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圖本中國現當代作家傳:圖本林徽因傳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頁數:198頁
- 開本:16
- 定價:28.00
- 作者:李憲瑜 溫儒敏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518512, 7544518515
- 品牌:長春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圖本林徽因傳/圖本中國現當代作家傳》由李憲瑜所著,林徽因是一位中西文化融合造就的新文化女性,她以與新文學共體的方式,張揚著自我的獨立品格,激盪著青春氣息與時代風雲的美麗人生,她讓我們見識了有別於傳統“象牙美人”的迷人風采。
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小說代表作《九十九度中》與散文代表作《窗子以外》,均已收錄本書中。
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小說代表作《九十九度中》與散文代表作《窗子以外》,均已收錄本書中。
作者簡介
李憲瑜,1971年生於山東,1992年於煙臺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94至2000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先後獲文學碩上及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同現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曾發表有關《新青年》雜誌研究論文數篇,以及《“白洋淀詩群”研究》、《蘇青與〈天地〉雜誌》等學術論文,主編有“快讀中外文學名著”系列等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一首桃花”
一、徽徽
二、培華女中的女學生
三、在英國
第二章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一、景山雪池與石虎胡同
二、在美國
三、新婚宴爾
第三章 京華煙雲
一、東北大學
二、詩人
三、雲遊的詩人
第四章 客廳之內與窗子以外
一、太太的客廳
二、窗子之內的觀察者
三、窗子以外
第五章 艱難時世
一、逃難路上
二、昆明
三、李莊
第六章 歸去來兮
一、勝利之後
二、清華大學的建築師與美術師
三、萬古人問四月天
後記
一、徽徽
二、培華女中的女學生
三、在英國
第二章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一、景山雪池與石虎胡同
二、在美國
三、新婚宴爾
第三章 京華煙雲
一、東北大學
二、詩人
三、雲遊的詩人
第四章 客廳之內與窗子以外
一、太太的客廳
二、窗子之內的觀察者
三、窗子以外
第五章 艱難時世
一、逃難路上
二、昆明
三、李莊
第六章 歸去來兮
一、勝利之後
二、清華大學的建築師與美術師
三、萬古人問四月天
後記
文摘
1923年,梁思成從清華畢業,應該在夏天赴美留學。這個品學兼優的年輕人,到美國去學什麼專業呢?他接受了林徽因的建議。“她(指林徽因)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由此也可見出,在梁思成的眼中,林徽因不是一個追逐時髦的嬌小姐,而是一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這個好朋友,不僅才貌雙全,而且能對他的想法,甚至職業選擇這類人生大事,都會提出中肯建議;在他遭受打擊時,又會不離不棄,幫助他減輕痛苦。
