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國家蔬菜改良中心華中分中心
英文名稱:National Center for Vegetable Improvement (Central China)
成立時間:2003年
隸屬部門:農業部
聯 系 人:謝從華
研究內容
育成我國第一個批准商業化生產的轉基因耐貯番茄品種;馬鈴薯試管種薯生產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以此形成的二年制和一年制種薯繁殖體系具國際領先水平;研究建立了馬鈴薯細胞工程資源創新平台,創造了抗青枯病種間體細胞雜交新種質;開展了茄科作物抗病、品質改良等功能基因組研究,鑑定相關基因數百個,奠定了重要性狀分子調控機理研究和分子育種的基礎;育成各類蔬菜新品種數十個,累計推廣近千萬畝;優質高效設施栽培和蔬菜綜合開發模式已作為三峽庫區和南水北調移民科技開發的重點技術支撐。
主要成就
蔬菜是我國種植業中僅次於糧食的第二大產業。該中心立足華中資源優勢,面向產業發展需求,採取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有機結合的途徑,重點開展蔬菜種質資源評價與創新、重要性狀的遺傳改良和新品種選育、優質高產高效蔬菜栽培生理和生態研究。該中心現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幹為主體的學術團隊,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實力。
取得成績,分中心本著邊建設邊運行的原則,充分發揮分中心的技術平台優勢和人才優勢,積極推進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各項工作,取得了較突出的成效。
科技創新顯著增強
在分中心建設期間,因為分中心科研條件的不斷改善,科研人員承擔國家和國際重要項目的能力不斷增強,共獲得國家科技攻關、863、94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等各類科研項目70個項目的支持,項目總經費3656.5萬元,使分中心逐漸成為國家蔬菜科學創新的有生力量。
建立了種質資源創新的細胞工程技術平台:創造了147份抗馬鈴薯青枯病的種間體細胞雜種新種質;構建了芸薹屬小孢子培養技術與DH群體;建立了瓜類大孢子培養技術體系。
建立了茄科作物的功能基因組平台:鑑定了抗馬鈴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關基因348個,品質改良相關基因98多個,番茄康病蟲、抗逆基因254個,克隆各類基因34個,為功能基因挖掘和利用提供了堅實基礎。
建立了轉基因植物平台:創建了一批轉基因蔬菜種質,包括抗線蟲番茄、辣椒、萵苣,Bt抗蟲青花菜和甘藍,高Vc番茄、抗低溫糖化馬鈴薯、抗晚疫病馬鈴薯、耐貯藏番茄等。
在分中心建設期間,通過育種技術的改進和創新,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申請國家發明(基因)專利4項。育成蔬菜新品種6個,已作為主栽品種在華中地區推廣套用。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武漢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社會服務成效顯著
分中心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華中地區各省建有不同地區的示範基地10個,面積達10萬多畝,輻射了整個華中地區蔬菜主產區,每年面向華中地區提供優良蔬菜種子10多萬公斤及配套的安全生產技術服務,年推廣100萬畝以上。分中心建設以來,累計推廣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面積達300多萬畝。蔬菜高產、優質、高效綜合配套技術已作為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科技開發的主要技術支撐。面向“三農”的科技示範與推廣工作,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步伐,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人才培養成果豐碩
通過分中心建設,研究條件和人才培養環境進一步改善,促進了學校蔬菜學科研究生培養數量和質量的提高。2003年來共招收蔬菜學研究生108名,畢業碩士47名,博士8名,博士後1名。目前每年約有100名左右蔬菜學的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從事蔬菜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使國家蔬菜改良中心華中分中心已經成為國內培養蔬菜學研究方向博士、碩士最多的單位之一。
分中心的建設促進了科學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在分中心建設期間,我們在學術刊物和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研究論文106篇,出版專著20部。尤其是SCI所收錄論文的數量(10篇)在近兩年大幅度上升,使分中心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力不斷提高。
國際國內學術交流頻繁
分中心建設期間,國際國內學術交流頻繁,使分中心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力不斷提高。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4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68人次;接待外國專家學者12人次;出國合作和訪問3人次。
分中心建成後將全面開展華中地區蔬菜特異資源的蒐集、保存工作,每年選育出經過省級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5~8個品種,獲得不少於5~8個有推廣潛力的品種(系),創造一批特殊新種質,將每年向種子生產單位提供原種和親本,年產蔬菜種子可達60萬斤—100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