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中醫入門一看就懂》是抱著普及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效驗方法的志向,夜以繼日,多方查證編寫而成的。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系統總結了中醫的有關理論,包括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使讀者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對中醫基本理論常識有總體的了解。書中還詳細介紹了中醫養生保健和常見病的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拔罐、刮痧、常用中成藥的使用、病情的簡易判定方法等,力求體現中醫“簡便廉驗”的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圖解中醫入門一看就懂
- 出版社: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282頁
- 開本:16
- 作者:張銀柱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4155550, 753415555X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醫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國粹,是人類醫學領域乃至思想體系的寶庫。中醫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和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體系,並流傳至今。其特色鮮明,療效獨特,在當代醫藥學領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圖解中醫入門一看就懂》(作者張銀柱)是抱著普及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效驗方法的志向,夜以繼日,多方查證編寫而成的。
作者簡介
張銀柱,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生於1959年,1996年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碩士畢業,1999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畢業,現任職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基礎系,從事內經教學、科研工作。長期從事養生學研究,對中醫養生、中藥保健有獨到的見解。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媒體推薦
中醫的智慧無處不在,如陰陽五行、辨證論治、穴位按摩、刮痧自療、察顏觀色……中醫是門實用科學,取之生活並更廣泛地用之生活是學習中醫的真理。《圖解中醫入門一看就懂》結合基礎理論,深入淺出,層層遞進,很適合想學習中醫的朋友。
全國首屆百名中醫藥科普專家教授 田元祥
《圖解中醫入門一看就懂》深入淺出,講解陰陽調和、四時順養理論;化繁為簡,介紹五臟通補、體質調養常識。詮釋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經典,傳承順應自然的中國式養生智慧。
——醫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 趙建新
泱泱中醫,博大精深。從何入門,乃為捷徑?一本《圖解中醫入門一看就懂》,從基礎講解中醫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你了解中醫的基礎理論、治病思路。讀完本書你會知道生病的根源和最健康、最綠色的治病方法。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教研室 李興廣
圖書目錄
中醫入門一點通——專家教你讀懂國醫養生精髓
陰陽調和,百病不生
認識身體的陰陽
怎樣分辨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的四種主要症狀
診斷時辨明陰陽
