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

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

《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由李默主編,主要內容:戲曲是中國古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從產生之初的宋金元時期到現在,它已經走過風風雨雨八九百個年頭了。經過宋元南戲和元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三大發展階段,如今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不僅成為中國的國粹,而且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以此為基點,用翔實有力的材料、活潑通俗的語言將中國戲曲所走過的風雨歷程為您娓娓道來。

基本介紹

  • 書名: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
  • 出版社:廣東旅遊出版社
  • 頁數:152頁
  • 開本:16
  • 定價:23.80
  • 作者:李默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66670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是一部全景式圖文並茂記錄中國戲曲文明的大書。出版者窮數年之力,會集各方力量——專家、學者、編輯、學術顧問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資料、著作中,探珍問寶,追尋中華文明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此書的出版,凝聚了編撰者的心血,學術顧問們的智慧。尤其是李學勤先生,親自動筆寫下了序言,更增加了《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沉甸甸的分量。

作者簡介

李默,原名李亞平。海南萬寧人。198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漢語言專業。1973年赴海南國營英州林場插隊務農,後歷任廣東省旅遊局幹部,廣東旅遊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副編審。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浪跡天涯》、《天上人間》、《風景》等。散文《人生該燦爛》獲廣東省作協第七屆新人新作獎,《駝玲,搖出瀟灑風采》獲2014年《羊城晚報》佳作獎。

