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國王鸚鵡(國王鸚鵡)

澳洲國王鸚鵡

國王鸚鵡一般指本詞條

澳洲國王鸚鵡(學名:Alisterus scapularis)是鸚形目鸚鵡科鳥類。共有2個亞種。是體型最大的澳洲長尾鸚鵡,也是體型最大的王鸚鵡,雄鳥頭部至胸腹部為紅色,雌鳥為綠色。

主要棲息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區森林中,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有遷徙的行為,繁殖期間主要棲息在潮濕濃密的森林、峽谷區森林、開闊的尤佳利樹林、草原林地、河流旁的森林等地區,食物包含了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蔬菜、植物嫩芽、昆蟲幼蟲等,會至果園及農田內覓食,而造成農產品損失。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澳洲國王鸚鵡體長41-43厘米恥巴料酷,體重275克,壽命25年。有2個亞種,亞種主要差異在於體型大小,羽色上則幾近相同,它們的個性相當友善,羽色非常鮮艷美麗。成鳥雌雄差別顯著。
雄鳥的頭部,頸部和下體猩紅色。脖頸處或多或少有藍色羽毛。背部和翅膀是深綠色。鳥的翅膀是在扇動時,有細長的銀綠色羽毛清晰可見。腰部和臀部藍色。尾巴是黑色有藍色陰影。上面的下頜骨是深橘紅色,下頜骨較低處是黑色,喙基橙色。虹膜黃色,腿灰色。
雌鳥頭有綠色的頭頂部,胸部較低處和腹部的有亮紅色,不似雄鳥對比分明。翼覆羽銀色標誌欠發達,有時缺席。中央和外尾羽深綠色,泛沉悶的粉紅色。該鳥喙灰色。
雛鳥和雌鳥類似,胸前的紅色較低。鳥喙黃色,虹膜褐色。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區森林中,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有遷徙的行為,繁殖期間主要棲息在潮濕濃密的森林、峽谷區森林膠達坑、開闊的桉樹林、草原林地、河流旁的森林等地區,而繁殖期外會出現在農作物園區、公園、郊外、住家的花園等地區,

生活習性

澳洲國王鸚鵡經常造訪公園與花園讓人類餵食,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但繁殖期外會有許多未成熟的亞成鳥聚集在一塊,數朽束量約50隻或更多,覓食的時候常與玫瑰鸚鵡(Rosella)或甘甘鳳頭鸚鵡(Gang-Gang Cockatoo)等其它鸚鵡聚集在一起,天氣熱時活動力低,到下午時分會恢復活力。
食物主要以植物為主,包含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蔬菜、植物嫩芽、昆蟲幼蟲等,會至果園及農田內覓食,而造成農產品損失。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洲東岸沿海地區,包括了從維多利亞、新南威爾斯、昆士蘭到約克角半島的東部地區。
澳洲國王鸚鵡
澳洲國王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9-2月間,一次約產3-6卵(大多為4枚),孵化期20天,5星期後幼鳥羽毛長成;甩轎章若要飼養國王鸚鵡須提供足夠的空間供其飛翔及活動,因為它們常會變的體重過重而導致肥胖及懶惰,啃咬力不強,喜愛至地面上活動,飼主需為它們定期驅蟲,以防寄生蟲感染,個性友善,對其他的種類沒有攻擊性,剛引進飼養後很快能適應主人與新環境,適應環境後即辨斷套變的健壯。
要配對兩隻兼容且協淋奔嚷龍調的成鳥並不容易,最好從小就將它們配對,親鳥在繁殖期間對巢箱檢查可乘乎棄能較為敏感,最好避免時常開翻巢箱,一窩通常產4-5枚蛋,可是偶爾會有6、7枚,孵化期約20天,在幼鳥約4-5星期時羽毛長成,7-8周后會獨立行動。

亞種分化

澳洲國王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Alisterus scapularis minor
2
Alisterus scapularis scapulari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亞種分化

澳洲國王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Alisterus scapularis minor
2
Alisterus scapularis scapulari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