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學術類刊物,周刊,1927年11月1日創刊於廣州,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編輯,該校出版部出版,學術研究刊物。國立第一中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後,該刊亦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該刊停刊時間和原因不詳,館藏最晚一期為1930年第11卷第129/130/131/132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28年
  • 出版周期:周刊
欄目方向
該刊是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主編的語言歷史學領域學術研究刊物,刊載內容以語言學和歷史學的學術論文為主,包括各地方言、風俗、古物的實地調查,兼有刊載近期學術界訊息和學術通訊。主要撰稿人為時任中山大學語言歷史所的教授們,不乏顧頡剛、余永梁、胡適、薛澄清、傅斯年、羅家倫、葉國慶等名家。誠如發刊詞所言,該刊為語言和歷史研究者們提供了學術爭鳴、相互切磋的平台。
創刊號中刊載有顧頡剛的《秦漢統一之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的想像》和胡適的《論左傳之可信及其性質》。在1928年1月31日出版的第二集第14期中,刊載有傅斯年《與顧頡剛論古史辨(續)》,第五期中刊載顧頡剛的《春秋時期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第七期中即登載傅斯年的《評春秋時期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由此可見,該刊記載了傅斯年與顧頡剛關於“古史辨”的爭論。“學術界訊息”欄目刊載《西北科學考察團發現新石器時代之遺物》,報導瑞典人斯文赫定來華,組織大規模科學考察團赴新疆和甘肅考察的擬定辦法。該刊還關注1926年諾貝爾獎金的贈予情況。值得注意的是,該刊1928年發行的第14期和第15期刊物中均附載語言歷史學研究所的招生簡章,附白中登載有研究所研究方向的分組情況以及師資教授。
該刊登載的學術文章作者均為近代較有影響力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該刊學術界訊息和學術通訊欄目刊載的學術動態也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該刊將學術研究與學界動態相結合,對於研究近代語言學和歷史學的發展動向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