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河流與跨境生態安全重點實驗室(雲南大學)

實驗室在國際河流與跨境生態安全的相關特色研究領域和方向已經具有豐厚的研究積澱,構建了合理的實驗室層次和體系構架,形成了規模適當、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的人才團隊,擁有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和學位授權點,成為資源環境領域的國家高層次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河流與跨境生態安全重點實驗室(雲南大學)
  • 主管部門:雲南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機構領導,

研究方向

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分配與合理利用、國際河流生態過程對全球變化的區域回響、國際河流健康與流域生態安全維護、國際河流區跨境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樣性保育,其中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國際河流生態過程和跨境生態安全研究方向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明顯的研究優勢。

發展歷史

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圍繞國際河流水文過程,陸疆跨境生態系統變化規律、驅動因子及生態效應,國際河流水資源分配模式、合理利用方案與保護對策,跨境生態安全綜合調控模式與衝突協調機制,流域綜合開發和地緣合作決策支持系統等,雲南大學(含2002年整體併入的雲南省地理研究所)開展了系列的深入研究,逐步發展和確立了國際河流和跨境生態安全研究理論體系。
2000年,雲南大學創建我國第一個國際河流學術研究機構“亞洲國際河流中心”,2009年申報建設雲南省國際河流創新團隊。期間,與國際國內從事“國際河流”研究、保護與管理的知名機構建立了廣泛深入的合作,如與大西洋海岸大學聯盟(ACC Universities)開展項目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與全球五大洲10所從事跨境水資源研究的大學發起建立全球“跨境水資源大學聯合會(UPTW)”,與清華大學等發起建設“清華大學跨境河流水與生態安全研究中心”等,在國際和國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整合校內相關團隊和資源的基礎上,雲南大學於2008年開始了國際河流與跨境生態安全省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並於2010年通過建設驗收和掛牌。

科研條件

實驗室與校內相關機構聯合共建生態學國家重點學科、地理學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省級重點學科、氣象學省級重點學科。擁有生態學(一級)、跨境生態安全(自主增設)、生物學(一級)、大氣科學(二級)學科博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聯合共建生態學博士後流動站。經過 “211工程”連續多期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這些學科和學位點得到快速發展,成為國家資源環境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

科研成就

【成果產出】自建設以來,實驗室在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領域的產出成果豐碩,在國內外相關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SCI /EI等收錄論文200餘篇;在國家和部級出版社組織出版和參編學術著作和國家級規劃教材等近20部;專利授權10餘項;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教學成果獎等)一、二等獎10多項。同時實驗室核心競爭力也顯著提升,在科研項目申報承擔上,先後獲國家“973”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863”計畫、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等國家和省部級重大/重點項目或課題10項,其它科技計畫項目和課題超過150項。
【服務社會】在國際河流水文過程與陸疆生態系統變化規律、驅動因子及跨境生態效應,國際水分配模式、合理利用方案與保護對策,跨境生態安全綜合調控模式與衝突協調機制,流域綜合開發和地緣合作決策支持系統等多方面,發展和確立了我國國際河流研究、跨境生態安全維護的理論體系,為我國國際河流與跨境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地緣合作與環境外交及維護國家權益等提供了科學依據。自建設以來,實驗室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在西南國際河流綜合開發和跨境生態安全維護,跨境地緣合作和環境外交,西南高原山地退化環境整治和退化生態修復,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國土建設工程和資(能)源開發工程環評與生態保護等多方面,提交高層諮詢報告10多份,提交地方政府和相關企事業單位諮詢/研究報告50多項。

人才培養

實驗室現有學術(學科)帶頭人及固定科研骨幹人員32人,以中青年博士為主,博士比例80%以上,副高以上職稱人員占70%。實驗室主任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011年),被遴選為雲南省首批(2013年)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實驗室建有“國際河流”省級創新團隊(2009年);3人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人入選雲南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後備人才,近20人次獲得省部級自然科學獎和科學進步獎(一、二等獎)。實驗室人才隊伍的專業方向涉及地理學、水文學與水資源、生態學、植物學、動物學、氣象學、環境科學和工程等,專業知識結構符合本實驗室建設需要。實驗室還聘任來自清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以及美國、日本等相關機構的6名客座(外聘)教授。同時還接收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大學和機構的訪問學者到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

機構領導

實驗室初步建成5個研究室(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氣候變化與國際河流水文、國際河流水域生態與健康、生物入侵與跨境生態安全、國際河流資源環境遙感)和3個支撐平台(綜合實驗室、國際河流資源環境信息管理系統、氣候變化數值模擬);實驗室教學和科研實驗用房300m2,儀器設備總計200多台(件、套),總價值2000多萬元;近年來,在雲南主要國際河流區還新建了部分野外基地,如:瀾滄江中下游幹流河段及部分支流(基獨河、沘江、補遠江、南臘河)水文生態監測基地、元江幹流及支流戛灑鎮老寨小流域水文生態監測基地、怒江幹流及支流南汀河水文生態和山地災害監測基地。上述研究室、支撐平台和野外基地是實驗室的基本構架。而且,國際河流與生態安全研究院還與雲南省水文水資源局、雲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雲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雲南今業生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雲南今禹生態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等簽訂長期合作協定,上述機構為實驗室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實踐基地,從而形成了將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和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科技服務密切結合的特色建設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