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立清溪農業職業學校
- 首任校長:陶玄
- 辦學時間:1943-1953年
- 辦學層次:中等職業教育
- 地 區:樂山市犍為縣清溪鎮
誕生背景,艱苦創業,辦學細節,歷史沿革,
誕生背景
民國三十年(1941年),隨著抗戰局勢的發展,中央政府遷都重慶後,決定開發大小涼山及西南邊陲,把整個西南建成後方基地。經篩選後選中四川省犍為縣清溪鎮為辦學點。
清溪鎮人傑地靈,文化氛圍濃厚,歷代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宋元明成為縣治後,360年均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處自唐始即有私塾。宋時曾在今沉犀山以東專門建有學宮(文廟)一座。全鎮私塾盛於明清,延至民國。1902年,中國科舉制度被廢止,1903年頒發了新的教育制度。根據新學制,清溪鎮政府隨即在鎮上開辦國小。此外,清溪鎮是川西南重要的水碼頭,是通往小涼山的重要據點,時有“盤(搬運)不空的清水溪,填不滿的馬邊城”的讚譽。
清溪鎮人傑地靈,文化氛圍濃厚,歷代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宋元明成為縣治後,360年均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處自唐始即有私塾。宋時曾在今沉犀山以東專門建有學宮(文廟)一座。全鎮私塾盛於明清,延至民國。1902年,中國科舉制度被廢止,1903年頒發了新的教育制度。根據新學制,清溪鎮政府隨即在鎮上開辦國小。此外,清溪鎮是川西南重要的水碼頭,是通往小涼山的重要據點,時有“盤(搬運)不空的清水溪,填不滿的馬邊城”的讚譽。
國民政府決定在清溪鎮三教寺(今四川清溪高級中學)開辦“國立清溪農業職業學校”(簡稱“國職校”),其辦學宗旨是培養中等農業技術人才,以便開發大小涼山。該校的行政、經濟、人事安排均由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無權介入。學校的首任校長由著名的教育家前世界學校校長陶玄擔任。同時任命“嘉峨師管區”某長官之妻羅劍虹為教務主任。
艱苦創業
1943年,陶玄受命來到清溪鎮創辦國立清溪農業職業學校,創建之初,困難重重。抗戰時期,硝煙瀰漫,國民黨節節敗退,後方供給吃緊。國民政府已經拿不出更多的資金來支持辦學。而且,學校也缺少教師。
兩大難題擺在陶玄的面前。一向堅強的她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她在全國聘請教師。不久,一些抗戰期間從上海、江蘇、山東、河南和遼寧、吉林等地入川的高級知識分子(其中留學碩士5人)就前來應聘。他們對陶玄的事跡早有耳聞,紛紛慕名而來。很快,學校就請來40多名優秀教師。這些教師,藏、滿、蒙、回、漢都有,當時在清溪號稱“五族共和”。他們之中,有的原為教師,有的初任教師,還有的才改行。自然教學水平不一,質量顯然懸殊,但都熱心教學,盡力而為,頗受好評。人稱“蔣氏三兄弟”的大哥——蔣泳秋,是江蘇武進人,武漢大學畢業,原在中央政府經濟部委員會供職,來校教數學;二弟蔣泳留,武漢大學畢業,來校教理化,其妻樂山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畢業,來校教蠶桑;三弟蔣泳和,音專畢業,來校教音樂。
她在全國聘請教師。不久,一些抗戰期間從上海、江蘇、山東、河南和遼寧、吉林等地入川的高級知識分子(其中留學碩士5人)就前來應聘。他們對陶玄的事跡早有耳聞,紛紛慕名而來。很快,學校就請來40多名優秀教師。這些教師,藏、滿、蒙、回、漢都有,當時在清溪號稱“五族共和”。他們之中,有的原為教師,有的初任教師,還有的才改行。自然教學水平不一,質量顯然懸殊,但都熱心教學,盡力而為,頗受好評。人稱“蔣氏三兄弟”的大哥——蔣泳秋,是江蘇武進人,武漢大學畢業,原在中央政府經濟部委員會供職,來校教數學;二弟蔣泳留,武漢大學畢業,來校教理化,其妻樂山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畢業,來校教蠶桑;三弟蔣泳和,音專畢業,來校教音樂。
