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
體積小巧,造型別致,可建於園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亭子的結構簡單,其柱間通透開闢,柱身下設半牆。從亭的平面來看,可分為正多邊形亭、長方形和近長方形亭、圓亭和近圓亭、組合式亭等等,從立體構形來說,又可分為單檐、重檐和三重檐等類型。
亭的歷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並不是供觀賞用的建築。如周代的亭,是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設有亭史。到了秦漢,亭的建築擴大到各地,成為地方維護治安的基層組織所使用。《漢書》記載:“亭有兩卒,一為亭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
魏晉南北朝時,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驛。之後,亭和驛逐漸廢棄。但民間卻有在交通要道築亭為旅途歇息之用的習俗,因而沿用下來。也有的作為迎賓送客的禮儀場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設定一個,十里為長亭,五里為短亭。同時,亭作為點景建築,開始出現在園林之中。
興慶宮園林
到了隋唐時期,園苑之中築亭已很普遍,如楊廣在洛陽興建的西苑中就有風亭月觀等景觀建築。唐代宮苑中亭的建築大量出現,如長安城的東內大明宮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萊山,池內有太液亭。又興慶宮城有多組院落,內還有龍池,龍池東的組建築中,中心建築便是沉香亭。
宋代有記載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築也極精巧。在宋《營造法式》中就詳細地描述了多種亭的形狀和建造技術,此後,亭的建築便愈來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
沉香亭亭子不僅是供人憩息的場所,又是園林中重要的點景建築,布置合理,全園俱活,不得體則感到凌亂,明代著名的造園家計成在《園冶》中有極為精闢的論述:“……亭胡拘水際,通泉竹里,按景山顛,或翠筠茂密之阿,蒼松蟠郁之麓”,可見在山頂、水涯、湖心、松蔭、竹叢、花間都是布置園林建築的合適地點,在這些地方築亭,一般都能構成園林空間中美好的景觀藝術效果。
也有在橋上築亭的,如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北京頤和園中西堤上的橋亭等,亭橋結合構成園林空間中的美好景觀藝術效果,又有水中倒影,使得園景更富詩情畫意,如揚州的五亭橋還成為揚州的標誌。
西湖湖心亭
亭子以其美麗多姿的輪廓與周圍景物構成園林中美好的畫面。如建造於孤山之南,“三潭印月”之北面柳絲飛翠小島的杭州西湖湖心亭,選址極為恰當,四面臨水,花樹掩映,襯托著飛檐翹角的黃色琉璃瓦屋頂,這種色彩上的對比顯得更加突出。島與建築結合自然,湖心亭與“三潭印月”、阮公墩三島如同神話中海上三座仙山一樣鼎立湖心。而在湖心亭上又有歷代文人留下“一片清光浮水國,十分明月到湖心”等寫景寫情的楹聯佳作,更增湖心亭的美好意境,而人於亭內眺望全湖時,山光水色,著實迷人。
在賞月勝地“三潭印月”,亭子成為構成這一景區的重要建築。從“小瀛洲”登岸,迎面來的主要景觀建築便是先賢祠和一座小巧玲瓏的三角亭,以及與三角亭遙相呼應的四角“百壽亭”,亭與橋既構成了三潭印月水面空間分割,又增加了空間景觀層次,成為不可缺少的景觀建築,人於亭內居高臨下,可以縱情地遠望四面的湖光山色,近覽水面蓮荷,那紅的、白的、黃的花朵,盡情欣賞“水上仙子”的嬌容麗色。綠樹掩映的“我心相印亭”以及“三潭印月”的碑亭,都為構成三潭印月的園林景觀、空間藝術層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心相印”因有“不必言說,彼此意會”的寓意,更增“三潭印月”這一景區的情趣。
歷下亭
