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是人教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2019年秋季修訂版)第5課的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新聞評論,該評論由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寫起,概述了世界各地正義人士組織的紀念活動,告訴人們歷史是不容忘記的;也批判了日本右翼勢力妄圖篡改歷史的醜惡行徑。以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滄桑巨變,鼓舞、召喚人們銘記歷史、捍衛和平、開創未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
  • 外文名:The national line of public sacrifice is to protect world peace
  • 作者鐘聲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5課
  • 文學體裁:新聞評論
課文原文,字音詞義,課文結構,鑑賞品讀,資料連結,關於作者,寫作背景,

課文原文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上,國家公祭鼎銘文向世人講述南京大屠殺史實,講述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隨後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中國同胞慘遭殺戮。南京的歷史,人類的記憶。今天,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再次以隆重的公祭儀式悼念死難同胞。和促頁腳中國人民永遠牢記南京大屠殺歷史,與全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共同維護和平。
“別讓南京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這是美國《波士頓環球郵報》近日發表的有關南京大屠殺長篇文章的標題。南京大屠殺發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義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紀念死難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於2017年10月通過有關“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動議;美國聖地亞哥市的圖書館舉辦活動,為民眾講述南京大屠殺史實;加利福尼亞州街頭不久前落成的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的紀念碑前擺滿鮮花——東京審判時,他是南京大屠殺的第一位證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學老師組成的研究會建議將“南京大屠殺”等詞語列入教科書…艱希察…歷史,不可能被忘卻!
但人們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認歷史的態度仍然頑固。在連鎖酒店大肆糊鍵甩擺放美化侵略戰爭的書籍,大規模篡改歷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國民追尋事實真相;在美國舊金山市議會2017年9月一致通過設立“慰安婦日”的議案後,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長卻表示,要解除大阪市與舊金山市的姐妹城市關係……在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還在不斷尋找各種藉口對當年的軍國主義罪行百般抵賴,扭曲歷史,美化戰爭,顛倒黑白,並企圖通過修憲復活軍國主義。那些人以醜態百出的表演,妄圖辱沒真相和良知。
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頑固,越會引起愛好和平的人們高度警惕。2017年11月,日內瓦裁軍會議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講的資格;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出218項建議,狠批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要求日本“正視歷史,應努力向後代講述真實的歷史”。南京大屠殺,早已是所有正義力量的集體記憶,唯有日本右翼分拳全子仍在夢中囈語。國家公祭日之長鳴警鐘振聾發聵,那些裝睡夢遊的罪惡靈魂無處遁形。
80年,滄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紐約時報》在一則報導中寫道:“大規模搶劫、侵犯婦女、殺害平民……日軍將南京變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國際和平城市協會宣布,南京成為國際和平城市。國際和平城市協會項目執行會長弗雷德·寇茲指出,南京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飽受戰火摧殘的一個典型,如今成為國際和平城市後,方便全世界的人們更多地了解中華民族熱愛、追求和平的悠久歷史。
從“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運變遷足證和平是何等珍貴。中國早已成為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矢志捍衛世界和平。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中國一以貫之的和平誓言,彰顯堅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字音詞義

初衷zhōng:最初的心愿。
殺戮lù:殺害(多指大量地);屠殺。
篡cuàn改:別有用心地改動或曲解。
抵賴lài:用謊言和狡辯否認所犯過失或罪行。
妄wàng圖:狂妄地謀劃。
辱沒rǔ mò:玷污;使不光彩。
囈yì語:夢話。
遁dùn形:隱藏形體。
銘míng記:深深地記在心裡。
彰zhāng顯:鮮明地顯示。
慘絕人寰huán:人世上還沒有過的悲慘,形容悲慘到了極點。
振聾發聵kuì:發出很大的聲響,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引出評論的話題,概述第四個公獄循試祭日悼念死難同胞的情永敬踏形,指出中國人民是永遠牢記歷史、維護和平與正義的。
第二部分(2~4):概述世界各地的正義人士紀念南京大屠殺的活動,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妄圖辱沒真相的醜惡行徑,指出正義力量的強大,歷史是不容忘記的。
第三部分(5、6):總結、號召,強調我們會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開創未來,以捍衛世界和平。

