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一代

圖像一代

圖像一代(the Pictures Generation)得名於1977年在紐約藝術家空間舉辦的一場展覽,展覽的名稱即為“圖像”,策展人為藝術評論家道格拉斯·克林普 (Douglas Crimp) 。展覽中的作品審視了藝術、大眾媒體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圖像一代”的代表藝術家包括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理察·普林斯(Richard Prince)、路易斯·勞勒(Louise Lawler)、謝莉·萊文(Sherrie Levine)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像一代
  • 外文名:the Pictures Generation
  • 創作年代:20世紀七八十年代
概念簡述,歷史溯源,相關藝術家及作品,影響與評價,

概念簡述

“圖像一代”是一個鬆散的藝術家團體,於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嶄露頭角。受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的影響,這些藝術家以攝影、錄像和行為表演為主要表達方式,著重探討了圖像對當代人的自我意識和世界觀的影響。這場以女性藝術家為主的運動可被看作對充滿男性氣質的抽象表現主義的回應,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和社會變革失敗後人們失落的心情。

歷史溯源

圖像一代
道格拉斯·克林普
成長於20是60年代,“圖像一代”的藝術家們見證了消費主義的崛起。消費主義既推動了電視等大眾媒體的興起,又反過來被大眾媒體所謳歌。可以說,遠在長大成人之前,圖像便已經成了這些藝術家人生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這個十年還見證了一系列政治、社會,以及藝術本身的巨變,這些都使得“圖像一代”的藝術家擁有了獨特的人生體驗。
1977年,道格拉斯·克林普在翠貝卡一家小型畫廊“藝術家空間”舉辦了一場名為“圖像”的展覽,展出了包括特洛伊·布朗特奇(Troy Brauntuch)、傑克·戈爾茨坦(Jack Goldstein)、謝里·萊文、羅伯特·朗格(Robert Longo)和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五位藝術家的作品。由於“藝術家空間”畫廊一直有著展出表達激進觀點的藝術的名聲,因此,展覽得到廣泛關注。正如克林普在兩年後於《十月》雜誌發表的文章《圖像》中說的那樣,這些藝術家正努力解決“再次呈現”(re-presentation)——而不是“再現”(representation)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他強調了辛迪·舍曼的“無題劇照”系列的重要性。
隨著相關展覽在美國和歐洲的不斷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被歸入“圖像一代”的藝術家和作品也越來越多。

相關藝術家及作品

藝術家
作品
作品分析
謝莉·萊文(Sherrie Levine,1947—),美國攝影師、畫家。
圖像一代
《仿沃克·埃文斯》,1981
萊文拍攝了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印於一本圖冊中的攝影作品,該系列是埃文斯於大蕭條時期拍攝的。 重新拍攝著名攝影作品的行為重新定位了作者、觀眾和拍攝對象。萊文不僅僅是對照片的複製品進行複製,她還通過將自己置換為作者的方式,使圖像的原意複雜化,從而暴露了圖像生產過程中固有的權力結構。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1954—),美國藝術家。
圖像一代
《無題劇照之21》,1978
舍曼的作品引用的是好萊塢的二流影片,她不告訴你是哪部電影,只是進入其中的一個靜止畫面,再把它轉換為照片。她的作品被命名為“無題”,暗示著觀者可以賦予它們任何意義。這就是互文的過程。在這場符號遊戲中,藝術家給予觀眾的參照系不是現實本身,而是另一種再現。更離經叛道的是,她把通俗的大眾文化提升到了精英藝術的地位。
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1945—),美國藝術家。
圖像一代
《你的凝視擊中了我的臉》,1981
在《你的凝視擊中了我的臉》中,克魯格展示了一位古典女性雕塑的剪影,旁邊的豎排文字打破了商業廣告中令人愉悅的閱讀感受,並強化了批評性的文字內容。圖像中的女人不僅是被看的對象,而且主動向觀看者表明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圖像幽默地反轉了觀看者和被觀看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一方面挑戰了商業文化的陳詞濫調,另一方面揭示了關於權力、身份和性別的問題。
理察·普林斯(Richard Prince,1949—),美國藝術家。
圖像一代
《無題(牛仔)》,1989
乍一看,普林斯的《無題(牛仔)》似乎表現了一個浪漫的美國景象:牛仔在晴朗的天空下自由馳騁。然而,這張充滿顆粒的照片並不清楚,是一張不完美的圖像。這張照片是普林斯從萬寶路香菸的廣告中挪用的,該廣告出現於一張有光澤的雜誌的內頁。通過挪用和改造,普林斯重新思考了萬寶路牛仔對於美國文化的意義。儘管西部牛仔一直與美國理想的男性形象聯繫在一起,但普林斯通過讓圖像脫離語境的方式,破壞了這個被以高度美化的方式建構起來的形象。他想以此提醒觀眾:理想形象會影響消費習慣,而觀眾也是參與建構理想形象的同謀者。
羅伯特·朗格(Robert Longo,1953—),美國藝術家、攝影師、音樂家。
圖像一代
《城市中的男性》系列之一,1979
朗格最著名的系列之一。這是一組炭筆畫,描繪了各種做著各類誇張動作的人。他們身著西裝、夾克、古板的禮服,瘋狂地扭動著。評論家克雷格·歐文斯(Craig Owens)認為,朗格對這些狂熱姿勢的“凍結”式定格,是一種“暴力審美化”行為。然而,保守的著裝和的誇張的動作產生了矛盾,致使這些圖像有些神秘和尷尬。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里根時代的政治成為大企業和企業品牌的代名詞,藝術家們開始研究個人身份與自我的分離。

影響與評價

通過以圖像的方式探索和質疑當代生活,“圖像一代”的藝術家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當前以圖像為導向的文化、解碼圖像的再現功能和符號功能的方法。他們探討了圖像在這個時代的文化構建過程,傳播效果,以及“人們究竟在看什麼”的相關問題。
2009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展覽“圖像一代:1974—1984年”,展出了30位相關藝術家的作品。該展覽延用了克林普“圖像一代”這個頗具時代性的說法,與此同時,展覽也提醒觀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術語也擁有了新的含義。
雖然一些帶有這個標籤的藝術家,如克魯格、普林斯或舍曼,已經在藝術界取得了權威地位,但沃爾特·羅賓遜(Walter Robinson)和特洛伊·布朗杜奇(Troy Brauntuch)等藝術家卻剛剛開始得到承認。
進入新千年,“圖像一代”的作品引起的情感共鳴越來越強烈。這些作品繼續啟發著圖像泛濫時代的當代藝術家和觀眾。和20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他們提出的問題似乎在今天更加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