治療時調和陰陽
中藥藥性有陰陽
巧用五行養身體
利用自然五行調理人體
利用五行生剋調理臟腑
利用五行之性調養身體
利用五行對應望面色,辨口味,發現
畦腑病變
中醫的五行治療法則
養生必先調五臟
心
肝
脾
肺
腎
膽
胃
小腸
大腸
三焦
膀胱
奇恆之腑
傳化之腑
打通經絡病自消
肺經病的表現
胃經病的表現
大腸經病的表現
脾經病的表現
心經病的表現
膀胱經病的表現
腎經病的表現
小腸經病的表現
心包經病的表現
三焦經病的表現
膽經病的表現
肝經病的表現
督脈病的表現
任脈病的表現
要想身體好,先要調氣血
氣從哪裡來
氣有什麼用
如何調養氣血
血有什麼用
養好津液至關重要
津液是什麼
津液從哪裡來
利用五液滋養五臟
順四時養身體,祛病又延年
春季著重開發陽氣
夏季著重保養陽氣
秋季著重收斂養陰
冬季著重斂陽護陰
遠離六淫,疾病不侵
六淫易在何時出現
六淫易在何處出現
六淫如何在體內轉化
如何分辨六淫
勞逸結合不生病
過勞之患
過逸之患
調養情志身不傷
損傷身體的七種情志
七情如何傷身
養生,吃是關鍵
飲食應有度
五味調和保健康
飲食潔淨不可忽視
人體內的正邪之爭
實的病機
虛的病機
虛實錯雜的病機
虛實轉化的病機
了解自己的抗病能力
你的體質易患哪些病
疾病是怎樣侵入身體的
穴位按摩,
打通經絡百病消
學會按摩,開啟人體自愈功能
按摩如何疏通經絡
何時可以按摩
怎樣按摩最有效
何時不宜按摩
按摩自療的訣竅
一用就靈的保健按摩法
頭面部保健按摩
胸腹部保健按摩
上肢部保健按摩
背部保健按摩
下肢部保健按摩
自我按摩,祛除常見病
肥胖的自我按摩
脫髮的自我按摩
痛經的自我按摩
豐胸的自我按摩
失眠的自我按摩
感冒的自我按摩
胃痛的自我按摩
刮痧自療,身體有病早知道
一學就會的刮痧自療法
刮痧能排毒
哪些不適能用刮痧解決
何時何處禁用刮痧
刮痧的工具
刮痧的注意事項
刮痧的要領
刮痧部位與身體器官的對應
保健刮痧法
刮痧治療常見病
刮痧治療肩周炎
刮痧治療發熱
刮痧治療急性胃腸炎
刮痧治療高血壓
拔罐療法,找準痛點,一拔就見效
拔罐必學的基本常識
抽氣罐的操作方式
拔罐前的準備
拔罐的常用體位
罐具的選擇和準備
拔罐方法
拔罐次數
拔罐後皮膚變化解讀
拔罐療法的選穴原則
找準特效穴,拔除全身疾病
耳穴按摩家庭療法一點通
神奇的針灸保健療法
讓湯藥發揮最大功效——煎制湯劑有學問
煎好湯藥的技巧
用什麼容器煎藥
用水的技巧
煎前浸泡
人煎的特殊處理
煎藥的火候和時間
正確保存剩餘藥材
正確服用湯藥的方法
服藥時間
服藥方法
服藥次數
服藥溫度
小藥材,治大病
發散風寒藥
發散風熱藥
清熱瀉火藥
清肝明目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燥濕藥
清虛熱藥
攻下藥
潤下藥
峻下逐水藥
利水滲濕藥
化濕藥
祛風濕藥
理氣藥
活血祛瘀藥
止血藥
消食藥
驅蟲藥
溫寒化痰藥
清熱化痰藥
止咳平喘藥
祛寒藥
開竅藥
平肝息風藥
養心安神藥
補氣藥
助陽藥
養血藥
滋陰藥
收斂藥
小病不求人——常見病對症蟲成藥實用速查
不可不知的中成藥常識
中成藥的特點
中成藥的優缺點
正確理解“是藥三分毒”
怎樣正確服用中成藥
中成藥的服用方法
服藥的適宜溫度
中成藥的服用療程
其他注意事項
食物與藥物的相輔相成
購買中成藥時應注意什麼
中成藥應怎樣保存
老中醫推薦的常見病調養藥方
感冒
感冒發熱
中暑
咳嗽
哮喘
鼻炎
咽喉腫痛
牙齦腫痛
口舌生瘡
耳鳴
胸悶
心悸
失眠
貧血
厭食
痞滿
胃痛
食積
腹痛
腹脹
膽囊炎
嘔吐
糖尿病
察顏觀色,老中醫教你
讀懂身體健康警報
對症治療才有效
症、證、病的不同含義
先辨證後論冶——找到病根,標本兼冶
辨證論治的秘訣
一學就會的自我診病法
自診的主要方法——望診
依據望、聞、問、切自我診斷
望神氣知健康
得神
神氣不足
神誌異常
望面色知健康
看常色
察病色
望形體知健康
望形體
望姿態
望頭面知健康
望發
望頭形
望面部
望五官知健康
望目
望鼻
望耳
望口與唇
望齒與齦
望咽喉
一望肢體知健康
望頸項部
望胸部
望腹部
望背部
望腰部
望前陰
望後陰
望手足
望掌腕
望指趾
望皮膚知健康
望色澤
望膚質
望舌知健康
望舌的要點
舌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望舌的內容
望舌神
望舌色
望舌形
望舌苔
望排出物知健康
望痰、涎、涕
望嘔吐物
望大便
望小便
望帶下
其他症狀的自我感覺診斷
寒、熱感覺自診
出汗自診
疼痛自診
飲食與口味自診
排便情況自診
睡眠情況自診
女性經帶情況自診
附錄1:中醫常用術語小詞典
附錄2:中醫經典著作簡介
中醫常用專業術語索引
常用中藥材索引
常用中成藥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