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種技術,土壤,濕度,溫度,光照,施肥,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紐扣蕨是一種小型半常綠或常綠蕨類植物,多年生旱生植物。株高1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栗黑色鱗片。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有管狀中柱,密被鱗片;鱗片栗黑色,有極狹的棕色邊,狹披針形或鑽狀披針形,全緣。葉柄栗色,有光澤,圓柱形。一回羽裂,葉柄和葉軸有棕色毛和膜片。隨著年齡的增長,葉柄會變成深紅色。
葉簇生,長達30-45厘米高。羽片20-40枚,互生,正圓形至寬長圓形,長0.6-1.2厘米,頂端一片卵圓形至戟狀卵圓形,各羽片均具短柄,全緣,略帶齒或粗角。葉片光滑、富光澤,形狀與大小如成排的紐扣。葉脈分離,小脈二三叉,不達葉邊,上面不明顯。革質,光滑。
孢子囊群小,生於小脈頂端或頂部一段,彼此接近,成熟時往往向兩側擴展,匯合成線形,不具夾絲(毛),囊群蓋線形,由葉邊在葉脈頂端以內處反折而成,但葉脈頂端以內仍為綠色組織,僅頂端以外變為乾膜質, 因此在孢子囊群著生處和葉邊之間收縮而成綠色狹邊,囊群蓋線性,由葉邊在葉脈頂端以內處反折而成,邊緣往往有小鋸齒或睫毛。孢子球狀四面型,表面具細顆粒狀,少有具褶皺。染色體x=29。
生長環境
一般生長在石灰岩懸崖,岩石縫隙和潮濕的露天森林地區,但偶爾也會出現在乾燥的林地區域。主要以吊籃或桌上的裝飾性容器的形式種植。
分布範圍
這種蕨類植物主要分布於亞熱帶地區,原產於紐西蘭、澳大利亞和諾福克島。已經養殖培育成功,在世界多地與中國作為園林和亭園植物廣為種植。
栽種技術
土壤
要求土壤富含有機質,疏鬆透水,微酸性(pH值5.5-6.0)。基質一般以泥炭土、腐葉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製,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1的比例配製。
濕度
喜高濕環境,不耐乾燥,養護期間應勤向植株及生長環境噴水增濕,適宜的濕度為75%-80%左右,過於乾燥會造成葉片邊緣枯黃,甚至全葉枯黃。與其他蕨類一樣,喜好冷涼環境,但它比較耐旱。一時缺水可用浸泡方式讓它回春,平常以保持土壤濕潤為佳,但切忌暴濕暴乾。可放在淺盆上維持濕度,中間以碎石隔開,避免直接浸水;或一次多擺幾盆,讓植物沐浴在彼此蒸發的水氣中。紐扣蕨宜保持盆土濕潤,生長季節水分應供應充足,一般可以2至3天澆水一次即可。雖然要保持土壤濕潤,但對紐扣蕨來說,澆水間隔期間輕度的乾燥也是無妨的。紐扣蕨也不能澆水過多,水分過多會可導致葉片脫落。
溫度
紐扣蕨適宜的溫度為20-26℃,高於30℃或低於15℃皆生長不良,過冬時不能低於5℃,冬季養護需要加溫設備,如果沒用加溫設施,可採用雙層保溫設施,冬季下午在溫度下降時要及時封棚。夏季養護需要有降溫設備(抽風機和水簾)。如果沒有加溫和降溫設備,夏天中午要加強遮蔭和通風,補充葉面水和地面水達到降溫的目的,同時不宜採用遠距離的連棟大棚,而應採用獨立單頂棚。冬天溫度降到16℃以下時,紐扣蕨會停止生長,因此冬天時不妨將它移至陽光較充足的角落曬曬太陽。
光照
紐扣蕨為長綠草本附生蕨類,喜溫暖半陰環境,適合散射光照,不能讓陽光直射,否則易萎蔫捲曲,種植後15天,光照控制在2000-3000Lux較為適合小苗的生長,種植後第一個月,總體光照控制在3000-4000Lux較為適合。種植後第二個月總體光照控制在6000-7000Lux較為合適。第三、四、五個月總體光照控制在7000-8000Lux左右較為適合。冬季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控制在10000Lux以上,光線過強導致植株葉緣發焦、脫落,葉片捲縮,生長受阻。
施肥
春夏生長旺季建議每月施一次肥,但不宜過濃,因為蕨類的根系較脆弱,太濃會受到傷害。若盆壁有灰白粉質殘留,代表鹽分及肥料過多,此時需用大量清水淋洗清除。
病蟲防治
蚜蟲、紅蜘蛛:環境不良引起,可用有效成分1%甲氨基阿維菌素2000倍防治。
根腐病:可用80%代森錳鋅1000倍液,或2%寧南黴素1000倍,蕓薹素內酯和四黴素混合:2000倍∶1500倍防治。
灰霉病:主要為害植株的莖和葉。發病莖葉呈水浸狀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內溫度,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定期噴藥,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病害,應立即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7至10天一次,連續兩三天,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產生抗藥性。
主要價值
植株短小而耐乾旱,更適宜北方家庭小盆栽裝飾,亦可供冬暖地區岩石園溪流點綴。整體感覺相當可愛,非常具有觀賞價值。在蕨類中它是比較強健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