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競技啦啦隊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heerleading,IFC)成立於1998年7月5日,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體育組織,總部設在日本的東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競技啦啦隊聯合會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heerleading
- 成立時間:1998年7月5日
- 簡稱:IFC
目標,主要活動,歷史,會員,組織,
目標
國際競技啦啦隊聯合會的目標是促進競技啦啦隊這項運動在全球開展,以傳播競技啦啦隊知識,發展成員協會/聯合會之間的友好運動關係。
主要活動
主要活動有:全球範圍內競技啦啦隊的活動;舉行、授權、合作、共同主辦的世界/國際競技啦啦隊錦標賽;制定競賽和安全規則;負責審批國際裁判;制定國際教練指導體系;組織競技啦啦隊國際規則諮詢和講座;為開展競技啦啦隊研究提供資料;編輯和出版競技啦啦隊的書籍、錄音帶、電影等等。
歷史
最早的啦啦隊出現於1880年的普林斯頓大學,在美式橄欖球賽中,加油的人齊聲大喊“啦啦啦……”,以鼓舞士氣。幾年後,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友湯瑪士·培伯斯於1884年將這種齊呼加油口號的方式帶到了明尼蘇達大學。但直到1898年,明尼蘇達大學的學生坎伯開始站到最前面,指揮大家一起喊口號,才使他成為第一位正式的啦啦隊長。
雖然現代的啦啦隊有九成以上是女生,早期的啦啦隊卻清一色都是男生。1920年代由於女大學生能參與的體育活動不多,開始有女生加入啦啦隊,到了1940年代這種活動反而變成以女生為主了。啦啦隊和比賽種類有關,最常有啦啦隊的運動是美式足球,籃球次之。足球和摔跤的場合很少有啦啦隊,而有的比賽如棒球則絕不會有美少女組成的競技啦啦隊。
1948年,勞倫斯·何其莫成立了美國啦啦隊協會(NCA),作為各地啦啦隊觀摩聯繫的管道。第一屆啦啦隊觀摩大會於1949年召開,有 52 個女生參加,次年增加到350人。到了1950年代,全美大部份的高中都設立了啦啦隊。
1960年代,啦啦隊已成為全美國高中和大學的主要體育項目之一。1967年,國際啦啦隊基金會(現今WCA世界啦啦隊協會的前身)設立並頒發全美啦啦隊獎與十大院校啦啦隊,使許多訓練有素的啦啦隊脫穎而出。1978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首度轉播大專啦啦隊錦標賽,帶起美國啦啦隊競賽的風潮。同一時期,美式足球聯盟(NFL)的隊伍開始各自籌組專屬的啦啦隊。達拉斯牛仔啦啦隊於1972~1973年的球季首演,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裝備與美妙的舞姿贏得眾人目光,但直到1976年的第十屆超級盃才打開知名度。隨後許多美式足球隊群起仿效,使得啦啦隊的風貌從此改觀。
1980年代可說是現代啦啦隊的萌芽期,許多高難度的特技和體操技巧融入基本訓練中。各啦啦隊協會開始推展安全準則,並為教練們開辦安全教育訓練。1987年成立的美國啦啦隊教練協會(AACCA)是美國政府認可的安全教育機構。從此將競技啦啦隊運動推向世界。
競技啦啦隊基本動作大多是手持彩球,手部動作可隨節奏擺出高V字、低V字、半高V字、半低V字、斜向、K字、L字、T字、斷T字、觸地、低觸地、桌面、匕首、燭台、拳擊等姿勢。全體的動作必須俐落、劃一,否則看起來沒精神。
觸趾是最常見的一種跳躍姿勢,雙腿伸直叉開,腳尖伸直,膝蓋朝上,雙手作T字動作。
跨欄 一腿彎曲朝向觀眾,另一腿伸直向前,雙手作觸地姿,稱為前跨欄。或另一腿在側面,雙手作T字,稱為側跨欄。
長矛算是難度最高的跳躍之一。雙腿伸直前伸,上身前曲,雙手也向前作觸地姿,從側面看時更能顯出其高難度的特性。
環遊世界是表演者跳出長矛動作後,立即將腿向後掃,做出一個觸趾。這個難度也很高,必需在空中極短的時間內連續做出兩個動作。
會員
國際競技啦啦隊聯合會會員有:澳大利亞、奧地利、巴貝多、玻利維亞、巴西、智利、中華台北、哥倫比亞、丹麥、厄瓜多、法國、德國、香港、匈牙利、印度尼西亞、愛爾蘭、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馬來西亞、挪威、巴拿馬、秘魯、菲律賓、波蘭、俄羅斯、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維尼亞、南非、瑞典、泰國、烏克蘭、英國、美國、委內瑞拉。
組織
國際競技啦啦隊聯合會執行委員會設主席1人、副主席2人、主任1人、秘書1人、司庫1人、法律代表1人。並下設規則委員會、教育委員會和競賽組織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