圌山炮台遺址

山北麓的五峰山,猶如一個巨大的神龜伸頸探入江中,與對岸的順江洲(現名高橋鎮),把兩公里多寬的江面勒成了不到一公里的隘口,這就是萬里長江聞名的"圌山關"。 圌山炮台設在突出江面的大磯頭、二磯頭上。一走進炮台遺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傲然聳立的"圌山抗英炮台遺址"紀念碑。炮台共有三處,眼前這一處保存比較完整。它雄峙在二磯頭上,暗堡式的結構,全長30餘米,跑口對著江面。分三個炮室,內呈腰鼓型。炮室中部最大寬度6米,脊頂高3.6米,進深8米,炮台口寬2.5米,門寬5米。門側附小彈藥庫4個。堡壁厚3-5米。從塌落的頂部看,炮台系用黃泥、石灰、細沙分層澆築夯實。據史書記載,當時圌山炮台共有20門大炮,80餘名守軍.

1842年7月,英軍艦隊由英政府全權代表璞鼎查率領,侵入長江,溯流而上。7月13日,英艦25艘,運輸補給船47隻,作戰部隊2000多人,到達三江營水面。次日,派偵察艦伯魯多號和復仇神號駛至圌山進行測量偵察。早已嚴陣以待的圌山炮台紛紛開炮,大沙炮台也協同作戰,激戰一個多小時,命中敵艦後艙,許多英軍掉落江中。敵艦嚇得退回三江營錨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圌山炮台遺址
  • 地理位置:圌山北麓的五峰山
  • 著名景點:圌山炮台
1949年4月20日夜,百萬雄師過大江,解救江南人民於水火之中。英國四條軍艦竟粗暴干涉我國內政,與國民黨海軍軍艦狼狽為奸,一起炮擊正在渡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死打傷我軍250人。我軍先頭部隊強渡長江抵達南岸後,立即利用圌山炮台有利地形,發揮強大炮火威力,與北岸我軍炮兵配合作戰,狠狠懲罰了英艦和國民黨軍艦。激戰中,三艘英艦倉皇逃竄,紫石英號艦被打得遍體鱗傷,掛旗投降。圌山關再次為捍衛中華民族尊嚴立下了功勞。
圌山炮台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