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康有為
《書》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故黃帝有合宮,堯、舜辟四門,殷有總章,周有明堂,齊有嘖室,堯貴師錫,盤庚命眾至庭,《洪範》稱謀及卿士、謀及庶人,吾國會之為義尚矣。然古人多托之高義,寡有著之實行。自光、宣以來,舉國滔滔,翹首攘臂,爭以國會為請,至有斷指血書,沉海自誓,以請開國會者。鄙人愚昧,先於戊戌首請國會,既而德宗渙汗大號,許行立憲。中更禪讓,大典肇舉,竟以今春創開正式議院。此實中國五千年未有之盛典,而四萬萬民所延頸企足得之於望外者,其為舞蹈忭喜,豈有以形容耶?夫以政體改革之難如此,民情仰望之深如彼,則其冀望至殷,責備至厚,舉國得其強立,生民望其來蘇。沿革損益,若何而得其中。先後緩急,若何而得其序。興利除害,若何而得其宜。保舊更新,若何而調其適。舉大綱而無累於小節,籌全局而不蔽於偏端,操數千年更化之權,救萬餘里將危之國。其為任大責重,萬國睨而伺之,尤吾四萬萬人所日環而視之。乃者舊燕故都,百炮之響轟天,五色之旗匝地,士女來觀,外賓陪禮,如霧如雲,國會告成,其感動興起國人之心目者,豈不大哉?
夫議院之期限,各國不過三四月耳,今茲初哉首基,尤為重大。夫中國數千年未有之憲法,托於議院諸公;大總統之選舉得人,托於議院諸公。而國會大旨,先在理財,故各國議院甫開,皆先清豫算案為事。凡斯三者,吾國會之大任,亦吾國會之先務也。乃自開院至今,垂二月余矣,但舉議長,已費彌月。不獨憲法未開章議,總統未開選舉,豫算未開草案,乃至院內法規亦未議定,其他無大小輕重,先後緩急,無一案之曾議者。但聞兩院人數,日日不足,不能開議。即間日勉強能開,亦只聞擲墨盒,持手槍,改記事部,甚至互毆,議長逃於室,議員鬧於堂,譁笑類小兒,亂暴類無賴。以此而為正式議院,誠萬國之所無,而中國四萬萬人歔欷驚嘆,不能不心斷而望絕者也。夫天下豈有喧譁之小兒,亂暴之無賴,而可托以舉國之命,以利國福民,議禮制度,損益百王,盧牟六合者哉?今國利民福,皆不望之,惟國勢搖搖,民心蕩盪,虎視逐逐,中國不絕者如線耳。憲法不起草,則百政無所奉行。總統不早舉,則行政無所依託。豫算不早定,則理財無所依歸。而乃一夫之獄,則搖動全國,綿累數月,而千秋之永憲,總統之繼位,則置而不顧。至於議院不成為議院,政府不成為政府,中國岌岌,在若國不國之間。嗚呼!不料中國五千年未有之國會,四萬萬人翹首力爭之國會,今者得之,而其成功大效乃如此也,豈不哀哉!
夫國會之暴亂失望至此,令人咨嗟。雖然,其失望也,實不俟國會開後而始見也,自去年爭選舉時而已先大暴露矣。各黨爭選舉者,既以金爭,復以勢爭,排除異己,偽造名字,無所不用其極。夫表不正者影必斜,源不清者流必濁,種瓜者得瓜,種豆者得豆,以人生人,以馬生馬,自然之理也。至於議員選得,魯道有盪,長驅北京,各黨極羅致之術,備挽牽之法,金錢則較其銖錙,酒醴則辨其濃淡,廣廈則商其美惡,女色則擇其妍媸,以此為入黨之權衡,亦定出黨之去就。果若此也,豈獨與國利民福渺絕天壤,膜不相關,即模仿歐美,號稱政黨者,亦不過為其金錢酒肉之資耳,何嘗有所謂黨綱黨義者哉?甚且議員被捕,發現炸彈,政黨迫脅凡脫黨者,則捕拿家屬或暗殺之,於是議院變成敵國之軍營,議員有類賣身之罪,變本加厲,模仿歐美,而青出於藍焉。昔以博愛、平等、自由而為共和,今得共和,而政黨之員,限同囚隸。其他偏州僻縣,窮鄉邊壤,各挾黨勢,百般脅制,四出橫行。蓋中國之政黨成,而中國之法律大破,國會之德行掃地。政黨之害,罄竹難書,各報已詳,今不更仆。議者有以中國亡於政黨,而欲廢之,亦豈無故哉?
夫以吾國廣土眾民,非整齊嚴肅不能為治。今盡棄整齊嚴肅之容,而為爭亂逢雜之象,能發之而何以收之?就以上情形,政黨之大害如彼,國會之不肅如此。夫國會政黨,立憲之二巨物也,而我國如此也,是立憲尚未可行也。追思戊戌時,鄙人創議立憲,實鄙人不察國情之巨謬也。程度未至,而超越為之,猶小兒未能行而學逾牆飛瓦也。若夫未行立憲,而超人共和,則是小兒慕飛船之悠揚天空而遽欲學焉,未有不顛墜而死者矣。近之跨飛船者,蓋未有不死,英、法、美、日諸飛行家,死亡相接矣。然甲飛船墜而乙飛船出,愈顛墜則愈騰跨不休,則以飛船小,不必計其成敗而試行,自不妨也。若以政體國體而輕於一試,則中國危辭已甚,金甌豈能頻輕擲乎?嗟爾庸醫,未嘗學醫,乃敢操刀而割,受割者其險矣哉!今吾國人其於政治之深淺若何,而敢妄割中國也。噫噓嘻!中國亡於爾手矣。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