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93師隸屬於原國民黨雲南地區的第八軍,經歷了呂國銓、李國輝、李彌、段希文四位統帥,在1949年戰敗後由於沒有退路,不得已在中將團長李國輝帶領下,進入現在的金三角地區與滯留在當地的原國民黨抗日遠征軍殘部合併為93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黨93師
- 隸屬:國民黨雲南地區的第八軍
- 參與戰役: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等
- 統帥:呂國銓、李國輝、李彌、段希文
- 軍隊級別:師級
- 軍隊歸宿:解體(泰國)
組成背景,統帥經歷,歷史沿革,遠征緬甸,流亡海外,國外立足,60年代後,進入80年代,撤到泰國,
組成背景
當時,這支部隊逃出中國大陸後進入緬甸境內。緬甸政府不想接納,兩次派兵圍剿想把他們趕出國境,卻連遭慘敗。由於當時台灣地區作為聯合國的成員國,因此緬甸政府抗訴聯合國,理由是“非法在他國領土駐軍”,請求聯合國出面干涉。台灣對於這個客觀的軍事力量的存在也無法否認,先後派出兩任原第八軍高官要求他們一路撤回台灣。
統帥經歷
歷史沿革
遠征緬甸
二戰時期,國民黨第93師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師長呂國銓。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只有第6軍的49、93師進入緬甸景棟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3月開戰至8月國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流亡海外
第8軍在湖南戰敗之後,李彌退往台灣,將手下的將士丟下不管,一個人跑了。其中,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
整整半年的時間裡,第8軍93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在50年的除夕之夜,終於逃出了解放軍的追殺,進入了緬甸的領土。在逃跑中,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將不願意投降解放軍的7千名士兵和家屬帶到了異國的土地上。
國外立足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可是他們經歷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八年抗戰的烽火和三年內戰的歷練,實戰經驗極其豐富,所以對付緬甸政府軍是綽綽有餘。三下五除二就將緬軍打得落花流水,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
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裡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93師的將士們早已不想再打,長年的征戰使他們只想早點回到祖國,但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
50年代末,由於國民黨殘軍騷擾邊境,嚴重威脅到中緬兩國的安全,且兩國已開始勘定邊界。因此緬甸政府一方面請求聯合國命令台灣撤軍,另一方面向北京發電請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兵助戰。北京同意後雲南成立了軍區,兵出國門協助緬甸國防軍。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軍已經在滇緬邊區經營多年,熟悉地形地況;2、解放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因此,此次進剿成了追擊作戰,軍隊一撤,人家又回來了。
因此,針對該特點,緬甸政府給了解放軍剿匪部隊一項特權——允許解放軍執行追剿任務時進入緬甸境內20公里。後來,經聯合國決議和中緬聯軍聯合進剿,李彌將老弱病殘的約3300名將士撤回台灣,但還是留下了約2500名將士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60年代後
20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共產黨已經徹底在大陸站穩了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反攻大陸的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積極準備二次反攻大陸,但是留守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這時候,93師的國軍將士為了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國軍將士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國軍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的將士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拒絕加入緬甸籍。
進入80年代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留守滇緬邊區的93師的老兵大多已經成為花甲之年了。他們向祖國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但是不知因為什麼原因,大陸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