1923年5月,就在梁思成籌劃自己的留學事宜時,他出了車禍。5月7日,正值“國恥紀念日”,梁思成與弟弟思永騎機車出門,卻撞上了一輛汽車,肇事車竟然不顧而去。當時梁思成即不省人事,輕傷的梁思永跑回家報信,梁家人才火速趕來將梁思成送往醫院。梁啓超在給長女思順的家信中描述:“出事後約摸二十多分鐘,思成漸漸迴轉過來了,血色也有了,我去拉他的手,他使勁握著我不放,抱著親我的臉,說道:爹爹啊,你的不孝順兒子,爹爹媽媽還沒有完全把這身子交給我,我便把他毀壞了,你別要想我罷。又說千萬不可告訴媽媽。又說姐姐在那裡,我怎樣能見他?我那時候心真碎了,只得勉強說,不要緊,不許著急。……內中還把一個徽音也急死了,也餓著守了大半天……”
這次車禍,使得梁思成的左腿和脊椎落下終生殘疾,雖然當時治療及恢復得都還不錯,不過殘疾這一事實,已然確定無疑。這一場變故,對於當時的林徽因,何止是“急死了”,但她的感情,絲毫沒有動搖。梁思成住院期間,林徽因不顧及梁太太的猜忌,“不避嫌疑”地殷勤看護傷者,甚至同時還幫梁啓超處理一些信件等事,這些舉動都表明了她的態度,也使得梁啓超越發喜愛這個準兒媳。
P34-35
1923年5月,就在梁思成籌劃自己的留學事宜時,他出了車禍。5月7日,正值“國恥紀念日”,梁思成與弟弟思永騎機車出門,卻撞上了一輛汽車,肇事車竟然不顧而去。當時梁思成即不省人事,輕傷的梁思永跑回家報信,梁家人才火速趕來將梁思成送往醫院。梁啓超在給長女思順的家信中描述:“出事後約摸二十多分鐘,思成漸漸迴轉過來了,血色也有了,我去拉他的手,他使勁握著我不放,抱著親我的臉,說道:爹爹啊,你的不孝順兒子,爹爹媽媽還沒有完全把這身子交給我,我便把他毀壞了,你別要想我罷。又說千萬不可告訴媽媽。又說姐姐在那裡,我怎樣能見他?我那時候心真碎了,只得勉強說,不要緊,不許著急。……內中還把一個徽音也急死了,也餓著守了大半天……”
這次車禍,使得梁思成的左腿和脊椎落下終生殘疾,雖然當時治療及恢復得都還不錯,不過殘疾這一事實,已然確定無疑。這一場變故,對於當時的林徽因,何止是“急死了”,但她的感情,絲毫沒有動搖。梁思成住院期間,林徽因不顧及梁太太的猜忌,“不避嫌疑”地殷勤看護傷者,甚至同時還幫梁啓超處理一些信件等事,這些舉動都表明了她的態度,也使得梁啓超越發喜愛這個準兒媳。
P34-35
後記
確定了要寫這本圖文本的林徽因傳之後,我曾經簡單地在自己授課的課堂上做了個小調查。我的學生是文學系大一新生,文學史課程也還沒有講到新月派,當然更遑論京派。這個程度大概正是本書“擬想讀者”的程度吧。我的第一個問題:你們知道林徽因嗎?全班40位同學,一半多一點舉起了手。第二個問題:讀過她的作品嗎?只有四五位遲疑地舉起了手。第三個問題:那么是從什麼渠道知道這位作家的呢?有一個勇敢的聲音響亮地回答:“《人間四月天》!”結果引起了一片愉快的笑聲,此後此起彼伏的聲音里就滿是“徐志摩”、“徐志摩”了。
從徐志摩進而了解林徽因,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停留於此,那自然極為浮泛。這本林徽因傳,希望對林徽因生平的描述與追摹,是更為“均衡”的,也是更為“多元”的。但這並不代表,我的書寫是“公允客觀”的;事實上,在從收集整理資料到寫作修改的過程中,我有自己偏愛的那個“林徽因”。
不止一位做新詩研究的朋友告訴我,他們覺得林徽因詩歌的價值被低估了,究其原因,仍然主要是出於林徽因與徐志摩的關聯,她被徐志摩及其詩歌的陰影遮住了,以至於她的詩歌的獨特魅力沒有得以彰顯。我也同意這樣的看法。不過,我更願意體會的,不是林徽因詩歌的技藝,而是她那一種“愛美的”詩歌態度。她不是職業“詩人”,詩歌不是她生命的重心,這種不耽溺,反倒成就了她詩歌中的舉重若輕。與詩歌相比,林徽因對建築與裝飾藝術,才更為沉迷。她最旺盛燦爛的生命歲月,在我看來,不是那些光風霽月,而是那些“在路上”奔波勞頓的考察生活。在荒草萋萋間,在漫天沙塵里,找尋那超出“詩”、“畫”以外的“建築意”。與“太太的客廳”里那個穿旗袍的優雅的林徽因比,我似乎確實更欣賞這個穿工裝的滿臉疲憊的林徽因。
甚至,我也更喜歡那個抗戰時期纏綿病榻的林徽因。戰爭爆發後,林徽因一家同千千萬萬中國人一道經歷了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幾年間他們輾轉遷徙,即使自己蓋起了簡樸的房舍,也分明知道那未必是安居之所。這種生活里,本該是家庭主心骨的主婦林徽因,卻偏偏疾病纏身,長期臥床。愛好攝影的梁思成,留下了不少他“迷人的病妻”這一時期的照片。林徽因瘦弱,沒有精心梳洗,衣衫簡舊,可以說絲毫看不出曾經的風華絕代,但是,我知道這樣的林徽因,在某一天感覺病情略有起色,她就可以到村子附近去看幾小時老師傅做陶坯,然後沿著長了高高桉樹的長堤,在黃昏里慢慢走回“家”來。讀到這樣的材料,我常常比讀到她的詩更有喟嘆之感。
