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田自然村(雲南省文山縣開化鎮團田自然村)

團田自然村(雲南省文山縣開化鎮團田自然村)

團田自然村隸屬於開化鎮裡布嘎村委會,屬於壩區。位於鎮政府東邊,距離村委會0.25 公里,距離鎮政府4.00公里。年降水量779.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211.00畝,其中人均耕地0.47畝;有林地160.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18戶,有鄉村人口447人,其中農業人口447人,勞動力22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20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1.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40.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二三產業、種植業等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團田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文山縣開化鎮
  • 人口:447人
農村經濟,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特色產業,人口民族,人口,民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1.6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3.00萬元,占總收入的29.00%;畜牧業收入56.00萬元,占總收入的31.0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00頭,肉牛10頭家禽950隻);林業收入6.00萬元,占總收入的3.29 %;第二、三產業收入57.50萬元,占總收入的 31.49 %;工資性收入9.14萬元,占總收入的5.26%。農民人均純收入2340.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二三產業、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人,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13人。
蔬菜種植蔬菜種植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1.00畝(其中:田140.00畝,地71.00畝),人均耕地0.47畝,主要種植水稻、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160.00畝,荒山荒地50.00畝,其他面積5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80戶通自來水,有32戶飲用井水,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4.29 %)。
沼氣池沼氣池
有112戶通電,有10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89.29 %和91.07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0戶(分別占總數的90.18 %和53.57%)。
該村到鎮政府的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和沙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土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5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0.00畝,有效灌溉率為63.3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1 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3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8.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0.81%。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蔬菜產業。

人口民族

人口

該村現有農戶118戶,共鄉村人口447人,其中男性227人,女性220人。其中農業人口447人,勞動力226人。

民族

該村主要以苗族為主,有苗族人數447人。

醫療衛生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04人,參合率67.86%;享受低保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4.5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紅魚上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文山縣第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25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0 人,其中小學生70人,中學生2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3.00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黑板報等方式公開,公開的項目有村務、政務等內容。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7 人,女黨員1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團田自然村(雲南省文山縣開化鎮團田自然村)
1、該村屬於苗族村寨,距離城區3公里,但目前既不是新農村也不是小康村,沒有科技活動室,村民的文化生活枯燥。
2、文化素質低,觀念落後,經濟發展單一,總是把糧食看在第一位,沒有發展經濟的意識。
3、養殖業發展緩慢,至今戶均豬出欄數不到2頭。
4、因部分田塊被開發利用,導致溝渠中斷,餘下田塊灌溉困難。
5、部分農戶的土地被開發利用後,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加強農戶種植,養殖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戶種植業,養殖業的科技含量;
2、引導農戶種植業、養殖業相互銜接,多元化發展經濟;
3、發動民眾投工投勞,集資和爭取上級相關部門的幫助,解決部分農田灌溉問題;
4、積極向國家申請批辦就業用地,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
5、抓好本村青壯年的務工技能培訓,提高務工輸出能力,增加農戶收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