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建築

圖書館建築

圖書館建築是為圖書館蒐集、整理、保藏、傳播和利用文獻資料而專門設計的公共建築。管理方式為開架管理方式。完備的圖書館建築一般可劃分為書庫 (或文獻資料庫) 、讀者服務區、文獻整理加工及管理區、公共活動區和輔助空間等幾個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書館建築
  • 類型:公共建築
  • 方式:開架管理方式
  • 組成:讀者服務區、文獻整理加工
古代至近代,開架管理方式,古代館建築,現代館建築,組成,依據與原則,

古代至近代

沿革 古代埃及的圖書館通常設在神廟或皇宮裡,是神廟或皇宮建築的一部分。公元前2 世紀的帕加馬圖書館由柱廊與神廟大殿相連。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圖書館建築,是以石料為主材料,內部空間中央一般由石柱支撐起的紀念大廳為主體,頂部採光,周圍有柱廊,大廳四周、壁龕和柱廊裝飾有雕塑、壁畫、人物肖像等,高大的書櫥、書架貼牆而立;圖書館還注意防潮,以便紙草文獻的保存。歐洲中世紀時期,圖書館遭到嚴重破壞,獨立的圖書館建築基本消失,僅在寺院和教堂中設有圖書室,矮書架垂直排列於條形空間的兩側,中間為通道,書架之間設教堂式長凳。文藝復興時期的皇家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藏、閱仍在同一空間,皇家圖書館建築設計力求雄偉和有紀念性,大學圖書館則講究實用,一般中間為通道,兩側為藏書。19世紀中期,圖書館開始採用閉架管理,建築按功能劃分為藏書、閱覽、書籍加工3部分空間,出現了有多層書庫的中央大廳式圖書館,如1852年建成的英國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 (見彩圖[英國不列顛圖書館的大閱覽廳])1854年法國國家圖書館擴建時,將書庫、閱覽室、書籍加工3個空間完全分開,以出納台聯繫書庫和閱覽室,創建了影響一個世紀之久的藏、借 閱三段式空間布局形制。這種形式以後逐漸形成固定功能建築模式,以1911年建成的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為代表這種模式除採用混合結構外,一般以獨立結構的多層書庫為中心,閱覽、文獻整理加工和管理空間分布於四周,並多採取由條狀空間組合成天井的形狀,以充分採集自然光和利用自然通風。
圖書館圖書館

開架管理方式

20世紀初,開架式文獻管理方式得到提倡。1933年美國巴爾的摩市伊諾克·普拉特自由圖書館首開開敞式平面設計的先例。之後,美國建築師A.S.麥克唐納根據讀者接近藏書的構想,提出模數式建築設計思想,並於1955年成功地套用於伊阿華州立大學圖書館的建造,被視為圖書館建築史上的里程碑。此後,模數式圖書館的建築模式在歐美逐漸普及並基本取代了固定功能模式。

古代館建築

中國殷商時期專門用以存放甲骨文獻的窯穴,被認為是中國圖書館、檔案館的萌芽。兩漢時專門收藏典籍的皇家藏書樓(如東觀、石渠閣)的建築已初具規模。其後著名的皇家藏書樓有隋代的觀文殿唐代的崇文館宋代的集賢館元代的藝林庫、清代的文淵閣([故宮文淵閣])等等。宋代以後,私人藏書樓建造日盛,如明代范欽的天一閣、清代錢謙益的絳雲樓、瞿鏞的鐵琴銅劍樓等。由於中國古代藏書樓以藏為主,僅供少數人使用,實行封閉式管理,其建築一般採用木構架結構,青磚砌牆,青瓦或琉璃瓦蓋項,多為2層或3層,並注重防火、防潮和防蛀。有些藏書樓建築力求均衡對稱,有的組合為庭院式建築群,院中開鑿水池以防火,並種植花草樹木,環境清幽。皇家藏書樓除實用外,多數較為富麗堂皇。

