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相撲聯合會(International sumo Federation,IFS)成立於1946年,現有協會會員75個。相撲是已有千年歷史的日本傳統體育項目,近400年來一直是宮廷的表演項目。國際相撲聯合會總部設在東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相撲聯合會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sumo Federation
- 英文簡稱:IFS
- 成立時間:1946年
歷史,組織,賽事,
歷史
根據考古資料,最早的赤身相撲格鬥術,可能來自鄂爾多斯草原騎馬民族的胡人。自從到了西晉時代,五胡大量南遷農耕平原之後,漢人開始有了相撲的名稱。但是,今日已不再有這種稱呼了,如果要找尋赤身相撲的蛛絲馬跡,可能今日山西定襄、原平一帶的胡人牧地,仍有赤身的“摸泥蚯摔跤”和“撓羊賽”的傳統,或許遺留一些遊牧、騎馬民族相撲的痕跡。
根據考古資料,農耕島國的大和民族,最早的赤身相撲格鬥術,可能來自朝鮮半島騎馬民族的高句麗人,大約西晉之後的朝鮮廣開土王時代或之後從朝鮮半島傳入。經過十幾個世紀以後,今日已發展成有自己民族特點的國技。
公元695年,日本開始有了相撲比賽。公元728年,相撲進入日本貴族的生活圈子,宮廷中設立了“相撲節”,每年定期舉行“相撲節會”,有比賽規則。
相撲節會持續了四百多年後,隨著皇室勢力衰退而開始普及民間,並於民間祭神、驅魔、慶祝豐收和占卜生產凶吉拉上關係。從十七世紀開始,興起了“職業相撲”,二十世紀初以日本的國技姿態廣泛開展,1909年東京建起一座專供相撲比賽使用的國技館,1941年更被列為學校體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撲的國技地位,在日本獲得進一步肯定。職業大相撲被認為是一種高尚的職業,相撲手所到之處備受人們尊敬。據說這是與日本人的帝皇君主傳統觀念有很大關係,因為古代相撲人只能在御前為天皇將相表演,當時的“相撲節會”是宮中重要儀式之一,相撲人有幸上場視為畢生榮譽,人們亦視若英雄。積習下來,到了武士當權的幕府時代以至時至今日,在人們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們。
相撲節會持續了400多年後,隨著皇室勢力衰退而開始普及民間,並於民間祭神、驅魔、慶祝豐收和占卜生產凶吉拉上關係。從十七世紀開始,興起了“職業相撲”,二十世紀初以日本的國技姿態廣泛開展,1909年東京建起一座專供相撲比賽使用的國技館,1941年更被列為學校體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撲的國技地位,在日本獲得進一步肯定。
職業大相撲被認為是一種高尚的職業,相撲手所到之處備受人們尊敬。據說這是與日本人的帝皇君主傳統觀念有很大關係,因為古代相撲人只能在御前為天皇將相表演,當時的“相撲節會”是宮中重要儀式之一,相撲人有幸上場視為畢生榮譽,人們亦視若英雄。積習下來,到了武士當權的幕府時代以至時至今日,在人們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們。
當代職業大相撲比賽的相撲手,必須通過相撲協會舉辦的訓練班,嚴格訓練包括思想修養、飲食、相撲技術、運動醫學、生理學及漢詩的學習。
職業相撲手必須體型高大魁梧,二十歲之後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體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一流的相撲手最後有巨大而呈梨狀的軀體,他們具有如此身型和力量,其實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係,驚人的食量大約是正常人的十倍。
相撲手上身赤裸,下身只系護襠肚帶,比賽可運動推、摔、捉、拉、閃、按、提、拌等技術,只要一方的身體任何部分(除雙腳外)碰到地上或觸及界外地面即算落敗。按照規則,相撲手只能以握抱頭頸、抓腰帶和軀幹四肢以及用腳絆倒對手,亦可以用掌拍打對手胸腹,除此之外,不得使用其他方法。
比賽不按體重分級,也不計時間,勝負之間有時快到五至十秒,絕少超過五分鐘(場地和規則制約下都是速戰速決的力技)。裁判稱為行司,按等級穿著不同顏色的傳統服裝,手中拿著扇子,用來指揮相撲手出場、比賽和宣布勝負之用。
組織
國際相撲聯合會的正式用語為日、葡、英語,技術用語為日語。國際相撲聯合會旨在促進相撲運動在全世界的普及,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友好關係。為達此目標,國際相撲聯合會進行下列活動:組織世界錦標賽,鼓勵相 撲運動在各國形成體系,制定國際比賽規則,組織有關相撲的各種會議,推廣與相撲有關的書籍和裝備,交流信息和出版期刊等。董事會是國際相撲聯合會的最高執行機構,有權修訂章程,批准財政報告,確定錦標賽的計畫,選舉聯合會的主席和名譽主席等官員並決定其他重要事項。
賽事
國際相撲聯合會的主要賽事有:世界錦標賽,以及亞洲、南美、非洲、大洋洲、歐洲和北美地區的相撲錦標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