鑑賞品讀

1.文章開頭引用國家公祭鼎上的銘文有什麼作用?
引用國家公祭鼎銘文中語句引出評論的話題,開篇顯示出一種莊重的氣氛,吸引讀者的關注。
2.第②段綜述在選材上有什麼特點?
這段綜述選擇了世界上多個地區、不同階層、多種形式的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紀念活動,多國度、多階層、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說服力,強有力地證明了歷史是沒有被忘卻的,令人信服。
3.第②、③段著重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
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用第②段正義之士四個不同的紀念迎歸禁市活動與第③段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戰爭、扭曲歷史的兩個反面事例做對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沒真相和良知的滑稽、醜陋嘴臉。
4.第⑤段間接引用弗雷德·阿門的話有何深意與作用?
80年,滄海桑田,南京由飽受二戰戰火摧殘的“典型”,成為國際和平城市,昭示了中華民族熱愛、追求和平的傳統和堅定信念。弗雷德·阿門是國際和平城市協會項目執行會長,間接引述他的話,有權威性和說服力。
5.這篇新聞評論是怎樣針對實事展開評論的?
文章開始引述國家公祭鼎銘文的語句,引出話題,揭示我們舉行國家公祭是為永遠牢記歷史,與全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共同維護和平這一觀點。然後又評述世界各地愛好和平的正義人士組織的相關紀念活動,指出歷史是不可能被忘卻的。文章也注意到,當今時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沒歷史真相的醜惡行徑發生。文章通過引述國際社會對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殺,早已是所有正義力量的集體記憶”。接著文章通過南京由被戰火摧殘的“恐怖之城”發展為“和平之城”的事實,號召人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照應話題,深化論證效果。

資料連結

關於作者

“鐘聲”是誰?
“鐘聲”是“中國之聲”的簡稱,暗中蘊含有“警世鐘聲”的寓意。它是人民日報國際評論的筆名,是人民日報國際部繼“國紀平”之後創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評論。

寫作背景

1937年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
從1994年開始,江蘇和南京都會在每年的12月13日舉行哀悼儀式,包括撞和平鐘、敬獻花圈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層面。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國家公祭日的設立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2014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了首個公祭日,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從“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運變遷足證和平是何等珍貴。中國早已成為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矢志捍衛世界和平。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中國一以貫之的和平誓言,彰顯堅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字音詞義

初衷zhōng:最初的心愿。
殺戮lù:殺害(多指大量地);屠殺。
篡cuàn改:別有用心地改動或曲解。
抵賴lài:用謊言和狡辯否認所犯過失或罪行。
妄wàng圖:狂妄地謀劃。
辱沒rǔ mò:玷污;使不光彩。
囈yì語:夢話。
遁dùn形:隱藏形體。
銘míng記:深深地記在心裡。
彰zhāng顯:鮮明地顯示。
慘絕人寰huán:人世上還沒有過的悲慘,形容悲慘到了極點。
振聾發聵kuì:發出很大的聲響,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引出評論的話題,概述第四個公祭日悼念死難同胞的情形,指出中國人民是永遠牢記歷史、維護和平與正義的。
第二部分(2~4):概述世界各地的正義人士紀念南京大屠殺的活動,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妄圖辱沒真相的醜惡行徑,指出正義力量的強大,歷史是不容忘記的。
第三部分(5、6):總結、號召,強調我們會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開創未來,以捍衛世界和平。

鑑賞品讀

1.文章開頭引用國家公祭鼎上的銘文有什麼作用?
引用國家公祭鼎銘文中語句引出評論的話題,開篇顯示出一種莊重的氣氛,吸引讀者的關注。
2.第②段綜述在選材上有什麼特點?
這段綜述選擇了世界上多個地區、不同階層、多種形式的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紀念活動,多國度、多階層、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說服力,強有力地證明了歷史是沒有被忘卻的,令人信服。
3.第②、③段著重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
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用第②段正義之士四個不同的紀念活動與第③段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戰爭、扭曲歷史的兩個反面事例做對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沒真相和良知的滑稽、醜陋嘴臉。
4.第⑤段間接引用弗雷德·阿門的話有何深意與作用?
80年,滄海桑田,南京由飽受二戰戰火摧殘的“典型”,成為國際和平城市,昭示了中華民族熱愛、追求和平的傳統和堅定信念。弗雷德·阿門是國際和平城市協會項目執行會長,間接引述他的話,有權威性和說服力。
5.這篇新聞評論是怎樣針對實事展開評論的?
文章開始引述國家公祭鼎銘文的語句,引出話題,揭示我們舉行國家公祭是為永遠牢記歷史,與全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共同維護和平這一觀點。然後又評述世界各地愛好和平的正義人士組織的相關紀念活動,指出歷史是不可能被忘卻的。文章也注意到,當今時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沒歷史真相的醜惡行徑發生。文章通過引述國際社會對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殺,早已是所有正義力量的集體記憶”。接著文章通過南京由被戰火摧殘的“恐怖之城”發展為“和平之城”的事實,號召人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照應話題,深化論證效果。

資料連結

關於作者

“鐘聲”是誰?
“鐘聲”是“中國之聲”的簡稱,暗中蘊含有“警世鐘聲”的寓意。它是人民日報國際評論的筆名,是人民日報國際部繼“國紀平”之後創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評論。

寫作背景

1937年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
從1994年開始,江蘇和南京都會在每年的12月13日舉行哀悼儀式,包括撞和平鐘、敬獻花圈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層面。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國家公祭日的設立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2014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了首個公祭日,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