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城演武廳

團城演武廳

演武廳在團城南側,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方砌有寬大的月台,乾隆皇帝曾在此檢閱八旗軍隊。廳南為演兵場,現闢為果園。團城位於北京西山下的香山南麓,始建於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它是北京僅有的一組別具特色的城池式武備建築,是北京僅存的集城池、殿宇、亭台、校場混為一體的武備建築群,古建藝術風格獨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團城演武廳
  • 始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 位置香山南麓紅旗村1號
  • 特點:環形城堡式建築
簡介,概述,背景,團城,交通,

簡介

團城演武廳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位於峰巒連綿、風景秀麗的香山南麓,是北京僅存的城池、殿宇、亭台、碉樓、教場混為一體的武備建築群。古建藝術風格獨特。 團城演武廳是乾隆皇帝閱兵的場所,又是健銳雲梯營演武之地,布局別具特色,建築宏偉壯觀。其主要建築為團城、演武廳、東西朝房(已毀)、西城樓門、碑亭、放馬黃城(已毀)等。
團城演武廳為環形城堡式建築,其外有護城河圍繞,跨河與城門相對築有兩座漢白玉石橋。城堡南北各闢城門一座,北門門額為“志喻金湯”,南門門額為“威宣壁壘”。城年為 1800平方米的圓形空場,東、西城垣各有一條馬道通達城頂。南北城門之上各有一座規制相同的城樓,南城樓現已闢為臨時展廳,曾舉辦“皮影藝術展”、“晉南民間婚俗展”、“山西名勝展”等展覽;北城樓年有一座巨大的臥碑,碑文為清乾隆御撰《御製實勝寺後記》,以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題刻。城堡內空場經常舉行與中國傳統武術有關的活動。

概述

團城演武廳是清代強盛時期修造的一處雄偉輝煌的武備建築群,包括世界上最小的城池“團城”,步兵和騎兵進行訓練操演的大型演武場,乾隆題寫碑文的臥式和立式兩塊巨型石碑,還有一座開有5個城門、出太陽時總有一個門被陽光直射的跑馬黃城等。
團城演武廳團城演武廳
跨過青石鋪就的演武廳小石橋,穿過刻有“志喻金湯”玉石匾額的北城門(南城門對應的是“威宣壁壘”四個字),沿著團城馬道台階拾級而上,就是著名的團城。這座橢圓形的城池東西直徑不過50米、南北40米、城高11米,的確小得名不虛傳。但置身城中卻並不感覺其小,發現這與演武廳的地理位置有關,它依山而建,綿延的西山是它天然的屏障,北東南三面則是開闊的平地——這樣的視野自然在心理上感覺團城很高。
團城演武廳團城演武廳
團城演武廳的東西朝房裡是有關演武廳歷史沿革及健銳營創立始末的展廳,這裡有清朝宮廷畫師、義大利人郎世寧為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畫的肖像,一身戎裝的乾隆騎在馬背上,手勒馬韁、腰挎劍囊、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乾隆24歲即位,畫像時不過29歲。他一生喜好武功,擅長騎馬射獵。校場南側立有一道五六十米長的靶牆,頗為壯觀,儘管是按照史料仿建的,但足以展現清朝的軍隊對騎射武藝的重視程度。

背景

乾隆統治下的大清能成為幅員遼闊、國勢強大、民族統一、經濟發展的東方大國,主要還是靠他政治上的雄才偉略,再有就是從先朝那裡繼承下來的豐厚遺業。不過,乾隆的確比清代其他的皇帝更熱衷於武力征討,戰功卓著,他曾自詡“十全武功”,親撰《十全記》。所謂“十全武功”是指乾清時期為安定邊疆、鞏固統治而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十次,即兩次平定新疆北部地區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分裂割據,一次平定南疆地區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兩次平定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地區的叛亂……這裡面的“兩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亂”即與眼前的團城演武廳有關。
演武廳的展廳是這樣記載平定金川戰役的:“乾隆12年(1747年)春,大金川(今四川省金川縣一帶)地方土司之間互相展開大規模的攻掠和械鬥。清軍出動平息戰亂,由於該地特有的石碉易守難攻,清軍受挫累攻不下。乾隆帝於13年下詔,決定發揮前八旗兵雲梯攻城的特長,選拔少壯勇健之士300餘名,在香山地區仿建石碉多處,組建雲梯隊,演習攻碉。雲梯隊很快擴建到1000餘人,訓練科目也增加了火銃、刀、鞭、弓箭及騎射。乾隆14年春,首次金川戰事以清廷接受大金川土司的求降而結束。雲梯隊正式組建為健銳營。”“健銳營在大小金川及平定新疆叛亂等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團城演武廳團城演武廳

團城

團城東西直徑51.2米,南北直徑40米,城高11米。南北各有拱形門洞,供人出入,門洞上方各有漢白玉門額一塊,南書“威宣壁壘”,北書“志喻金湯”,均為乾隆御書。北城樓中存有“御製實勝寺後記碑”,記述了健銳營在平定準噶爾回部戰役中立下的赫赫戰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交通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香山南路紅旗村1號。(100093)
乘車路線:318、360、505、698,714、運通112路,紅旗村站下車,往北400米。
行車路線:五環香泉環島往西至北京植物園門口紅綠燈往南或四環香山出口往西至第一個紅綠燈向西直到山根紅綠燈向北一公里。(停車位充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