亭既是重要的景觀建築,也是園林藝術中文人士大夫輓聯題對點景之地。如清新秀麗的濟南大名湖,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湖中的小島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歷下亭,初建於北魏年間,重建於明嘉靖年間。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曾到此一游,題詩曰:“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清代書法家何紹基將此詩句寫成楹聯,掛於亭上,名亭、名詩、名書法,堪稱三絕。
蘭亭
在離紹興不遠的關諸山一帶,秀峰環抱,青巒疊翠,在一片開闊的地形中,建有—座精緻的小亭,離亭不遠,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這就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當年作《蘭亭集序》的地方。在蘭亭泓池水旁有一塊石脾,上書“鵝池”兩字。據說那“鵝”字是王羲之親筆,“池”字是其七子王獻之所寫,“鵝”字一筆寫成,清標拔俗,渾潤中藏骨而不族,似得神助。而今人們游蘭亭,名字、名題和王羲之傳說故事,成為人們仰慕的著名園林景區,而整個蘭亭景區,也是以蘭亭命名,這不能不說亭於園林中的重要行了。
陶然亭以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的陶然亭,在北京先農壇的西面,建於清康熙年間,亭基較高,故有登臨眺遠之勝。
在杭州孤山北麓賞梅勝地的放鶴亭,是為紀念北宋詩人林和靖而建。林和靖曾在孤山北麓結廬隱居,除吟詩作畫,還喜好種梅養鶴。在他一生所寫的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特別為人所傳頌,人因文傳,亭因人建,名人名詩名亭和放鶴亭一帶梅林,每到冬天,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海”中隱一亭,使得放鶴亭更為名聞遐爾。
放鶴亭
在我國園林中,幾乎都離不開亭。在園林中或高處築亭,既是仰觀的重要景點,又可供遊人統覽全景,在疊山腳前邊築亭,以襯托山勢的高聳,臨水處築亭,則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處築亭,半隱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在眾多類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見。它簡單大方。圓亭更秀麗,但額坊掛落和亭頂都是圓的,施工要比方亭複雜。在亭的類型中還有半亭和獨立亭、橋亭等,多與走廊相連,依壁而建。亭的平面形式有方、長方、五角、六角、八角、圓、悔花、扇形等。亭頂除攢尖以外,歇山頂也相當普遍。
園門
我國古典園林中的門猶如文章的開頭,是構成一座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園家在規劃構思設計時,常常是搜奇奪巧,匠心獨運。
瞻園園門
如南京瞻園的入口,小門一扇,牆上藤蘿攀繞,於街巷深處顯得情幽雅靜,遊人涉足入門,空間則由“收”而“放”。一入門只見庭院一角,山石一塊,樹木幾枝,經過曲廊,便可眺望到園的南部山石、池水建築之景,使人感到這種欲露先藏的處理手法,正所謂“景愈藏境界愈大”了,把景物的魅力蘊含在強烈的對比之中。
留園蘇州留園的入口處理更是苦心經營。園門粉牆、青瓦,古樹一枝,構築可謂簡潔,入門後是一個小廳,過廳東行,先進一個過道,空間為之一收。而在過道盡頭是一橫向長方廳,光線透過漏窗,廳內亮度較前廳稍明。從長方廳西行,又是一個過道,過道內左右交錯布置了兩個開敞小庭院,院中亮度又有增強,這種隨著人的移動而光線由暗漸明,空間時收時放的布置,造成了遊人撲朔迷離的遊興。等到過門廳繼續西行,便見題額“長留天地間”的古木交柯門洞。門洞東側開一月洞空窗,細竹搖翠,指示出眼前即到佳境。這種建築空間的巧妙組合中,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杭州“三潭印月”中心綠洲景區的竹徑通幽處,通過圓洞門看去,在竹影婆娑中微露羊腸小徑,用的就是先藏後露、欲揚先抑的造園手法,這也正如說書人說到緊要處來一個懸念,引入入勝,這都說明我國造園的藝趣。又如蘇州滄浪亭,門外有木橋橫架於河水之上,這裡既可船來,又可步入,形成與眾園不同的入口特點。
