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武器貿易

亦稱“國際軍火貿易”。武器裝備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的交易和流通。是國際軍事和國際貿易的特殊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武器貿易
  • 出處:.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
①可直接用於軍事消費或戰爭消費的武器、武器系統、信息系統和保障系統。②可直接或間接用於武器裝備生產的軍事生產資料和軍事戰略物資。③可直接或間接用於武器生產的軍事技術。④與武器買賣有關的軍事投資和軍事勞務。這些武器交易內容,除了無償援助之外,無論在一個國家內部採取商品還是非商品形態,它們在國際上的交換,本質上都是商品交換,包含在國際貿易之中。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際武器貿易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在出口國結構上,美國獨占鰲頭,占據全球軍貿總額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其次是俄、英、法、德、意等國,俄羅斯處在首位,英、法、德、意等國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1/4左右。再次是以色列、南非、澳大利亞、巴西等一批中等武器供應國,這些國家占全球出口總額的9%左右。在進口結構上,開發中國家是武器的主要進口國。該時期最大的10個武器進口國家或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中東和東亞地區),以下是歐洲國家或地區,以及拉美、非洲等國家或地區。在質量構成上,高新技術武器進出口開始居於主導地位。美國和歐洲國家還採用專門研製出口型新武器的做法,擴大武器出口。依照武器移動方向,分為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過境貿易;依照武器產品形式,分為有形武器貿易和無形武器貿易。無形武器貿易主要指國際間交易的武器生產技術,以及與有形武器貿易和武器生產技術貿易相聯繫的勞務,如運輸、貯存、維修和投資、保險、金融等服務的提供與接受。貿易方式依照參與對象,分為直接貿易、間接貿易和轉口貿易;依照清償工具不同,分為自由結匯方式貿易和易貨方式貿易。以貨幣作為清償工具的,稱為自由結匯方式貿易,能作為支付工具的貨幣主要是美元、英鎊、馬克、法郎等。以其他商品經過計價作為清償工具的,稱為易貨方式貿易。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大工業和海運的發展,國際間的貿易趨向繁榮,帶動了國際武器貿易的產生和初步發展。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刺激了國際武器貿易的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蘇爭霸形成了較長時期的冷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國際武器貿易的增長。70年代,年均武器貿易額達到175億美元左右。80年代後有所回落。90年代後繼續萎縮,1990年僅為200多億美元。海灣戰爭後,尤其是伊拉克戰爭以後,國際武器貿易額又有所回升。21世紀以後,隨著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推進,國際武器貿易在戰略層面上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向。一方面,世界多極化的發展使一些國家為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紛紛購置先進武器,國際武器貿易繼續呈現發展的勢頭,交易的廣度和深度大大加強;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武器貿易形式的多樣化,從原材料採購、技術合作、捆綁銷售、項目聯合開發乃至跨國的投資和併購都已成為國際武器貿易的表現形式。同時,國際武器貿易作為一種特殊經濟活動的延伸與拓展,在繼續強化作為一種軍事關係和一種鬥爭手段的同時,還突出地表現為一種經濟行為。在世界軍火市場中,為搶奪豐厚的利潤,許多國家之間的軍火企業,不斷進行戰略調整和重組,出現了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趨勢,由此也引發了更加激烈的武器貿易競爭。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