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呼吸病研討會是亞太地區學術水平最高的國際呼吸病會議之一,ISRD採用雙語幻燈和同聲傳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呼吸病研討會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Respiratory Disease Symposium
第七屆國際呼吸病研討會在國際上首次進行物聯網醫學套用的交流,圍繞慢性氣道疾病、肺癌和呼吸危重病急救醫學(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等重點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並承辦了亞太呼吸病學會(APSR)高級機械通氣學習班。連續舉辦的七屆上海國際呼吸病研討會始終堅持國際化的辦會思路,學術氛圍濃厚,基礎與臨床並重,匯聚一流的國際知名講者,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呼吸領域的學術盛會,並在歐美頗具影響力,吸引了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國外參會者。據悉,約有200名參會者來自國外。考慮到上海國際呼吸病研討會的影響力,亞洲呼吸病學會決定由中山醫院呼吸科牽頭、在上海舉辦2011年亞太呼吸病年會。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牽頭舉辦的第七屆上海國際呼吸病研討會(ISRD)於2010年10月16日至17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上,由呼吸科主任白春學教授首倡的“物聯網醫學”引起廣泛關注,它將現有“病發後到醫院”的被動治療模式改為“及早預警和及早主動治療”的現代醫學模式。據悉,投入使用後將有效降低病人門診就診次數和就診費用。
所謂“物聯網醫學”即將多種感測器嵌入和裝備到醫療行業的設備中,將“物聯網”與現有的網際網路整合起來,實現醫院、病人與醫療設備的整合和推進全新的現代醫療模式。據白春學教授介紹,將“物聯網”與現有的網際網路整合起來的全新現代醫療模式,可以實現對疾病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治療,有效降低發病風險甚至挽救病人生命。為此,由白春學教授領銜的攻關小組,研製成功“攜帶型遠程監測肺功能儀”,將可使患者居家完成監測肺功能。病人拿著一個“手機”,一呼一吸之間,肺功能強弱信號就從家裡傳輸到醫院。醫生根據遠程監控傳導來的數據,了解病人的肺功能強弱及監控病情變化,並告訴病人或增或減藥量。這樣一來,病人在家就能“看病”,免去了赴醫院看病的奔波之苦,也便於醫生隨時掌握病人病情變化,避免了急性呼吸病患者病發後才匆匆入院搶救。
復旦大學楊玉良校長,美國胸科學會(ATS)主席Dean Schraufnagel教授,本院朱同玉副院長、呼吸科主任白春學教授、實驗研究中心主任王向東教授等領導和專家出席ISRD開幕式。楊玉良校長代表復旦大學致辭,高度評價了ISRD為上海市乃至全國的呼吸界醫生提供了技術交流和國際合作的平台,大力提升了上海呼吸界的國內外學術地位,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國醫學的發展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教授擔任此次上海國際呼吸病研討會名譽主席,本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學教授和美國胸科學會(ATS)主席Dean Schraufnagel教授共同擔任大會主席,本院實驗研究中心主任王向東教授擔任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大會還匯集了歐美、亞洲及國內相關領域的頂尖學者,ATS學會現任和侯任主席均出席會議。
為提高國內危重症的搶救水平,2010年10月18日至19日,本院呼吸科聯合亞太呼吸病學會(APSR)舉辦了國際機械通氣學習班。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院的“機械通氣之父” Robert M. Kacmarek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John Marini教授、瑞典Strom Christer教授以及白春學教授等專家進行授課,吸引了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的近50位危重醫學專業醫務人員慕名參加,占學員總數的30%左右。這些著名的機械通氣領域專家的講課深入淺出,涉及基本的呼吸機工作原理、呼吸生理,臨床上機械通氣的難點、熱點問題以及國際上的最新觀念和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