頤和園東宮門牌樓
園林的門,往往也能反映出園林主人的地位和等級。例如進頤和園之前,先要經過東宮門外的“涵虛”牌樓、東宮門、仁壽門、玉瀾堂大門、宜芸館垂花門、樂壽堂東跨院垂花門、長廊入口邀月門這七種形式不同的門,穿過九進氣氛各異的院落,然後步入七百多米的長廊,這一門一院形成不同的空間序列,又具有明顯的節奏感。
廊
廊是一種“虛”的建築形式,由兩排列柱頂著一個不太厚實的屋頂,其作用是把園內各單體建築連在一起。廊一邊通透,利用列柱、橫楣構成一個取景框架,形成一個過渡的空間,造型別致曲折、高低錯落。廊的類型可分為雙面空間、單面空間、復廊和雙層廊等等,從平面來看,又可分為直廊、曲廊和迴廊。
芙蓉園唐式曲廊我國建築中的走廊,不但是廳廈內室、樓、亭台的延伸,也是由主體建築通向各處的紐帶,而園林中的廊子,既起到園林建築的穿插、聯繫的作用,又是園林景色的導遊線。如北京頤和園的長廊,它既是園林建築之間的聯繫路線,或者說是園林中的脈絡,又與各樣建築組成空間層次多變的園林藝術空間。
廊的形式有曲廊、直廊、波形廊、復廊。按所處的位置分,有沿牆走廊、爬山走廊、水廊、迴廊、橋廊等。
曲廊多楹迤邐曲折,用一部分依牆而建,其它部分轉折向外,組成牆與廊之間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小院落,其中栽花木疊山石,為園林增添無數空間層次多變的優美景色。
復廊
復廊的兩側併為一體,中間隔有漏窗牆,或兩廊並行,又有曲折變化,起到很好的分隔與組織園林空間的重要作用。爬山廊都建於山際,不僅可以使山坡上下的建築之間有所聯繫,而且廊子隨地形有高低起伏變化,使得園景豐富。水廊一般凌駕於水面之上,既可增加水面空間層次的變化,又使得水面倒影成趣。橋廊是在橋上布置亭子,既有橋樑的交通作用,又具有廊的休息功能。
我國明末的園林家計成在《園冶》中說:“宜曲立長則勝,……隨形而彎,依勢而曲。或蟠山腰、或窮水際,通花渡壑,婉蜒無盡……”。這是對園林中廊的精煉概括。
廊的運用在江南園林中十分突山,它不僅是聯繫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在劃分空間,組成一個個景區的重要手段,廊子又是組成園林動觀與靜觀的重要手法。
廊的形式以玲瓏輕巧為上,尺度不宜過大,一股淨寬1.2米至1.5米左右,柱距3米以上,柱徑15公分左右,柱高2.5米左右。沿牆走廊的屋頂多採用單面坡式,其他廊子的屋面形式多採用兩坡頂。
牆
園林的圍牆,用於圍合及分隔空間,有外牆、內牆之分。牆的造型豐富多彩,常見的有粉牆和雲牆。粉牆外飾白灰以磚瓦壓頂。雲牆呈波浪形,以瓦壓飾。牆上常設漏窗,窗景多姿,牆頭、牆壁也常有裝飾。
景牆
景牆粉牆漏窗,這已經成為人們形容我國古典園林建築特點的口頭語之—。在我國的古園林中,你要稍加留心,經常會看到精巧別致、形式多樣的景牆。它既可以劃分景區,又兼有造景的作用。在園林的平面布局和空間處理中,它能構成靈活多變的空間關係,能化大為小,能構成園中之園,也能以幾個小園組合成大園,這也是“小中見大”的巧妙手法之一。
所謂景牆,主要手法是在粉牆上開設有玲瓏剔透的景窗,使園內空間互相滲透。如杭州三潭印月綠洲景區的“竹徑通幽處”的景牆,既起到劃分園林空間的作用,又通過漏窗起到園林景色互相滲透的作用。
上海豫園萬花樓前庭院的南面有一粉牆,上裝有不同花樣的漏窗,起到分割空間,又起到空間相聯的作用。而那水牆的作用則更為巧妙,既分割了庭院,豐富了萬花樓前庭院的空間關係。粉牆橫於水系之上,使溪水隔而不斷,意趣無窮,而又有水中倒影,極大地豐富了水面景色。
北京頤和園中的燈窗牆,是在白粉牆上飾以各式燈窗,窗面鑲有玻璃。在明燭之夜,窗光倒映在昆明湖上,水光燈影,燈影還有生動的圖案,令人嘆為觀止。
蘇州拙政園中的枇杷園,就是用高低起伏的雲牆分割形成園中園的佳例,蘇州留園東部多變的園林空間,大部分是靠粉牆的分割來完成的。
景窗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空窗、花格窗、博古窗、玻璃花窗等。
橋
橋在園林中不僅供交通運輸之用,還有點飾環境和借景障景的作用。