圖書目錄

晏嬰論樂
《樂記》世界第一部音樂理論
俗樂舞興起
百戲流行
豪門重女樂·舞蹈成為獨立表演藝術
琴的藝術成熟
《廣陵散》流行
北魏集演散樂百戲
斛律金唱《敕勒歌》
胡舞涌人中國
鮑照發展樂府詩
江南清商樂成為音樂主流
梁修《五禮》意以禮樂治國
集前代名舞大成的清商樂舞
南朝情歌綺艷
西域音樂統治中國
修定大唐雅樂
隋唐宮廷燕樂鼎盛
踏歌流行
舞譜發明
大曲形成流行
參軍戲向戲曲發展
歌舞戲流行於教坊
唐設教坊職司歌舞百戲
健舞軟舞交相輝映
霓裳羽衣樂舞成
皮影戲形成
宋舞隊活躍於民間
宋德壽宮舞譜流傳
宋雜劇發展成熟
宋說唱藝術繁榮
宋宮廷隊舞昌盛
大曲持續發展
遼樂舞兼采蕃漢
遼樂府繁盛
西夏使用先進鼓風設備
元雜劇興起
周德清編《中原音韻》
貫雲石以散曲著稱
新樂器出現
琵琶曲《海青拿天鵝》等樂曲出現
諸宮調延續
戲曲《趙氏孤兒》寫成
西安鼓樂出現
十番鼓、十番鑼鼓流行
五台山寺廟音樂開始
朱載埔開創舞學
北曲衰落·南曲變革
傳奇表演多舞蹈
琵琶樂興盛
家伎舞蹈延續
嗩吶揚琴傳人
鼓詞彈詞開始流行
鑼鼓流行於江南
廣陵曲派形成
秧歌、高蹺流行於北方
徽班進京·各擅勝場
西洋音樂進入中國
皮簧戲《四進士》成形
江有誥集古音學大成
粵劇恢復演出
眾多琴派湧現
春柳社演出現代話劇
崑腔統治戲曲舞台
地方戲曲全面興起
古音學昌盛
皮影戲進入全盛時代
說唱藝術極盛
彈詞局限於江南
《華氏琵琶譜》編成
京師梨園出現新氣象·京劇形成
伶界“同光十三絕”揚名京師
上海新舞台成立
戲曲改良運動興起
梅蘭芳創古裝新戲
王瑤卿創新京劇唱腔
江南絲竹迅速發展
劉寶全創京韻大鼓
歐陽予倩從事話劇事業
《歌女紅牡丹》轟動全國
四大名旦占領京劇舞台
延安平劇研究院成立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俗樂舞興起
俗樂舞,即民間舞,在宮廷則被稱為雜舞或散樂。《樂府詩集》53卷載:“雜舞者……始出自方俗,後寢於廷殿。蓋自周有縵樂、散樂,秦漢因之增廣,宴會所奏,率非雅舞。”這種舞蹈,常作為百戲的組成部分出現。漢代,隨著社會進步和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人們眼界開闊,“文景之治”後,社會更是相對穩定和富裕,早在春秋戰國就已呈上升趨勢的俗舞也就迅速發展起來。再加上漢武帝時,擴充樂府機構,專門管理俗樂舞,並通過俗樂舞觀察民風,從而使民間俗舞通向了宮廷。而在日常生活及酒宴之際,除了欣賞樂舞藝人表演,也有主客相邀起舞的習俗,稱“以舞相屬”,還有作舞以抒發內心感受、難以言傳的意願和需求的。總之,漢代俗樂舞十分興盛。
這種興盛來源於社會相對穩定,人民相對寬裕,以及文化上世俗化的傾向。
俗樂舞既然常常作為百戲的組成部分,它就包含著多種含義,如戲樂、戲法、戲耍、戲弄等,以及用戲謔逗樂形態出現的戲劇因素,在表演項目中,舞蹈和雜技占較大比例。
根據陸續出土的漢代舞畫像磚石和文獻記載,可知秦漢時俗舞主要有:以衣袖和飾物為特徵的“長袖舞”《巾舞》,以執舞具或樂器為特徵的《盤鼓舞》、《建鼓舞》、《拂舞》、《鐸舞》、《革卑舞》,和百戲中的舞蹈節目“魚龍曼延”,《巴俞》、《倔僮程材》,以及帶有人物事件背景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情節性舞蹈《東海黃公》、《總會仙倡》等。
其中“長袖舞”自戰國以來就比較流行,長袖樣式主要有上下同寬的狹長袖,上下同寬的寬長袖,寬袖齊腕再由腕內延伸出一段窄長袖。典型的“長袖舞”舞姿可從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出土的玉雕舞人造型上看出,即:舞人身穿斜襟鑲邊長裙,右臂上舉,甩長袖過頭,再順左肩垂下,左手放於腰上,長袖捲曲向裙邊上方,腰肢扭向右邊,衣裙下擺則飄向左邊,體態柔美多姿。
漢代長袖舞形象很多,舞容有柔婉、健朗、詼諧多種;表演形式有單人、雙人、集體幾種,多表現對稱、變換的美。
巾舞是漢代著名“雜舞”之一,也稱《公莫舞》,突出的特徵是舞巾,舞巾有長短兩種,長的約兩丈有餘,短的僅二三尺左右。巾舞的形象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比較多見,如四川揚子山出土的漢代樂舞百戲畫像磚上,一個舞巾少女,穿著紋飾鑲邊的寬口袖衣褲,梳著雙髻,雙手各執一條長巾,上身向前,像正快步騰躍,雙臂一高一低,使巾上下飛揚,像波浪一樣。張衡《觀舞賦》曾用“香散飛巾,充流轉玉”來描述巾舞者的舞姿。
盤鼓舞是漢代辭賦和畫像磚石形象資料中出現最多、最負盛名的舞蹈之一,又稱《鼓舞》、《盤舞》、《七盤舞》、《般鼓舞》,是因表演中的不同形態而定。其主要特徵是技藝結合,舞蹈的人在地面陳設的盤鼓上或盤鼓間,翻騰、踢蹋、跳躍、跪跌作舞,大概開始時盤鼓舞是一種雜技,漸漸與以腰袖見長的楚舞結合中,演變成風格獨特的漢代主要舞蹈。