此校面向全國招生,當年(1943年)即招收一個班50人,爾後發展到12個班600人(其中國中班9個450人,高中班3個150人)。學校所設科目除國文、數學、理化、史地等學科外,還開設了土壤、肥料、農藝、園藝、蠶桑、生物、作物栽培等學科,還引進了印度紅甘蔗、番茄、雜交小麥等新品種,作為試驗推廣。據曾在國職校教書的老教師講,學校還秘密開設了一個特殊的班級,專門培養軍統人才。
辦學細節
學校由國民政府直接管理,學生入校交保證金,衣食全公費,統一著裝,統一食宿。後取消公費制實行獎學金制。學生成績前十六名者全公費,十七至三十二名者半公費,三十三名起自費。有土地六、七十畝,師生半天學習,半天種植。
她提出了明確的辦學宗旨:“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乾,靠天靠人靠祖宗,算不得好漢!”並請人把它們作為校訓。
學校初設三年制初級農科一班,秋後招高、初級農科各一班。1944年招收三年制高農科一班、初農科二班,1945年招收三年制高農科及四年制初農科各一班,1946年招收三年制高農及四年制初農各一班,1947年招收三年制高農科一班。
每天學生們就餐必須列隊要喊《就餐口令》:“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乾,靠天靠人靠祖宗,算不得好漢!”“大家吃飯!”“大家吃飯!”值星連長領呼一聲,學生就跟著高呼一聲,學生跟著高呼完後,先女生、後男生依次進入食堂就餐。他們各自盛好飯坐在八人一桌的飯桌前,值星連長(有時是軍訓官)把口笛吹得“噓噓”響,學生們一個個端起飯碗便“唬唬……”地吃起來。因名為“吃公糧”,每個人的飯是定量的,每天兩乾一稀,中午吃一份“俏葷”,每個星期打一次“牙祭”。學生怕吃不飽,總是吃第一碗飯時急忙把白飯吃了,第二碗才開始邊吃飯邊吃菜,細細品味。
學校還有校歌,歌詞是:“屏山巍巍,馬河潺潺。這是推進邊疆教育的基地,這是邊地青年的樂園。寺廟改教室,亂冢變農場,我們以辛勤結成美果,誰能再相信知易行難!要培養農夫般的身手,要培養成科學家的頭腦。同學們大家起來,開發祖國的邊疆!”這些歌詞,既反映了辦學的宗旨,又激勵著全校師生。
學校還有校歌,歌詞是:“屏山巍巍,馬河潺潺。這是推進邊疆教育的基地,這是邊地青年的樂園。寺廟改教室,亂冢變農場,我們以辛勤結成美果,誰能再相信知易行難!要培養農夫般的身手,要培養成科學家的頭腦。同學們大家起來,開發祖國的邊疆!”這些歌詞,既反映了辦學的宗旨,又激勵著全校師生。
在陶玄的鼓舞下,全校師生鬥志昂揚。他們把當時鎮上的大廟子闢為教室,把老廟子改作宿舍,把三教寺的棺山荒地闢為農場。
每天,陶玄都會親自來到農場裡,與師生們一起觀察新品種的裁種情況,而且還積極鼓勵師生們在業餘時間自己在農場裡種地。為“養成農夫般的身手”,學校設“勞作課”,每個星期兩節課。高、國中均分班安排在下午,自帶入校時必帶的鋤頭去農場,種植大麥、小麥、葫豆、豌豆、玉米、紅苕、柑桔和爪哇甘蔗等糧經作物。爪哇甘蔗是從印度尼西亞輾轉引進和優質高產品種,一般株高4米,乾似鋤把,表皮薄,紅褐色,渣脆,糖分高,蔗巔極甜。學校師生在本地賣不完,還運往犍為、樂山、宜賓等地銷售,深受消費者喜愛。為了管好農場,確保各項作物有較好收成,學校還請了十多名農工,從而增加了一定收入,改善了師生們的生活。
這樣,既部分緩解了學校資金緊張的狀況,又使學生從小就培養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
她不僅注重培養學生自力自強的精神,也時常對學生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1944年日寇從中國東南方長驅直入,華中受威脅,學校動員了20多個熱血青年參加緬甸遠征軍,為抗日戰爭作出了積極貢獻。1945連8月,日本宣布投降的訊息傳來後,全校一片沸騰,全體師生敲鑼打鼓上街遊行了幾天,還舉行了一系例其他慶祝活動。
