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分析路徑下中國五帝文明研究

圖騰分析路徑下中國五帝文明研究

《圖騰分析路徑下中國五帝文明研究》是付希亮創作的歷史研究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12月。

《圖騰分析路徑下中國五帝文明研究》一書從文化人類學視角對《山海經》進行了新的解讀,將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多種文獻貫穿起來,為中國文明起源和五帝時代歷史發展提供了新的觀點和獨特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推動中國文明起源和五帝時代歷史研究的學術進程,對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有著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圖騰分析路徑下中國五帝文明研究
  • 作者:付希亮
  • 創作年代:當代
  • 首版時間:2019年12月
  • 字數:383千字
  • 類別:歷史研究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圖騰分析路徑下中國五帝文明研究》,立足《尚書》《逸周書》《左傳》《國語》《竹書紀年》《史記》《山海經》等歷史文獻的彙輯和發掘,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和文化人類學圖騰分析理論,勾勒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五帝時代發展的歷史輪廓,為五帝文明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作品目錄

緒論 五帝文明研究概況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山海經》研究
第一節 五帝文明研究概況
第二節 五帝文明研究的史料選擇範圍
第三節 圖騰分析是打開五帝文明寶藏《山海經》的金鑰匙
第四節 圖文轉譯視角:從漢字同近音假借和多義性上尋找神話與上古人名的聯繫
第一節 《山海圖》所反映的時代
第二節 《五藏山經》神形祀法材料所反映的時代
第三節 《山海經》的成書過程
第四節 《山海經》的史學價值
第二章 五帝時代的性質
第三章 炎黃時代研究
第一節 中國五帝時代是母系時代
第二節 五帝時代是文明時代
第一節 4200年前全球降溫事件引發四方部族向中原匯集
第二節 五色帝部落聯盟主要族群來源考
第三節 以黃炎為首的五色帝聯盟政治中心在鄭州地區
第四章 顓項時代研究
第五章 帝嚳、堯、舜、禹時代研究
第一節 顓頊的政權構成及政治措施
第二節 顓頊政權重心西移與東來印歐族群的挑戰
第三節 顓頊時代華夏聯盟的北向發展和共工稱霸九有
第四節 涿鹿之戰探索
第一節 高辛氏政權格局
第二節 禪讓制度
第三節 堯、舜、禹逐四凶考
第四節 甘之戰探索
第六章 五帝時代著名部落圖騰考
第七章 中國文明起源發展動力和時問定位
第一節 黃帝部落圖騰考
第二節 炎帝部落圖騰考
第三節 周人及其婚族圖騰考
第四節 夏後部落圖騰考
第五節 皋陶、伯夷、夔、龍及其婚族圖騰考
第一節 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動力
第二節 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時間定位
第八章 後代對五帝時代人物的解讀

第一節 聖賢與神靈——春秋戰國人對五帝時代人物的解讀
第二節 仙人和妖怪——秦漢以後人對五帝時代人物的解讀
第三節 五帝文明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
附圖
參考文獻
後記

