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顏正華經驗良方賞析

國醫大師顏正華經驗良方賞析

《國醫大師顏正華經驗良方賞析》是2013年6月1日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盧祥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醫大師顏正華經驗良方賞析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頁數:215 頁
  • 開本:16 開
  • 品牌:人民軍醫出版社
  • 作者:盧祥之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16599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國醫大師顏正華經驗良方賞析》是對珍貴中醫資料整理、研究的結晶,對指導中醫臨床實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供中醫師、中醫從業人員、中醫院校學生和廣大中醫愛好者研究、選用。匯集了國醫大師顏正華先生24種常用的臨床經驗良方,由中醫科學院等多單位高年資的學者專家列出功用、適應證,還從解讀和賞析的角度精選了顏正華先生的部分臨證心得並做了闡發和提示,力求能夠體現其臨床用方特點及辨證思路。《國醫大師顏正華經驗良方賞析》是對珍貴中醫資料整理、研究的結晶,對指導中醫臨床實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供中醫師、中醫從業人員、中醫院校學生和廣大中醫愛好者研究、選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權威機構授予當代30名著名中醫師“國醫大師”光榮稱號。《國醫大師經驗良方賞析叢書》編入的鄧鐵濤、路志正、何任、周仲瑛等幾十位中醫臨床大家,都是享有盛譽的國醫大師。