現代館建築

20世紀初,西方固定功能的圖書館建築模式傳入中國。由於圖書館功能由以文獻收藏為主轉變為文獻保存、傳播和利用並舉,因而建築內部空間相應形成了藏、借、閱、文獻整理加工4類空間,藏、借、閱三段式組合布局形制。建築多採用磚石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內部空間有很多不可移動的承重牆,形成各功能空間位置及面積的固定,如1916年建造的清華學堂圖書館、1931年建成的國立北平圖書館(現北京圖書館分館,在北京文津街,(見彩圖[北京圖書館分館]))等。到了70年代,現代鋼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已普遍套用,內部空間中的隔牆雖不承重,但也不易移動,仍未脫離固定功能模式。由於獨立的和設在閱覽室中的輔助書庫已經普及,形成了局部的藏閱合一空間;同時注重與基本書庫和閱覽室的組合。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將三者組合成單元體,形成以閉架為主,輔以局部全開架或半開架的管理方式。80年代,一些圖書館吸收國外模數式圖書館建築設計的優點,書庫趨於開放,層高、柱網和載荷趨於統一,如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等。一些中小型館甚至取消了在建築結構上獨立的基本書庫,將書庫空間按照閱覽室的空間要求設計建造,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圖書館等。一些圖書館建築已有殘疾人輪椅坡道及專用廁所,如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見彩圖[為殘疾讀者設定的輪椅車道])。這些都表明,圖書館建築設計已力求提高內部空間格局的靈活性、適應性和擴展性,並呈現發展藏閱合一空間的趨勢。

組成

完備的圖書館建築一般可劃分為書庫 (或文獻資料庫) 、讀者服務區、文獻整理加工及管理區、公共活動區和輔助空間等幾個部分。書庫一般包括基本書庫、輔助書庫、善本及各種非書資料庫等。在國家圖書館、版本圖書館或貯存圖書館,書庫占重要地位,一般為大型集中式書庫。書庫在建築上要求考慮文獻和書架重量及各種文獻保護措施如溫度濕度通風、採光、防火、防盜、防塵、防蛀、防有害氣體等。讀者服務區一般包括閱覽室、借書處(或出納台)、目錄室(廳)、參考諮詢室等。閱覽室要求採光充足、均勻、空間開敞、色調明快,寧靜少噪聲等。借書處和目錄室多與書庫相連(見開架借閱制)。文獻整理加工及管理區主要是圖書館員開展文獻採購、分類、編目等業務工作以及圖書館行政管理的區域。公共活動區主要為休息室(廳)、電話間、吸菸室、售品部、讀者餐廳等。一些大型圖書館往往還建有展覽廳或報告廳等輔助空間包括文獻傳送裝置樓梯和電梯、通道、廁所及盥洗間等。

依據與原則

不同類型圖書館建築的功能空間組成不盡相同,但在設計依據、原則、選址、平面布局、空間組織、空間環境等方面有共同之處。
設計的主要依據是圖書館的功能要求,包括:①讀者和館員的人體尺度,及生理、心理要求;藏書和設備的尺度。②讀者、館員、藏書和設備的數量、重量及其增長率。③讀者使用圖書館的規律。④圖書館管理方式和服務方式的現狀及發展趨勢。⑤圖書館業務工作流程。其他如層高、柱網和荷載、投資額、可占地面積、館址地質條件、自然環境條件及周圍建築環境等亦屬不可缺少的參照因素。
現代圖書館建築設計的實用性原則可概括為:①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適應性和擴展性。②各功能空間之間要有有機聯繫。③讀者直接接觸藏書。④內部空間環境舒適。⑤建築整體與各局部空間要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設備,如防震、防火防潮、防蛀和防空氣污染等。⑥應充分考慮各種現代技術設備的套用。設計的經濟原則不僅包括經濟使用投資,還體現在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功能效益和儘可能減少維持費用至於設計的美觀原則,應服從經濟和功能要求的限度。
圖書館一般應建在交通方便,環境寧靜、優美,並有擴展餘地的地方。同時要求地質條件好,以承受文獻、設備和讀者的重量,以及防止地下水的侵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