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收支說
- 外文名:Balance of Payment Theory of Exchange Rate
- 理論:從國際收支角度分析匯率
- 提出者:葛遜
- 提出:1861年
國際收支說(Balance of Payment Theory of Exchange Rate)
國際收支說是從國際收支角度分析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
早期形式是國際借貸學說。1861年,由英國學者葛遜(G.Goschen)提出。其實質是匯率的供求決定論,但並沒有指出具體影響外匯供求和國際收支的因素。
二戰後,隨著凱恩斯主義的巨觀經濟分析被廣泛運用,很多學者套用凱恩斯模型來說明影響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通過國際收支作用到匯率,從而形成國際收支說的現代形式。
國際收支說指出了匯率和國際收支間存在的密切關係,有利於全面分析短期內匯率的變動和決定。
國際收支說是關於匯率決定的流量理論,核心思路是國際收支引起的外匯流量供應決定了短期匯率水平及其變動。這一特點使其很難解釋現實中的一些經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