作者簡介

顏正華,男,1920年2月生於江蘇丹陽市。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40年7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和“國醫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任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醫學藥學組成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醫藥組成員、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全國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暨藥學專題委員會委員等。先生是孟河學派第四代傳人,諳熟本草,醫藥兼通。
先生回憶年少時的學醫歷程時曾說:“當時是為了學習一門技術,維持生計,後來便越來越喜愛中醫。”先生17歲師從江蘇省名醫楊博良先生,楊氏為清末“孟河學派”著名國醫馬培之的再傳弟子,名震江、浙、皖數省,門庭若市,求診者日逾百人。先生師從楊氏3年,白天隨師侍診,晚上整理病例、背誦醫經。先生以其出類拔萃的穎悟和勤奮,深受楊氏賞識,因此得“孟河學派”真傳,成為孟河學派嫡傳弟子。
1956年,先生在南京中醫進修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中藥教研組組長。當時,全國剛開始建立中醫學院,還沒有中藥學教材。先生晝夜奮戰,主編了適合中醫本科學習的第一版《中藥學講義》,為南京中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前身)的建立及開設中醫學課程創造了條件。1957年,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成立,先生奉衛生部之命,調入北京中醫學院任教。當時全校只有4位老師。先生一來就開始講中藥學課程,後負責組建中藥系,擔任中藥教研室主任、中藥研究所所長。先後主講了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課等,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中醫藥專業人才,是我國首批中醫藥學教授與研究生導師。
先生主編的《中藥學》教材,確立了當代高等中醫院校中藥教學的基本框架與內容,也奠定了先生成為新中國中藥學學科高等教育主要創始人和奠基人的地位。
先生在中藥教學中,以藥物功效主治為核心,用性味歸經等藥性理論加以闡明,並結合臨床講授藥物的配伍、用量、用法及禁忌等。除了籌建學校最早的中藥標本室外,還帶領學生上山採藥、製作標本。先生的教學理念及方法,奠定了北京中醫學院中藥學科的教學基礎。中藥界有“南凌北顏”之說,說的是顏正華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與成都中醫藥大學凌一揆教授共同構建了我國《中藥學》教材的理論框架,擬訂了我國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從1986年起,先生又開始研究新中藥製劑,有的品種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投放市場,影響很大。
顏正華先生勤於臨證,醫藥兼通。臨床用藥崇尚平和,通常達變,主張“四兩撥千斤”,不投猛劑,不用大劑,平中見奇,臨證處方,隨處可見孟河醫風。他說:“要成為中藥名師,首先要成為中醫名醫,兩者相得益彰。”“要想成為名醫,必須諳熟藥性,併合理套用之;必須早臨證、多臨證,揣摩體會,積累經驗。”“醫之本,精於術。”
“用藥當知藥,知藥才能善用。”顏正華先生總結的開方用藥經驗:巧用多效藥,善用平和藥,慎用毒烈藥,分用同名藥,不拘成方,因證遣藥。治療複雜病證,顏正華先生常根據治療需要,將數個成方融為一體。如治感冒發熱、咳嗽痰多、頭痛、鼻塞流涕、咽痛喉癢、胸悶不暢,顏正華將銀翹散、杏蘇散、止嗽散三方合用。並且,辨證辨病,有機結合,善抓主證,照顧兼證,調護脾胃,貫穿始終。
辨證辨病,知微杜漸,善抓主證、主因。譬如治療萎縮性、肥厚性甚至癌前型多年頑疾慢性胃炎,認為“因滯而病”。胃為六腑之一,“傳化物而不藏”。只有使其保持通降的特性,才能奏受納腐熟之功。因此,胃痛之發生,突出表現了“滯”字。“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種乃居。”(《靈樞·平人絕谷》)胃以降為順,以通為用,通是降的結果和表現,通降是胃生理特點的集中體現。故治療本病,“通滯”是核心大法。臨床上許多久治不愈的患者,不辭千里,找到顏正華先生,數劑而大愈,常常是幾天前來診面萎神暗,數劑後精神煥發,故患者交口齊贊。又如治冠心病,顏正華深究藥性,用藥講求“心為火髒,火氣宣明,則能化生血液,流暢筋脈,血脈流行,則其志常喜”。《醫經精義》在處方用藥方面多著眼“通”字,以調暢氣血而安臟腑為總治則。
顏正華先生治療胸痹,提倡首先辨明胸痹之虛實,然後根據其虛實所在進行辨證論治。在活血通脈、益氣養心等常法之外靈活套用祛痰諸法。胸痹發作之輕證,症見肢體懈怠、痰多氣短等,治宜理氣寬胸,芳香化濁,行氣與化濕並重,方選柴胡疏肝湯、二陳湯、瓜蔞薤白白酒湯加減之類。胸痹發作稍重,邪盛正亦不虛之候,見症較前為重,且濕濁之象更著,治宜用仲景栝蔞薤白半夏湯加味,酌加竹茹、貝母、紫菀、款冬花等清化熱痰之類。條分縷析,經驗彌足珍貴。
顏正華先生認為,有機結合辨證論治是辯證法思想在辨治疾病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具有普遍性和恆變性。不論疾病如何複雜,也不論其如何變化多端,皆可通過辨證論治,辨清機體陰陽消長和邪正鬥爭的情況,從而找出疾病的癥結,提出恰當的治療措施。而辨病施治則是前人實踐經驗在辨治疾病中的具體套用,具有專一性和穩定性,臨證時對於有些疾病,只需參照前人經驗,用專藥專方進行治療即可取得預期療效。
病和證的含義雖有所不同,但就具體疾病而言,兩者又密不可分。臨床實踐表明,大多數病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或不同患者身上,可表現出不同的證。這說明,一病中包含多個證,病可以概括證,而數個相關具體證的綜合即為病。如痢疾在不同患者身上或在該病發展過程中,可表現出濕熱痢、疫毒痢、寒濕痢、陰虛痢、虛寒痢及休息痢等數個具體證型,而這數個相關的具體證型,綜合起來即是痢疾。而有些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現出的證基本相同,這時證與病又基本統一,證即是病,病即是證,如蟲積、疥癬等。由此可知,證與病很難截然分開。顏正華先生強調,辨證與辨病相輔相成,臨證中必須將辨證與辨病綜合考量。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靈活套用,才能取得理想的診療效果。

圖書目錄

加減止嗽散1
銀翹散4
九味羌活湯加減6
疏風化痰方8
薄荷荊芥止咳方11
白前清熱化痰方12
柴胡疏肝止咳方13
蘇子潤肺下氣方15
黃芩降氣養陰方17
百部化痰止咳方19
肺氣腫方21
慢性氣管炎方27
支氣管哮喘方33
支氣管擴張方46
急、慢性胃炎方52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方85
慢性腹瀉方97
肝、膽疾病方105
心律失常方139
冠心病、心絞痛方149
眩暈方166
婦科疾病方191
兒科疾病方205
山楂化痰消積方212
參考文獻2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