,一批戰略性支撐項目,一批調整性技改升級型項目,一批新型產業項目,一批科技成長型項目,一批惠民安民重點項目,一批符合環保準入條件、土地產出率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環保項目。
11BTBOTBT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來承建某些基礎設施項目的一種投資方式。是政府通過契約約定,將擬建設的某個基礎設施項目授予建築商,在規定的時間內,由建築商負責該項目的投融資和建設,契約期滿,建築商將該項目有償轉讓給政府。BOT是投資者通過一個固定的期限進行經營,以收回投資並賺取一定的利潤,一旦特許期滿,便將項目無償轉讓給政府。
12、百鎮千村:“百鎮千村”示範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工程。旨在先抓100個鎮、1000個村,通過典型示範,探索一條我省建設新農村的新路子。
13、低碳經濟: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開發清潔能源、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