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摘要
影像壓縮是對影像數據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變換和組合,用儘可能少的數據量來表示影像,形象地說,就是對影像數據“瘦身”。由於遙感衛星影像數據量巨大,受限於星上存儲能力的大小和衛星下行鏈路的頻寬,幾乎所有衛星影像都要進行星上壓縮後才能下傳。衛星影像壓縮是導致影像質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直接關係到衛星影像的套用能力和套用範圍,對於衛星研製和套用有著深遠的影響。歐美衛星,如SPOT 5、IKONOS等,由於壓縮比較低,衛星套用效果較好;日本ALOS衛星、資源一號-02B衛星由於影像壓縮比過大,導致衛星套用受到限制。 長期以來,我國民用遙感衛星的影像壓縮質量沒有得到很好地重視,影像壓縮一直由航天部門直接研製,套用領域基本沒有介入,衛星研製和套用嚴重脫節。為了改變我國遙感衛星重發射、輕套用的局面,國家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衛星影像壓縮質量評價技術研究,從衛星實際套用需求出發,制定衛星影像的壓縮比,實現國產衛星從試驗套用型向套用服務型的轉變。 本項目從我國資源衛星的實際套用出發,針對我國衛星感測器的實際特點,以我國資源衛星的遙感影像壓縮技術為基礎,在分析JPEG2000、SPIHT、JPEG-LS等壓縮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面向土地、測繪和地質等重要衛星行業套用的遙感影像壓縮質量評價方法,自主設計了影像構像質量的綜合性評價指標,建立了我國遙感影像壓縮質量評價體系,構建了包含不同地區、不同地形類別和不同解析度的壓縮標準測試影像集,研發了影像壓縮失真度量系統,從影像分類、影像分割、灰度剖面分析、影像匹配、自動生成數字表面模型和攝影測量點定位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影像有損壓縮和影像套用的關係。 項目提出的國產衛星影像壓縮比——不高於4:1,已經套用於國產資源三號衛星、1米/4米高解析度衛星、2米/8米A星和B星等四顆衛星的研製,徹底改變了我國資源衛星影像壓縮比8:1的現狀,研究成果對於促進國產資源衛星發展和行業套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