作品思想

該書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諸要素提出了一系列頗具創新的見解。其主要觀點如下:
其一,認為中國五帝時代是母系時代。這裡所說的“五帝時代”,是指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記載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中國最高政治首領的時代。對於此一時代的社會性質,歷史學界有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即母系說和父系說。母系說者如郭沫若、翦伯贊和呂振羽等所依憑的主要證據是歷史學方面的證據;而父系說者依靠的主要證據則是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證據,如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成年男女同穴合葬、男女在物質生產和家務勞動上的分工等。而該書則將歷史文獻證據和新石器考古證據有機地結合起來,從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邏輯對“父系說”的立論證據進行了逐一反駁,認為五帝時期乃為母系時代,並對夏、商、周、楚、秦部落進入父系時代進行了詳細考證,提出夏部落完成由母系向父系過渡的時間是在夏初,商部落是在夏朝中期,周部落在夏商之際,楚部落在商朝後期,秦部落在西周中期。
其二,提出“三皇”時代是中華文明的萌生時代,萌生地在良渚文化區。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三皇”與“五帝”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周禮·春官宗伯第三》《莊子·天運第十四》《呂氏春秋·孟夏季第四》等文獻都將“三皇”與“五帝”並稱。20世紀初,古史辨運動興起,顧頡剛先生提出了“層累的古史觀”,認為三皇五帝來自於春秋戰國秦漢人的創造。在當今學術界,否定“三皇”及其時代存在的觀點占據了主導地位。而該書則肯定了中國古代三皇即伏羲、女媧、神農的真實存在,並認為三皇均來自新石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區,而該文化區存在的時間大約距今5300年到4300年。其主要證據是:在古代文獻上三皇都有種桑、養蠶、用蠶絲作琴瑟發明的記載,而良渚文化區是中國種桑養蠶的發源地。良渚文化的考古也證明了該地居民具有高超的制玉技術,曾建造了巨大的城池和水利工程,顯示出其文化已發展到了文明的前夜。在大約距今4200年左右,全球氣候因變冷事件而引發的洪水迫使三皇部落聯盟離開太湖流域,北遷到中原地區,並組建了五色帝部落聯盟。因此,“三皇”時代是良渚文化區在太湖流域獨立發展的時代,並非戰國或秦漢人的向壁虛造。
其三,認為黃帝時代的華夏部落聯盟是五色帝聯盟,其政治中心在鄭州地區。該書認為,“五帝”有歷時性和共時性兩種。《史記·五帝本紀》所記載的“五帝”是歷時性五帝,共時性的“五帝”則是五色帝,即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赤帝神農氏、西方白帝少昊氏、北方玄帝顓頊氏、中央黃帝有熊氏。同時該書還認為,三皇部落聯盟離開太湖流域到達鄭州地區以後,相繼通過戰爭征服了當地和沿途的部落,並建立起包含仰韶、大汶口、屈家嶺等多區域五色帝文化部落聯盟。歷史文獻、民間口碑傳說和《山海經》的記載證明鄭州地區是當時的政治中心,而黃帝和炎帝成為五色帝部落聯盟的兩個最高首領。以前的學者雖也認識到存在共時性的五帝,但無人將其與中華文明起源聯繫起來;人們知道新石器時代六大文化區都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但不知道其中誰是主導力量、是什麼動力、何時、在哪兒、又如何匯集成為一個整體。
其四,該書指出,為應對月氏、大夏等印歐族群東來壓力,顓頊統治後期政治重心西移到隴山一帶。1976年,前蘇聯學者列·謝·瓦西里耶夫出版《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提出中國文明“西來說”,受到中國學者的一致批判,認為此種觀點是對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現象的極大誤解。姑且拋開列·謝·瓦西里耶夫的觀點不論,有一點其實是必須肯定的,那就是中華文明的起源無疑是在中國本土,是獨立自存的。但中華文明在其起源過程中,與印歐文明有無交集,學界則鮮有人論說。該書則從歷史文獻和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出發,認為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印歐族群的大夏、月氏部落在進入中國後,曾間接地影響了中華文明的最初建設。證據在於顓頊時代華夏文明的中心本應在洛陽地區,但顓頊去世後,按理其墓葬該埋在洛陽或鄭州地區,但實際上卻在漢水源頭務隅之山。顓頊墓地有許多圖騰陪伴,說明其地是顓頊時代的政治中心。就當時地理位置而言,漢源務隅之山遠離中原,其文化應該說不可能很發達,但卻成為顓頊的政治中心,證明顓頊時代華夏文明重心發生了西移。其次,秦嶺西端—隴山—陝北一線多有黃帝、炎帝、伏羲、女媧等存在的歷史痕跡。《山海經·西次二經》記載,在今陝甘之間的隴山一帶居住著三皇部落,其山名曰皇人之山、中皇之山和西皇之山。陝西黃陵縣有黃帝陵。陝西石峁古城發現了大量良渚文化區標誌性的文化遺物玉琮、玉璜等,證明其統治集團來自東方,這是華夏文明重心西移的重要證據。而與印歐語族的接觸,不僅為華夏族群帶來了大麥、小麥、馬等新的物種,還為華夏文明帶來了造車、銅冶等技術。
其五,認為陝北神木發現的石峁古城是帝嚳、祝融之都。從清末開始,陝北神木地區的農民在當地荒山上發現了許多精美古玉,賤賣給了收購古玉的商人,過去有“斗玉換升米”之說。現在有4000多件石峁古玉流落海外。2012年,考古學家在高家堡鎮發現了面積達425萬平方米的石峁古城。關於該城的主人,學術界提出了黃帝族說、西夏族說、遊牧民族等說,迄今仍未有明確的定論。該書則從該遺址發掘出的鴕鳥蛋、鱷魚皮鼓、海綠石、石人像和出土玉器出發,認為該地文化除了具有明顯的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等東方文化因素外,還具有一定的印歐文化因素。該書結合德國學者W·B·亨寧、俄國學者T·V·加姆克列利則、V·V·伊凡諾夫等人的研究成果,指出該城主人實則為帝嚳、祝融、大夏之都。
