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地震科學研究進展

《國際地震科學研究進展》是於2011年12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吳榮輝,盧振恆,陳建民。
《國際地震科學研究進展》主要就俄羅斯(前蘇聯)、日本、美國地震科學研究的現狀、歷史及其研究進展作系統的概括和綜述,並重介紹了這些國家在地震科學研究方面的戰略、重點、課題和採取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新舉措。這些舉措和進展反映了國際地震科學研究發展的方向和動態。
目錄
第一章 前蘇聯地震預報研究現狀及其進展
1.1 前蘇聯地震預報研究概況 1
1.1.1 前蘇聯地震活動的分布和地震預報研究的歷史 1
1.1.2 前蘇聯地震科研機構和體制 5
1.1.3 前蘇聯的地震預報研究機構和管理體制 6
1.1.4 前蘇聯地震科學研究的獎勵制度 7
1.1.5 國際合作 8
1.2 地震預報科學思路、方法與進展 8
1.2.1 地震預報體系 8
1.2.2 地震預報程式 10
1.2.3 地震預報的理論基礎 10
1.2.4 地震預報的科學思路和發展動態 10
1.2.5 地震觀測系統 12
1.2.6 研究方法及其進展 13
1.2.7地震前兆和地震預報的探索 22
1.2.8前蘇聯地震預報工作的主要經驗與存在的問題 23
1.3 蘇聯主要地震實驗場 24
1.3.1 加爾姆地震實驗場 25
1.3.2 阿拉木圖預報實驗場及其實驗研究 28
1.3.3 阿什哈巴德地震實驗場 32
1.3.4 其它的地震實驗場 33
1.4 地震區劃與地震危險性的評估 33
1.4.1 俄羅斯境內的地震危險性區劃 33
1.4.2 編圖原則與方法 34
1.4.3 兩張地震區劃圖分析 35
1.4.4 今後方向 39
1.5 前蘇聯地震預報實施規則(草案) 39
1.5.1 本實施規則的目的 39
1.5.2 預報意見的形成 40
1.5.3對預報意見的科學評議 40
1.5.4 向社會和政府部門的通報 40
1.5.5 關於跨國預報 40
第二章 前蘇聯地震預報工作發展綱要
2.1 概況 41
2.1.1 關於地震危險性與地震預報問題科學現狀 41
2.1.2 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科學院的地震研究 42
2.1.3 地震觀測和地震預報的統一思想體系 45
2.1.4 發展基礎科學與解決套用任務之間的關係 46
2.1.5 建立起地震觀測和地震預報的統一思想體系的階段 47
2.2 前蘇聯預報網的布置原則和結構 47
2.2.1 局部預報網 48
2.2.2 地震基準台 48
2.2.3 各加盟共和國區域的信息預報中心 48
2.2.4 保護重大工程設施的地震和預報台網 48
2.2.5 流動預報網 48
2.2.6 綜合磁一電離層觀測台 49
2.2.7 地震前兆觀測的宇宙子系統 49
2.2.8 大地物理研究所所屬的信息預報中心 50
2.3 預報參數觀測系統的結構和信息保障 50
2.3.1 綜合觀測站的儀器組成和工作規範 50
2.3.2 地震預報觀測台的工作內容 51
2.3.3 地殼的綜合探測 51
2.3.4 衛星大地測量形變儀綜合裝置 52
2.3.5 基準台網的地震觀測台 52
2.3.6 流動預報台網 52
2.3.7 地震電離層監測台網 53
2.3.8 重大工程設施的監測台網 53
2.3.9 工程地震台網 54
2.3.10 觀測的儀器和標定的保障 54
2.4 信息採集和處理中心的結構和組織 54
2.4.1 前蘇聯信息預報中心 55
2.4.2 加盟共和國信息預報中心 59
2.4.3 局部預報網信息採集和處理中心 59
2.5 預報系統的信息傳輸台網的結構原理 61
2.5.1 數據傳輸網的三個子系統 61