序言

《圖說歷史豐碑》是一部全景式圖文並茂記錄中國文明歷史的大書。出版者窮數年之力,會集各方力量——專家、學者、編輯、學術顧問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資料、著作中,探珍問寶,追尋中華文明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此書的出版,凝聚了編撰者的心血,學術顧問們的智慧。尤其是李學勤先生,親自動筆寫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書沉甸甸的分量。
中華文明的歷史充滿了輝煌與苦難,成就和挫折。它的歷史無處不在,決定著我們中國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當今的中國和中國人是中華文明的歷史造就的,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華文明的歷史之河奔流到現在。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構成。中華文明豐富、深刻、輝煌、博大,在人類文明中的骨幹作用和領導作用人所共知。在人類文明的發源時期,中國就是四大古國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中華文明成為文明在東方的支柱,公元前後200年間,人類的漢帝國與羅馬帝國這兩隻鐵手攫住了地球。在歐洲進入中世紀的時候,中華文明更成為人類文明最主要的領導,它的文明統治東亞,傳遍世界。進入近代,中華文明處於自身的重壓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國人民的鬥爭史和奮起精神是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頁。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為人類貢獻出了從思想家孔子到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從唐詩宋詞到長城運河的偉大創造,貢獻出了從諸子百家到宋明理學,從商周銅器到明清文學的深刻內涵,也貢獻出了從五霸七強到三國紛爭、從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輝煌歷史。中華文明的歷史絢爛多彩,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永放光芒。
中華文明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獨特的文明,沒有哪一個文明像中華文明這樣持久,這樣統一一致。世界上其他文明不但互相交錯,其創造者也都與高加索體質的人種有關,它們是姐妹文明。在人類歷史中,只有中華文明才是獨特的,它的創造者是中國土地上的中國人民,與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沒有關係,它的文化是統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賴於其他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華文明也絕不是封閉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擔自己對於人類的責任。
人類進入新世紀,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令世人矚目。人們對於世界未來的政治和經濟結構的估計無不以東亞和太平洋為中心,而尤以中國為重點。
經濟起飛只是當代中國的一個方面,中國的精神文明的建設尤為刻不容緩。如果中國要自覺地發展中華文明,要有意識地使中國的發展具有世界意義,就必須發展強有力的精神文化,這樣才能使中華文明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才能形成中國和中華文明的全面現代化。 而中國的精神文化的發展植根於中華文明的偉大傳統之中。進入近代之後,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對於中國文化的價值產生大量的情緒化和激烈衝突的論調。“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具有衝破封建束縛的時代意義,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不容否認的正面意義,與文化虛無主義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虛無主義者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旗幟下主張全盤西化;而復古主義則沉迷於中國文化的古董,走進反進步、反科學的泥潭。
歷史的發展則超越了所有這些論點,產生這些論調的一百多年來的中國近代史已經結束。歷史要求中國發展,要求中國走在全世界發展的前列。西化論和復古論都已過時,歷史已經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國可以承擔起世界的命運,而中國的現實和世界的歷史都說明,中國的使命在於它的發展前進,而非倒退。
中華文明走出迷惘的時代,我們這一代處在一個偉大而具有挑戰的歷史階段。
總結歷史、展望未來,這就是《圖說歷史豐碑》的意義和使命。我們創作《圖說歷史豐碑》,力求總結和回顧中華文明的全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在內容結構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當的廣博性,既有嚴謹、準確的學術價值,又有活潑、流暢的可讀性。我們在本叢書內容納了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使它綜合了大規模學術著作的系統性、嚴密性和普及讀物的全面性、簡易性,它既可作為大型工具書檢索中華文明的各個成分,又可作為通俗的讀物進行瀏覽。
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就開始思考中華文明的歷史和現實問題,並逐漸形成了編著《圖說歷史豐碑》的構想。在開展這項龐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們就聘請了國內權威學者李學勤、羅哲文、俞偉超、曾憲通、彭卿雲諸先生擔任學術顧問,他們對計畫作了充分討論,並審閱了大量初稿。我們聘請了廣州、香港地區的社會科學學者、大學教師、研究生以及我社編輯人員幾十人擔任稿件的撰寫工作。
通過創作這部書,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內在缺陷。中華文明具有輝煌的時期,也有苦難的年代,有它燦爛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華文明在自身中能夠吸取充分的經驗和教訓,就能夠使自身健康壯大,成長發展。
通過創作這部書,我們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業的使命和重任。我們希望這部書能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起到它所應當起的作用。為中華文明的反省、前進和奮起作一點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