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一代(the Pictures Generation)得名於1977年在紐約藝術家空間舉辦的一場展覽,展覽的名稱即為“圖像”,策展人為藝術評論家道格拉斯·克林普 (Douglas Crimp) 。展覽中的作品審視了藝術、大眾媒體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圖像一代”的代表藝術家包括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理察·普林斯(Richard Prince)、路易斯·勞勒(Louise Lawler)、謝莉·萊文(Sherrie Levine)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像一代
- 外文名:the Pictures Generation
- 創作年代:20世紀七八十年代
概念簡述
歷史溯源
相關藝術家及作品
藝術家 | 作品 | 作品分析 |
謝莉·萊文(Sherrie Levine,1947—),美國攝影師、畫家。 | 萊文拍攝了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印於一本圖冊中的攝影作品,該系列是埃文斯於大蕭條時期拍攝的。 重新拍攝著名攝影作品的行為重新定位了作者、觀眾和拍攝對象。萊文不僅僅是對照片的複製品進行複製,她還通過將自己置換為作者的方式,使圖像的原意複雜化,從而暴露了圖像生產過程中固有的權力結構。 | |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1954—),美國藝術家。 | 舍曼的作品引用的是好萊塢的二流影片,她不告訴你是哪部電影,只是進入其中的一個靜止畫面,再把它轉換為照片。她的作品被命名為“無題”,暗示著觀者可以賦予它們任何意義。這就是互文的過程。在這場符號遊戲中,藝術家給予觀眾的參照系不是現實本身,而是另一種再現。更離經叛道的是,她把通俗的大眾文化提升到了精英藝術的地位。 | |
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1945—),美國藝術家。 | 在《你的凝視擊中了我的臉》中,克魯格展示了一位古典女性雕塑的剪影,旁邊的豎排文字打破了商業廣告中令人愉悅的閱讀感受,並強化了批評性的文字內容。圖像中的女人不僅是被看的對象,而且主動向觀看者表明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圖像幽默地反轉了觀看者和被觀看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一方面挑戰了商業文化的陳詞濫調,另一方面揭示了關於權力、身份和性別的問題。 | |
理察·普林斯(Richard Prince,1949—),美國藝術家。 | 乍一看,普林斯的《無題(牛仔)》似乎表現了一個浪漫的美國景象:牛仔在晴朗的天空下自由馳騁。然而,這張充滿顆粒的照片並不清楚,是一張不完美的圖像。這張照片是普林斯從萬寶路香菸的廣告中挪用的,該廣告出現於一張有光澤的雜誌的內頁。通過挪用和改造,普林斯重新思考了萬寶路牛仔對於美國文化的意義。儘管西部牛仔一直與美國理想的男性形象聯繫在一起,但普林斯通過讓圖像脫離語境的方式,破壞了這個被以高度美化的方式建構起來的形象。他想以此提醒觀眾:理想形象會影響消費習慣,而觀眾也是參與建構理想形象的同謀者。 | |
羅伯特·朗格(Robert Longo,1953—),美國藝術家、攝影師、音樂家。 | 朗格最著名的系列之一。這是一組炭筆畫,描繪了各種做著各類誇張動作的人。他們身著西裝、夾克、古板的禮服,瘋狂地扭動著。評論家克雷格·歐文斯(Craig Owens)認為,朗格對這些狂熱姿勢的“凍結”式定格,是一種“暴力審美化”行為。然而,保守的著裝和的誇張的動作產生了矛盾,致使這些圖像有些神秘和尷尬。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里根時代的政治成為大企業和企業品牌的代名詞,藝術家們開始研究個人身份與自我的分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