每天,陶玄都會親自來到農場裡,與師生們一起觀察新品種的裁種情況,而且還積極鼓勵師生們在業餘時間自己在農場裡種地。為“養成農夫般的身手”,學校設“勞作課”,每個星期兩節課。高、國中均分班安排在下午,自帶入校時必帶的鋤頭去農場,種植大麥、小麥、葫豆、豌豆、玉米、紅苕、柑桔和爪哇甘蔗等糧經作物。爪哇甘蔗是從印度尼西亞輾轉引進和優質高產品種,一般株高4米,乾似鋤把,表皮薄,紅褐色,渣脆,糖分高,蔗巔極甜。學校師生在本地賣不完,還運往犍為、樂山、宜賓等地銷售,深受消費者喜愛。為了管好農場,確保各項作物有較好收成,學校還請了十多名農工,從而增加了一定收入,改善了師生們的生活。
這樣,既部分緩解了學校資金緊張的狀況,又使學生從小就培養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
她不僅注重培養學生自力自強的精神,也時常對學生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1944年日寇從中國東南方長驅直入,華中受威脅,學校動員了20多個熱血青年參加緬甸遠征軍,為抗日戰爭作出了積極貢獻。1945連8月,日本宣布投降的訊息傳來後,全校一片沸騰,全體師生敲鑼打鼓上街遊行了幾天,還舉行了一系例其他慶祝活動。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1947年,陶玄回上海主持上海世界學校。因當時有不少教師復員離開“國職校”,教學質量一度下降。教育部改派薩本熙接任校長後,很快調整教師隊伍,教學質量才迅即好轉。
清溪國職校雖然只辦了10年,但她卻在中國歷史特別是在清溪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十年間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清溪國職校雖然只辦了10年,但她卻在中國歷史特別是在清溪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十年間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其中可查的優秀校友有張士良教授,1949年畢業於國立清溪職業學校高農部。1991年經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繼承老中醫藥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先後擔任峨眉山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理事、四川省植物學會員、《川藥校刊》副主編。
歷史沿革
1943陶玄受命來到清溪鎮創辦國立清溪農業職業學校。
1950年該校移交人民政府,3月併入犍為師範學校(已經併入犍為一中),設農職部。
1950年9月農職部從犍師校分出,遷回清溪鎮,更名為“川南清溪農業職業學校”(簡稱“清溪農職校”),直接隸屬於川南行署管轄。
1950年秋,“犍為縣初級農業職業”學校併入清溪農職校。
1953年秋按師生專業進行裁撤,其中農業專業併入宜賓農業學校(今宜賓職業技術學院),林業專業併入都江堰(原灌縣)林業學校(今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蠶桑專業併入南充蠶桑學校(今四川省服裝藝術學校),畜牧業併入榮昌牧業學校(今西南大學榮昌校區)。校產除土地歸農場外,均劃給“四川省犍為縣第二初級中學”(今清溪國中、清溪高中)。
1980年後,職業教育興起,辦清溪職高,清溪中學遷出,裁撤高中部,高中部後於清溪大橋橋頭南華宮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