斷橋殘雪
種類繁多的橋真可以說是千姿百態。在我國園林中,有石板橋、木橋、石拱橋、多孔橋、廊橋、亭橋等。置於園林中的橋除了實用之外,還有觀賞、遊覽以及分割園林空間等作用。在杭州等地的園林中,還有歷史故事傳說中的橋,如西湖白堤上的斷橋。園林中的橋,又多以矯鍵秀巧或勢若飛虹的雄姿,或小巧多變,精巧細緻,吸引著眾多的遊客慕名而去。
西冷橋我園古典園林中所有橋樑的類型,在江南園林中可以說是應有盡有。而且在每個園林,以致每個景區幾乎都離不開橋。如杭州西湖園林區的白堤斷橋、“西村喚渡處”的西冷橋、花港觀魚的木板曲橋、“三潭印月”的九曲橋、“我心相印亭”處的石板橋等。各種各樣的橋在杭州園林的平面與空間組合中,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廣闊的西湖水面層次多變的空間關係,主要就是由蘇堤六橋、白堤斷橋、西冷橋等與長堤結合,把西湖水面劃分成層次多處的空間,否則西湖水面就會感到空曠單調而無變化。而橋的作用又可使水面空間隔而不斷,橋上行人,橋下行船,豐富了西湖水面的變化。
在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三潭印月”,九曲橋的布置使水面空間層次多變,用曲橋構成豐富的園林空間。園路常曲,平橋多折,這既增加了空問層次的變化,又拉長了遊覽中動觀的路線。
橋又起到聯繫園林景點的重要作用,再以三潭印月為例,從“小瀛洲”棄船登岸之後,遊人穿過先賢祠就步入九曲橋,橋右是一座小巧玲戲的三角亭,與三角亭遙遙相對,在九曲橋上築有一座四角亭,形成組合式的亭橋園林建築。在這裡既看到了景點建築的聯繫靠橋,而接近水面的曲橋使遊人便於觀賞水中的倒影和游魚,又可以欣賞水面蓮荷,人行橋上得到極大的快慰和樂趣。
蘇堤上的“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有蘇東坡“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路與南橋通。……”的詩句,正點出了橋的妙用。
杭州園林中的橋又由於它與文化歷史或民間傳說相結合,更給園林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如對建於唐代的斷橋,詩人張祜就有“斷橋荒蘚澀”之句,於是人們走在這座歷史上苔蘚斑斑的古橋,就會頓生懷古之幽思。而且,它既是歷史上的名橋,更因白娘娘和許仙曾在這裡相會,而使人們因歷史的傳說浮想聯翩。待到冬雪時,斷橋殘雪,遠山近水,銀裝素裹,分外妖撓,斷橋又是西湖園林風景的重要景觀點了。
引靜橋在江南眾多的私家園林中,在小小的園林空間中不同類型的橋不僅使水面空間層次多變,構成豐富的園林空間藝術布局,它還起到園林景點聯繫的明顯作用。一些一步即過的石板小橋,常常既是遊覽路線中不可少的構築。在水面空間的層次變化中,常用小橋收而為溪、放而為池的水景處理手法來豐富水系多變的意境。如蘇州網師園裡的石拱橋了。長二米,寬僅三尺,這座姿態苗條秀美的袖珍小橋可稱得上是網師園林園中的點睛之筆了。
在江南園林中顛具特色的浙江海鹽城綺園內的石拱橋是一座雙向反曲線的石拱橋,兩邊豎有精美的石欄,是一座式樣美觀、幽雅別致、波搖月影,園林景觀中少見的單拱石橋,它即是點景建築,又起到分割水面空間的作用。
亭與橋等形式的組合橋,由於它獨特的造型藝術特點,往往又成為城市的標誌,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九曲亭橋,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都是有代表性的例子。
玉帶橋
在北方皇家園林中,要數北京頤和園的橋墩最具有特色了。如昆明湖的玉帶橋,全用漢白玉雕琢而成,橋面呈雙向反曲線,顯得富麗、幽雅、別致,又有水中倒影,成為昆明湖中極重要的觀賞點。橋採用亭橋組合的形式,亭東西備有牌坊一座,猶如護衛擁立。而昆明湖上東堤上的十七孔橋,那更是頤和園昆明湖水面上不可少的點景和水面分割又聯繫的一座造型極美的聯拱大石橋。橋面隆起,形如明月,橋欄雕著形態各異的石獅,只只栩栩如生,極為生動。遊人漫步橋畔,長橋臥碧波,又有亭、島等園林建築相映媲美,成為昆明湖上重要的點景之作。而在昆明湖的西堤上,則又有西堤六橋,六橋各異,特點不同,橋與西堤成為昆明湖水面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楓橋夜泊在園林中,或在重要的風景點,有些橋也因有著名詩人的詠詞讚頌,而使園林或風景區留名千古,與園林風景相得益彰。如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就是因為有了人所共知的唐代詩人張繼寫了著名的《楓橋夜泊》詩,而使得寒山寺園林名聲更加名聞退爾。
