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是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和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成立的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
- 所屬地區:北京
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是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和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成立的機構。
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是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和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成立的機構。2013年7月16日,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簡稱ISSI-BJ)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將為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開展國...
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簡稱ISSI-BJ),2013年7月16日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該機構由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與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建立,將為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開展國際化水平研究提供重要平台,並為我國空間科學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國空間科學發展提供重要視窗。北京分部成立後,將充分利用國際空間...
下屬共建機構:中國科學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 下屬依託單位: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 設施資源 儀器設備 據2024年3月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已擁有超過120餘台套大型儀器設備,總值近3億元。館藏資源 據2024年3月圖書...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創新研究院是中國科學院主管的機構,是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畫首批試點的五個創新研究院之一。2014年10月20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創新研究院實施方案諮詢論證會在北京召開,17名院內外專家參加會議並進行了實地考察。專家組對中科院面向國家空間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空間科學前沿,建設空間科學...
北京空間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數據中心是北京市的科研機構,是"北京空間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樞紐和核心,對於提升觀測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根據北京空間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需要,建立具有現代化水平的數據中心,實現對網路中各類數據的收集、分析、保存和共享發布,對台站各種重要觀測設備進行遠程...
陸東 陸東,男,中國科學院空間套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
1983年5月5日,遵循中國共產黨的科技工作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根據實際可能,參照中國科協的有關章程,經籌備,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諮詢部,各專業委員會也成立諮詢分部,諮詢部組織學會所屬各專業委員會及其所聯繫的科研單位和科技工作者,開展諮詢工作;10月11日至15日,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在青島市召開...
中國科學院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空間環境數據共享和預報發布平台——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節點站,在中國科學院非法人研究單元——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相關經費支持下於2006年初開始建設,2006年11月初節點站正式投入運行。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節點站擁有北京宇宙線觀測站、廣州宇宙線觀測站和海南...
北京空間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Beijing National Observatory for Space Environment)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經科技部批准建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19年6月27日,科技部對該站的梳理評估結果為優秀。北京空間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Beijing National Observatory for Space Environment)...
中心是代表中國科學院抓總負責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套用任務的規劃、實施及成果產出與推廣,承擔工程研製的組織管理,系統設計、集成、測試,可靠性保障,在軌技術支持,有效載荷在軌運控管理,數據獲取及套用成果的推廣服務等系統技術支持、支撐、保障、服務工作。2020年12月31日,中心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際宇航科學院...
北京大學承擔了國家基金委重大科研儀器研製(星載千線陣列中性原子成像儀),並開始參與國家重大空間任務如北斗、風雲系列衛星等空間環境監測有效載荷的研製,入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日地高能粒子的加速傳輸與效應”)。這些努力為“行星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的成立與運行奠定了基礎。北京大學行星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學術...
黃永輝,2008年在丹麥奧爾堡大學獲無線通信專業博士,2001年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獲得空間飛行器設計專業(微波遙感)工學碩士,1998年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得工學學士。簡歷 在丹麥奧爾堡大學學習與工作期間(2002至2011年),發表9篇學術論文及多篇研究報告。在碩士研究生階段(1998至2001年),發表了6...
北京中航天基空間信息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中航天基空間信息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於2012-10-23在豐臺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盧柯楠,公司經營範圍包括科學研究;產品設計;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等。企業信息
並在廣東東莞設有分部;擁有4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8個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8個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2...2003年11月,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經中編委批准正式成立;同年12月,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將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總體部劃歸光電院。 [1] ...
李慧軍,1967年10月出生,工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個人簡歷 發表刊物及會議論文20篇,已授權第一完成人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指導過碩士研究生5名。研究領域 空間探測任務總體技術,星載數據網路技術。曾任神舟飛船、嫦娥一號、二號等重大項目有效載荷主管設計師、主任設計師以及多個項目...
“十一∙五”期間國家微重力實驗室有5項空間實驗列入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期)、7項空間實驗列入實踐10號衛星計畫、2項空間實驗列入中俄合作利用國際空間站俄國艙的有人操作實驗計畫、3項空間實驗列入微重力火箭計畫。2017年1月5日,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實驗技術項目榮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學術刊物 《力學...
2011年1月,任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高分三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2015年1月,任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海洋鹽度探測衛星和高軌20米SAR衛星項目經理兼項目技術經理。2020年8月,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遙感衛星總體部總設計師兼總指揮。2021年5月,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張慶君...
培養指導過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主持國家重大裝備預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中科院十五預研等多項科研攻關課題;擔任過多顆衛星型號空間探測儀器主管設計師;主持完成空間太陽X射線和極紫外射線高分辨成像儀,儀器指標達到國際同類儀器先進技術水平;主持完成國際上第一台200mm口徑中心無遮攔19.5nm極紫外平行光管,...
葉永烜(Wing-Huen Ip),1947年3月10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祖籍廣東省梅縣,華裔德國人,太空物理科學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台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執行所長。葉永烜於1969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學位;1970年...
截至2016年10月,懷進鵬在國際會議、期刊和中國國內主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學術交流 根據2019年12月何梁何利基金會網站顯示,懷進鵬發起並建立了國際全球資訊網聯盟(W3C)中國分部,推動了中國中間件“四方國件”技術聯盟,並與國際中間件聯盟ObjectWeb聯合建立了國際開放原始碼組織OW2,任副理事長。他擔任了...
2024年 法國DNA巴黎設計獎 - 室內空間類設計大獎 2024年 入圍FRAME AWARD - 室內空間類 2024年 WAD全球好在設計TOP50 2023年 美國IDADesign Awards國際設計大獎 - 金獎 2023年 Muse Design Awards - 銀獎 2023年 英國FX國際室內設計 - 入圍 2023年 iS全球智慧型空間設計獎 - 年度至尊獎 2023年 BDA包浩斯...
「現代山村居住的變化過程」 日本建築學會九州支部研究報告第43號 P.553-556 2004年3月 「對比中·日·韓中高層集中式商品住宅-中高層集中式商品住宅的類別」日本建築學會九州支部研究報告第44號 P.1-4 2005年3月 「對比中·日·韓中高層集中式商品住宅-中高層集中式商品住宅的空間構成」日本建築學會九州支部...
中國計算機學會西安分部副主席 2017年 中國計算機學會西安分部主席 2017年 IEEE安全和資源高效邊緣計算國際研討會共同主席 2017年 IEEE應用程式並行和分散式處理國際研討會共同主席 2019年11月21日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管理委員會成員 2020年5月27日—2022年12月31日 教育部第二屆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 2020...
1993年,在日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跟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1994年7月,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概念提出。 1994年始,南仁東提出利用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台址,建設巨型球面望遠鏡作為國際SKA的...
國際學校 為了打造吉林省經濟發展的軟環境,解決外籍專家子女入學問題,長春市人民政府、長春市教育局決定設立長春二實驗中學國際部,國際部下設歐美分部和亞洲分部,接受來吉林省工作的專家、學者的子女入學和外籍學生來我校學習。在校就讀的外國學生有70多人,外籍教師8人。辦學條件 (1)雙語實驗高級中學設在長春二...
通過中國空間站的建設,中國將在特殊的太空環境中搭建起有人參與的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國家級太空實驗室,航天員和科學家將經常往來於天地之間,開展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進一步推動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顯著提升中國在國際科學技術領域的影響力。2013年3月,中國載人航天總工程師周建平介紹,根據載人航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