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先介紹了研究背景及意義、相關概念、研究內容與結構、研究方法及創新,分別從理論與實證兩個方面對有關國際產品內分工影響要素收入分配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和比較;然後對全球國際產品內分工的發展、水平及不同模式進行了經驗事實分析,從理論上分析了國際產品內分工對不同技能勞動力收入分配的作用機制;最後構建模型分別實證檢驗了國際產品內分工及其不同模式對中國工業部門、跨國不同教育程度勞動力收入分配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政策建議。
作品目錄
| 第五章 國際產品內分工影響不同技能勞動力收入分配的理論分析 |
| 第六章 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影響不同技能勞動力收入分配的實證分析:中國工業部門 |
| 第七章 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影響不同教育程度勞動力收入分配的實證分析:國際比較 |
| |
創作背景
隨著國際分工從產業間分工到產業內分工,再到產品內分工的深化和發展,收入分配不均、工資差距擴大和非熟練勞動力失業增加成為多國共同面臨的難題。許多國家包括美國、中國,國內各類勞動力間工資及收入差距擴大的時期,正是其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加速深化的階段。因此,國際產品內分工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成為21世紀初期國際經濟學界的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在多邊國際產品內分工體系中,各國參與產品內分工的行業技術密集度及所負責的生產工序技術密集度存在明顯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但現有研究,特別是經驗研究,鮮有基於不同模式來實證分析產品內分工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鑒於此,《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及其收入分配效應研究》重點研究了不同生產及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的組合對各類技能或教育程度勞動力的收入分配影響。
作品思想
一、該書將產品內分工分為低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和高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前者表現為一國從事低技術工序的生產,需進口高技術中間投入品;後者表現為一國從事高技術工序的生產,需進口低技術中間投入品。通過對HS(1996)六分位每一類進口中間產品的技術複雜度與各國自身的各年度總出口技術複雜度進行比較,該書創新性地實現了對各國進口的每一類中間產品進行動態分類,並據此測算高、低端型產品內分工水平。
二、在國際產品內分工對不同技能勞動力收入分配影響的理論分析方面,該書在深入剖析、比較各理論模型的作用機制和效應後,指出:國際產品內分工對不同技能勞動力相對需求、相對工資的影響渠道包括直接作用機制與間接作用機制,其中,直接作用包含要素需求創造效應和要素替代效應,間接作用包含產品價格效應和國際產品內分工引致的有偏型技術進步效應。通過上述四個作用渠道,高、低端型產品內分工模式對不同要素密集型部門的各類技能勞動力產生了不同的相對需求和工資效應。
三、該書基於45個主要國際產品內分工參與國(地區)1998—2012年的高、低端產品內分工水平測算,研究發現,45個國家大致可劃分為四個梯隊,形成了顯著的中心—外圍格局,其中,29個已開發國家分屬三個不同梯隊,16個開發中國家除印度外均屬最外圍的第四梯隊。中國尚處於第四梯隊中,不過,中國的低端型產品內分工水平與高端型產品內分工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觀察各行業的BEC法垂直專業化指數,發現中國以高技術部門、進行低端型產品內分工為主。其中,低技術部門已逐步從以低端型產品內分工為主轉變升級為以高端型產品內分工為主,但高技術部門升級乏力。
四、該書還分別從國內行業層面和多國巨觀層面,對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的收入分配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來自中國工業部門的經驗分析顯示,低端型和高端型產品內分工均會顯著提高中國熟練勞動力的工資份額,其中,低端型產品內分工通過進口中間產品技術溢出間接地影響收入分配,而高端型產品內分工則通過要素替代直接影響收入分配。基於多國巨觀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顯示,高、低端型產品內分工分別顯著降低了低、高等教育勞動力的報酬份額,國際產品內分工水平的綜合效應相對偏向中等教育勞動力,不過,該有利影響主要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由於在低端型產品內分工模式下,高技術中間投入品進口有利於技術溢出、模仿創新,因此,該模式引致的技術進步偏向中等教育勞動力;而高端型產品內分工倚重自主創新,因此,其引致的技術進步偏向高等教育勞動力。
五、基於上述研究結論,該書提出的政策啟示為:應加快改善中國勞動力供給的技能結構;實施生產分工局部提升與區域分散化戰略,加快提升沿海地區高技術部門在國際產品內分工中的競爭優勢和分工地位;鼓勵內陸地區承接沿海地區的轉移產業,適當保護低技術部門進行低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丁小義,女,浙江諸暨人,經濟學博士,副教授。就職於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長期從事國際貿易、國際分工領城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曾到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做訪問學者。
程慧芳,女,浙江東陽人,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浙江工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