橋,也有的以它獨特的造型和結構,以及它的悠久歷史等,單獨成為自然風景區的重要名勝景點。如在閩南永春縣東平鄉的湖洋溪上,有一座罕見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它以嬌鍵秀巧的美姿,與湖洋溪兩岸景色幽美、迷人的風光組成遊覽勝地。
距今已有八百三十餘年的東關橋,全長85米,寬5米,採用青崗石和特大木料構築,共六墩、五孔,墩呈船形,均用青崗岩石條互相交錯疊壓,乾砌而成。橋墩上的青石雕刻精巧細緻,栩栩如生,而且每一墩的雕刻內容各異。加上此地自然景色誘人,歷來有不少文人墨客揮筆讚頌。其中清代王光華寫的《通仙橋游》一直令人回味。“桃谷寺源路不迷,垂虹人渡石林西。雙魚塔近殘霞散,五岫台空落照低。置驛此間通上國,放舟何日到仙溪。會當立馬金鱉上,大筆淋漓認舊題”。
名橋、名詩,又與春和景明,舟帆片片,鴦鴦戲水,似與游者熙然相樂。夏日林壑更美,滿目蔚然而深秀,枕席納涼,其樂無窮。至秋,風霜高潔,憑欄賞景,聽涓涓之流水,眺望恬靜之境界,叫人耳目開竅,身心俱適。冬季水落而石出,水尤清冽,越顯得幽深雅致。四季之景各異,遊人不管何時遊覽,都會得到極大的滿足。橋置於自然風景中,可以成為自然風景園林中的主要景觀建築。
中國橋是藝術品,不僅在於它的姿態,而且還由於它選用了不同的材料。石橋之凝重,木橋之輕盈,索橋之驚險,卵石橋之危立,皆能和湖光山色配成一幅絕妙的圖畫。
榭、舫
榭:《園冶》中說:“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比、或花畔,制亦隨態”。多借周圍景色構成,一般都是在水邊築平台,平台周圍有矮欄桿,屋頂通常用卷棚歇山式,檐角低平,顯得十分簡潔大方。榭的功用以觀賞為主,又可作休息的場所。
芙蓉榭舫:舫又稱旱船,是一種船形建築,建於水邊,前半部多是三面臨水,使人有雖在建築中,卻又猶如置身舟輯之感。船首的一側設平板橋與岸相連,頗具跳板之意。舫體部分通常採用石塊砌築。園林建築中舫的概念,是從畫舫那裡來的。舫不能移,只供人游賞、飲宴及觀景、點景。舫與船的構造相似,分頭、中、尾三部分。船頭有眺台,作賞景之用;中間是下沉式,兩側有長窗,供休息和宴客之用;尾部有樓梯,分作兩層,下實上虛。
榭與舫的相同處是都是臨水建築,不過在園林中榭與舫在建築形式上是不同的。榭又稱為水閣,建於池畔,形式隨環境而不同。它的平台挑出水面,實際上是觀覽園林景色的建築。建築的臨水面開敞,也設有欄桿。建築的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池岸,跨水部分多做成石樑柱結構,較大的水榭還有茶座和水上舞台等。
在我國古典園林中,榭與舫的實例很多,如蘇州拙政園中的芙蓉榭,半在水中、半在池岸,四周通透開敞。頤和園石舫的位置選得很妙,從昆明湖上看去,好象正從後湖開來的一條大船,為後湖景區的展開起著景露意藏的作用。
樓閣
樓:是兩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層曰樓”之說。樓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於廳堂之後,在園林中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由於樓高,也常常成為園中的一景,尤其在臨水背山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閣:與樓近似,但較小巧。平面為方形或多邊形,多為兩層的建築,四面開窗。一般用來藏書、觀景,也用來供奉巨型佛像。
黃鶴樓一講起園林建築,人們很自然的會提到亭、台、樓、閣。確實,在園林建築中,樓與閣是很引人注目的建築物。它們在園林建築中體量比較大、造型複雜,所以在園林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往往起到控制全園的作用,如頤和園中的佛香閣。