2.5.2 通訊信道的處理能力 62
2.5.3 數據傳輸的程控技術的結構 63
2.5.4 網路間相互作用的協定決定了下列程式 64
2.6 結論 64
第三章 日本致力於提高首都圈地震監測預報質量和水平的舉措
3.1 日本為何如此重視首都圈地震監測預報研究 66
3.1.1 首都圈的範圍 66
3.1.2 首都圈歷史上遭到地震的嚴重襲擊 66
3.1.3 災害擴大的環境因素在發展 68
3.1.4 致災的危險因素在增加 68
3.1.5 首都圈發生的地震類型危害最大 68
3.1.6 預測未來的地震災害很嚴重甚至殃及世界經濟 68
3.1.7 地震預報水平低則增加了災害的危險性 71
3.2 不斷改善調整觀測預報研究機構體制以適應地震趨勢需要 72
3.2.1 建立了該區最高權威機構 72
3.2.2 各機構分工明確 72
3.2.3 近期新舉措 72
3.3 堅持不懈地加強和注重重量 73
3.3.1 現有的觀測 73
3.3.2 計畫發展的觀測 75
3.3.3 保證觀測重量的舉措 78
3.4 注意開發和引進新理論新思路以提高預報水平 81
3.4.1 提出第二個目標即首都圈第二個地震預報計畫 81
3.4.2 提出海陸結合思路 82
3.4.3 以微震研究為捕捉前兆現象的突破口 83
3.4.4 首都圈M7直下型地震預報戰略 83
3.4.5 提出有效觀測概念和理論驗證的觀測方針 83
3.4.6 針對難點找出路 84
3.4.7 多路探索採納具有獨創思維的萌芽研究 84
3.4.8 科學研究群體概念 85
3.4.9 提出“注意報”方案 86
3.4.10 科學研究政策的正確導向 85
3.5 首都圈地震預報研究在第七個五年計畫中的地位 87
3.5.1 加強首都圈地震觀測 87
3.5.2 開發新技術 87
3.5.3 完善和明確體制的目標 88
3.6 提高首都圈的有效防震減災對策 88
3.6.1 地震預報觀測研究貫穿於防震減災工作的始終 88
3.6.2 加強城市抗震能力是首都圈減災工作的重點 88
3.6.3 防災減災體系是有效減災對策的保證 89
3.6.4 研製開發了大量的防災減災技術和方法 89
3.6.5 東京都震害預測計畫體系和研究課題 89
3.7 日本在阪神大震災後的新舉措 92
3.7.1 修改與制定有關法律與計畫 92
3.7.2 強化首都圈城市直下型地震的觀測體制 93
3.7.3 將地震預測預報改為地震調查研究體制 94
3.7.4 建立統一的綜合災害信息系統 94
3.7.5 日本地震觀測台網 95
3.7.6 建立強震觀測網 96
3.7.7 阪神大震災後抗震設防新技術與新思路 97
3.7.8 今後預測預報和防災體制 99
3.8 中日首都圈地震監測預報的比較研究 102
3.8.1 基本情況對比 103
3.8.2 中日兩國首都圈地震工作的比較 107
3.8.3 對中國首都圈今後工作的建議 109
第四章 美國地震預報研究現狀與發展規劃
4.1 序 112
4.2 主要進展 112
4.2.1 台站增多數據信息量大 112
4.2.2 基礎理論研究深入 113
4.2.3 地震預報研究和實踐 114
4.2.4 對近期幾次大震的思考 116
4.3 主要研究課題和主要機構的研究任務 119
4.3.1 基本研究課題 119
4.3.2 主要機構的研究任務 122
4.4 未來地震預報研究發展方向 124
4.4.1 提高觀測技術水平和資料質量 124
4.4.2 強地面運動和地震危險性研究 125
4.4.3 實施幾個研究計畫 126
4.4.4 繼續堅持帕克菲爾德實驗場工作 127
4.5 美國減輕地震災害體系 128
4.5.1 美國減輕地震災害體制 128
4.5.2 美國減輕地震災害法律 133
4.5.3 美國實施《國家減輕地震災害計畫》(NEHRP) 134
4.5.4 阪神大震和北嶺地震後重新考慮國家的地震策略14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