其六,指出共工首領蚩尤是陶寺早期小城主人,帝嚳、堯、舜則是中期大城主人。在學術界大致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即認為帝堯是山西臨汾襄汾縣陶寺古城的主人。但考古發現,兩個時期古城的文化面貌不一樣,其主人也不一樣。那么,帝堯究竟是陶寺早期小城的主人還是中期大城的主人,學者們並沒有提出有說服力的觀點。儘管有人說,陶寺中期大城是帝堯的,早期小城是有唐氏的,然而據考古發現,陶寺早期小城面積雖然只有56萬平方米,但在當時已是一級的大城,其主人必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名號,豈是早已湮沒無聞的有唐氏所能承當的?所以該書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認為,“涿鹿”作為涿鹿之戰發生的地方,乃為蚩尤之根據地,並由此斷定陶寺小城為蚩尤之都。蚩尤是被炎帝派到汾水流域協助少昊部落進行治水工作的,故陶寺早期文化在當地雖然顯得很孤立,但該文化顯示了高等級和四方文化匯集的性質。黃帝之後帝嚳在涿鹿之戰中戰敗並殺死了蚩尤,而後在阪泉之戰中又打敗了炎帝之後榆罔,並取得了最高領導權,成為涿鹿的主人,建造了陶寺的中期大城。
其七,提出涿鹿之戰實為帝嚳、榆罔討伐共工首領蚩尤之戰。《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錄的涿鹿之戰是黃帝、炎帝討伐蚩尤之戰,這是中國歷史早已形成的數千年歷史觀,直到今天為止仍未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該書則綜合了中國傳統文獻、出土文獻和民族文獻認為,該戰爭實際上是黃帝族後裔帝嚳、炎帝族後裔榆罔、顓頊族後裔應龍和女媧族首領共同針對共工部落首領蚩尤的戰爭。該戰爭可以說是中華文明起源歷史上發生質的飛躍的關節點。該戰爭之後形成的由帝嚳、堯、舜、禹為首領的政治制度已是國家政權,陶寺中期大城就是帝嚳政權的首都。
其八,認為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度是高辛部落女皇擇婿和選賢制度。關於禪讓制度的本質,當今學術界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顧頡剛先生的主張,認為中國歷史上不存在禪讓制度,禪讓制度是墨家學者為了推行其“尚賢”主張編造出來的;第二種是白壽彝先生的主張,認為禪讓制度是形式,其結果是背後的暴力爭奪,如同曹丕代漢;第三種是徐中舒、郭沫若、呂振羽等的主張,認為禪讓制度是原始時代部落聯盟首領民主選舉制度。該書在考證了堯、舜、禹、益的妻子名號後發現她們都是女王,並且都為姚姓,為帝嚳之後,由此判斷,禪讓制應是高辛部落女皇擇婿和選賢制度。
其九,提出推動中華文明萌生、起源和發展的五大動力問題。關於該問題,學術界研究者甚少。該書則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論和歷史文獻出發,提出了推動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的五大動力因素,它們分別是:1.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的不斷進步;2.治理洪水的需要;3.部落聯盟內部落的職業分工;4.不同部落間的生產技術交流;5.部落間的兼併戰爭。
其十,認為中華文明史的長度約為4200年。關於中華文明史的長度,過去有五千年、四千多年之說。中華文明史的歷史起點,如按照當今學者的觀點,大多從夏王朝建立算起,長度約為4100年。該書認為原始時代的“暴力”為原初文明時代的特徵,蚩尤利用主持治水、獲得大量銅礦石、鑄造銅兵器,向周圍部落發動兼併戰爭,從而打破部落聯盟間的平等關係,將友鄰部落降為僕從,那才是中華文明的起點。這個時間的起點約為公元前2150年,依此計算,中華文明史的長度約為4200年;而三皇、黃帝及顓頊時代前期,中國的政治組織主要是部落聯盟,還處於文明萌生、發展階段,不能計算在文明史之內。

作品評價

就《圖騰分析路徑下中國五帝文明研究》立論而言,在膽識方面可以說超過了蕭兵先生。比如作者論說史前南方的良渚文化是三皇之祖籍地,包括伏羲女媧和炎帝神農的文化聯盟,說黃帝文化興起於南方,後移居到中原鄭州地區建都,並組成五色帝大聯盟,對應著考古學所命名的史前中原龍山文化;認為蚩尤集團即河伯集團,以白龍、馬、虎、猴、牛、羊等為圖騰;認為長江中游地區的屈家嶺和石家河文化是共工族群的文化,並將考古學所說的史前文化六大區系,全部直接掛鈎到作者嘗試建構的“五色帝聯盟”;等等。這些可以說都是著作中大膽立論的新觀點,讓人有一種目不暇接的感覺。(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教授葉舒憲評)

出版信息

2019年12月,《圖騰分析路徑下中國五帝文明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首次出版。
書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圖騰分析路徑下中國五帝文明研究》
2019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5291-8

作者簡介

付希亮,1969年生,河北魏縣人,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現為內蒙古師範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歷史的研究,出版專著一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3項,在《文史》《華夏文化論壇》《管子學刊》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