嘉興煙雨樓
也有的樓與閣在某些景點作為主體建築出現,如避暑山莊的煙雨樓,嘉興南湖的煙雨樓等。也有的風景區,就是以樓或閣而成景,如位於武昌蛇山上的黃鶴樓,座落在湖南丘洲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邊的岳陽樓,以及在南昌贛江邊上的滕王閣等。
樓與閣極其相似,而又各具特點。樓的平面一般呈狹長形,也可曲折延伸,立面為二層以上。園林中的樓有居住、讀書、宴客、觀賞等多種功能,通常布置在園林中的高地、水邊或建築群的附近。
佛香閣閣,外形類似樓,四周常常開窗,攢尖頂,每層都設挑出的平坐等。閣的建築,一層的也較多,如蘇州拙政園的浮翠閣、留聽閣;臨水而建的就稱為水閣,如蘇州網師園的濯櫻閣等。但大多數的閣是多層的,頤和園的佛香閣為八面三層四重檐,高達41米,其下部砌有一座20餘米高的大石台基,沿台基的四周建了一圈低矮的遊廊作為陪襯。整個建築莊重華麗,金碧輝煌、氣勢磅礴,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是整個頤和園園林建築的構圖中心。台灣高雄蓮池譚春秋閣,在高雄市北部,底部外挑作裙廊形式,二閣分立潭中,互為陪襯,藝術造型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建築傳統,結合不同的風景環境形成了獨自的風格,很有藝術特色。
一般來說,樓與閣相似處很多,如比較輕盈、靈巧,一般多作二層,上層高度為下層的十分之七左右,重檐,四面開窗,平面多作方形或多邊形,屋頂作歇山頂或攢尖頂,構造與亭相似。
廳、堂、軒
廳:是滿足會客、宴請、觀賞花木或欣賞小型表演的建築,它在古代園林宅第中發揮公共建築的功能。它不僅要求較大的空間,以便容納眾多的賓客,還要求門窗裝飾考究,建築總體造型典雅、端莊,廳前廣植花木,疊石為山。一般的廳都是前後開窗設門,但也有四面開門窗的四面廳。
堂:是居住建築中對正房的稱呼,一般是一家之長的居住地,也可作為家庭舉行慶典的場所。堂多位於建築群中的中軸線上,體型嚴整,裝修瑰麗。室內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進行空間分割。
廳與堂在私家園林中一般多是園主進行各種享樂活動的主要場所。從結構上分,用長方形木料做梁架的一般稱為廳,用圓木料者稱堂。
五峰仙館廳又有大廳、四面廳、鴛鴦廳、花廳、荷花廳、花藍廳。大廳往往是園林建築中的主體,面闊三間五間不等。面臨庭院的一邊,柱間安置連續長窗(隔扇)。在兩側牆上,有的為了組景和通風采光,往往也開窗,既解決了通風采光的要求,又成為很好的取景框,構成活的畫面。加蘇州留園中的五峰仙館等。也有的廳為了四面景觀的需要,四周圍以迴廊、長窗裝於步柱之間,不砌牆壁,廊柱間設半欄坐檻,供坐憩之用,如蘇州拙政園的遠香堂。
鴛鴦廳如留園的林泉耆碩之館,廳內以屏風、落地罩、紗隔,將廳分為前後兩部分,主要一面向北,大木樑架用方料,並有雕刻。向南一面為圓料,無雕刻飾。整個室內裝飾陳設雅靜而又富有。平面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建築的外形比較簡潔、樸素、大方。
花廳,主要供起居、生活或兼作會客之用,多接近住宅。廳前庭院中多布置奇花異草,創造出情意幽深的環境,如拙政國的玉蘭堂。
荷花廳為臨水建築,廳前有寬敞的平台,與園中水體組成重要的景觀。如蘇州怡園的藕香謝、留園的涵碧山房等,皆屬此種類型。
花廳與荷花廳室內多用卷棚頂。花籃廳的當心步柱不落地,代以垂蓮柱,柱端雕花藍,梁架多用方木。
館與軒實屬廳堂類型,有時置於次要位置,以作為觀賞性的小建築。如留園的清風池館,網師園的竹外—枝軒等。《園冶》中說得好,“軒式類車,取軒欲舉之意,宜置高敞,以助勝則稱”。意思是軒的式樣類似古代的車子,取其高敞而又居高之意(車子前面坐駕駛者的部位較高)。軒建於高曠的地方對於景觀有利,並以此相稱。
塔
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築。在園林中往往是構圖中心和借景對象。
總條目:中國園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