說到照片,最吸引我的是中年林徽因的一張正面頭像,可能是一張證件照。那是在戰後,久病的林徽因回到昆明,一位美國醫生替她做了檢查診斷,並且告訴她的朋友費慰梅,林徽因大約還可以再活五年。照片上的林徽因表情沉靜,卻有刀鋒一般的犀利感,讓人看得心頭一凜。我覺得這其實是林徽因最縝密的生命質地。法國女作家杜拉的《情人》開篇,有一個特別膾炙人口的句子,膾炙人口到有些矯情:“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但當我凝視這張照片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想起了這句話,並且,在重新翻看手邊她的所有照片時,會不時地拿這張照片來參看。
這本關於林徽因的書一定有著許多的缺陷,但我願意以我的理解方式,向她,表達我深切的敬意。
李憲瑜
2009年歲末於花園橋
從徐志摩進而了解林徽因,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停留於此,那自然極為浮泛。這本林徽因傳,希望對林徽因生平的描述與追摹,是更為“均衡”的,也是更為“多元”的。但這並不代表,我的書寫是“公允客觀”的;事實上,在從收集整理資料到寫作修改的過程中,我有自己偏愛的那個“林徽因”。
不止一位做新詩研究的朋友告訴我,他們覺得林徽因詩歌的價值被低估了,究其原因,仍然主要是出於林徽因與徐志摩的關聯,她被徐志摩及其詩歌的陰影遮住了,以至於她的詩歌的獨特魅力沒有得以彰顯。我也同意這樣的看法。不過,我更願意體會的,不是林徽因詩歌的技藝,而是她那一種“愛美的”詩歌態度。她不是職業“詩人”,詩歌不是她生命的重心,這種不耽溺,反倒成就了她詩歌中的舉重若輕。與詩歌相比,林徽因對建築與裝飾藝術,才更為沉迷。她最旺盛燦爛的生命歲月,在我看來,不是那些光風霽月,而是那些“在路上”奔波勞頓的考察生活。在荒草萋萋間,在漫天沙塵里,找尋那超出“詩”、“畫”以外的“建築意”。與“太太的客廳”里那個穿旗袍的優雅的林徽因比,我似乎確實更欣賞這個穿工裝的滿臉疲憊的林徽因。
甚至,我也更喜歡那個抗戰時期纏綿病榻的林徽因。戰爭爆發後,林徽因一家同千千萬萬中國人一道經歷了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幾年間他們輾轉遷徙,即使自己蓋起了簡樸的房舍,也分明知道那未必是安居之所。這種生活里,本該是家庭主心骨的主婦林徽因,卻偏偏疾病纏身,長期臥床。愛好攝影的梁思成,留下了不少他“迷人的病妻”這一時期的照片。林徽因瘦弱,沒有精心梳洗,衣衫簡舊,可以說絲毫看不出曾經的風華絕代,但是,我知道這樣的林徽因,在某一天感覺病情略有起色,她就可以到村子附近去看幾小時老師傅做陶坯,然後沿著長了高高桉樹的長堤,在黃昏里慢慢走回“家”來。讀到這樣的材料,我常常比讀到她的詩更有喟嘆之感。
說到照片,最吸引我的是中年林徽因的一張正面頭像,可能是一張證件照。那是在戰後,久病的林徽因回到昆明,一位美國醫生替她做了檢查診斷,並且告訴她的朋友費慰梅,林徽因大約還可以再活五年。照片上的林徽因表情沉靜,卻有刀鋒一般的犀利感,讓人看得心頭一凜。我覺得這其實是林徽因最縝密的生命質地。法國女作家杜拉的《情人》開篇,有一個特別膾炙人口的句子,膾炙人口到有些矯情:“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但當我凝視這張照片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想起了這句話,並且,在重新翻看手邊她的所有照片時,會不時地拿這張照片來參看。
這本關於林徽因的書一定有著許多的缺陷,但我願意以我的理解方式,向她,表達我深切的敬意。
李憲瑜
2009年歲末於花園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