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石塊--無產階級的武器

沙特爾是蘇維埃政權最初年代傑出的雕塑藝術家之一。沙特爾所塑造的藝術典型,都是蘇聯人民中最平凡的人物,這些人物的思想與行動之所以不同凡響,在於體現著一種最崇高的理想--共產主義。這尊雕塑《圓石塊--無產階級的武器》,就是這種思想的形象體現。

青銅鑄像《圓石塊--無產階級的武器》,塑造的是1905年俄國第一次大革命時期的革命工人形象。雕像完成於1925年,正式展出是在1927年十月革命10周年全俄展覽會上。這尊雕像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因為它塑造了俄國青年工人的時代典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圓石塊--無產階級的武器
  • 類別:雕塑
  • 國家:中國
  • 作者沙特爾  
基本信息,簡介,

基本信息

【類別】雕塑
【年代】1947年入館
【作者】沙特爾 (舊譯:夏達爾)【規格】高125厘米
圓石塊--無產階級的武器
【屬地】此尊青銅鑄像現藏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簡介

在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總演習"的1905年革命風暴中,一個在拆取路上石塊的青年工人,正準備急速直起腰來,扭轉身子,扔出石頭。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警惕地注視著前方,他的兩胳臂由於用力而鼓起了緊張的肌肉,形象的姿勢蘊育著強大的力度。雕像的座子不高,表現實際環境的一部分,即一塊平整的石砌的基地。工人的右腿伸向凹處,向後彎曲。腳掌似乎牢牢"咬"住了這塊石頭。人物整個重心前傾,它顯示出即將迸發的力量--石塊將從青年工人的手中拋出,擲向敵人。 雕像展出時,引起了蘇聯人民的極大興趣。俄國畫家涅斯且羅夫熱情地讚美這件藝術品,他說:"我從未看到過這樣美的雕塑,……一個工人,一個在為崇高的事業、革命的事業忘我戰鬥著的青年工人,從馬路上抬起一塊石頭,用來砸開敵人的腦殼,……這位藝術大師把精神的美與永恆的形式美緊緊聯繫在一起了,……這裡有著米開朗基羅、唐納太羅以及我國前輩大師們的因素。我被它迷惑得站著不走了,繞著它看,它壯麗極了!"這種讚美決不是過譽之詞,雕塑家揭示了無產者形象的美的意義。
伊凡·德米特里葉維奇·沙特爾(其真姓為伊凡諾夫,1887~ 1941)出生在沙達林斯克附近的塔克塔申斯基村一個木匠家庭。他的筆名沙特爾即是以其出生地沙達林斯克而起的。沙特爾家祖輩三代都是木匠。他幼年受父親影響很深,父親教會他去理解勞動者的力量與美。後來每當他回憶起自己的父親時,總是滿懷深情地說:“父親是一個心地純潔、善良的人,是一個天才和能手,是一本書,一個發明家和建築師,一個木雕家和畫家,還是一個幻想家。"
沙特爾11歲國小畢業後,就被帶到烏拉爾葉卡特琳堡,進入一家潘菲洛夫父子棉毛廠,當了五年學徒。因一次偶然的過失,被老闆逐出工廠,流落街頭。一天,他經過工藝美術學校,無意中從掃院人處得知,該校剛剛死去一名學生,餘下一個缺額,任何願意進這所學校的人都可以通過考試補缺。沙特爾沒有信心參加考試,但一位教師卻看中了他。1902年,他進入了葉卡特琳堡工藝美術學校學習,拜雕塑家查爾卡恩為師。1907~1909年,遷居彼得堡,在戲劇學校學習,有時還到美術家獎勵協會所屬的學校聽課。1910年,沙特爾從故鄉沙達林斯克市參議會得到一筆數目有限的獎學金,便啟程前往巴黎,向巴黎著名的雕塑家布德爾學習雕塑。但由於他交不出學費,常常中途輟學。1912年,沙特爾去羅馬,受到那裡的著名雕塑作品的薰陶。1913年回到俄國後,他的第一件雕塑作品是應莫斯科市議會徵稿而作的紀念碑設計稿。這個紀念碑是為紀念被德國人擊沉的病院船"波爾多加利號"的死難者而作的。
十月革命後,雕塑家沙特爾的藝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他的雕塑作品中不僅有馬克思、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等人的塑像,還有紅軍戰士、農民和工人的形象。聳立在捷莫阿夫查爾水電站堤壩上的巨大的列寧紀念像,就是沙特爾早期紀念碑雕塑的成功之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