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革命

國家與革命

《國家與革命》是俄國思想家列寧創作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1918年首次出版。

《國家與革命》包括兩篇序言(“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正文六章。第一章談國家的本質、職能和國家消亡問題,以及馬克思主義對待國家的態度等問題。第二、第三、第四章總結了1848~1851年歐洲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闡明了無產階級必須用暴力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新型國家的思想。第五章論述了無產階級國家職能及其消亡問題。第六章批判機會主義者在國家問題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和篡改。

《國家與革命》總結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特別是俄國1905年革命和1917年2月革命的經驗,回答了革命所面臨的問題,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和法的學說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國家與革命
  • 外文名稱: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револючня
  • 作品別名:國家與革命: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的學說與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任務
  • 作者:列寧
  • 類別: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
  • 首版時間:1918年
  • 字數:151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時代背景,理論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國家與革命》在總結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鬥爭歷史經驗基礎上,全面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全書由兩篇序言和六章正文組成。第一章從分析國家起源入手,闡明了國家的本質。列寧著重分析了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形式——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第二章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必須用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第三章根據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經驗的總結,闡明了馬克思關於用無產階級專政的新型國家機器來代替被打碎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思想。第四章根據恩格斯在1872年到1894年期間對巴黎公社經驗的補充說明,進一步從更廣泛的範圍論述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批判了第二國際考茨基等人反對暴力革命、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錯誤觀點。第五章論述了“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三個時期的某些經濟和政治特徵;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存在的必要性、正在消亡和最後消亡的必然性;論述了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基本特徵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第六章列寧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等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歪曲和背叛,分析了其演變的歷史過程及應汲取的沉痛教訓。從理論上進一步劃清了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機會主義的界限。

作品目錄

第一章 階級社會和國家
第四章 續前 恩格斯的補充說明
1.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1.《住宅問題》
2.特殊的武裝隊伍、監獄等等
2.與無政府主義者的論戰
3.國家是剝削被壓迫階級的工具
3.給培培爾的信
4.國家“衰亡”和暴力革命
4.愛福特綱領草案的批評
第二章 國家與革命 1848~1851年的經驗
5.1891年馬克思為《法蘭西內戰》而作的序言
1.革命的前夜
6.恩格斯論民主制之破除
2.革命的總結
第五章 國家衰亡之經濟基礎
3.1852年馬克思對於本問題的提法
1.馬克思對於本問題的提法
第三章 國家與革命 1871年巴黎公社的經驗·馬克思的分析
2.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
1.公社社員的嘗試的英雄精神何在?
3.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
2.用什麼來代替被打碎了的國家機器呢?
4.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
3.代議制的消滅
第六章 被機會主義者所糟蹋的馬克思主義
4.民族統一的組織
1.普列漢諾夫與無政府主義者的論戰
5.寄生蟲式的國家之消滅
2.考茨基與機會主義者的論戰
3.考茨基與班納科克的論戰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各國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廣大勞動人民進行了空前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反對壟斷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此起彼伏、蓬勃發展,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危機日益加劇。在當時的俄國,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反對沙皇統治的鬥爭更為突出。1917年3月,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民眾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利用帝國主義戰爭所引起的革命形勢,舉行罷工和起義,推翻沙皇政府,取得二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但是由於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的機會主義面目還沒有被人識破,在民眾中還有一定的影響,他們利用布爾什維克在街頭領導民眾直接鬥爭的機會,趁機在蘇維埃中組成了多數,向臨時政府妥協,並同它相互勾結,鎮壓布爾什維克和無產階級。7月,這種勾結更加明顯。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廣大工人發動罷工,把資本家趕出工廠,奪取了企業管理權;農民進行暴動,燒毀了地主莊園,驅逐地主,奪取土地。這一切表明,俄國政治形勢已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武裝奪取政權,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蘇維埃,是無產階級和布爾什維克黨的最迫切任務。

理論背景

自19世紀末,以伯恩施坦、考茨基為首的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歪曲和閹割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全面的歪曲和修正,而關於國家和革命理論方面的兩條路線的鬥爭尤其尖銳。機會主義者千方百計掩蓋帝同主義矛盾,宣揚議會道路,鼓吹資本主義可以“和平長入”社會主義。他們站在社會沙文主義立場上,提出“保衛祖國”的口號,積極支持帝國主義戰爭,掩蓋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罪惡目的,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列寧站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立場上,堅持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提出“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主張武裝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為了捍衛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學說,批判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影響,1916年秋至1917年初,列寧在僑居瑞士時,就對國家問題作了充分的理論上的準備。他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有關國家問題的大量著作,同時也翻閱了第二國際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的有關書籍。1917年1月至2月間,寫出《馬克思主義論國家》的讀書筆記。同年8月至9月間,列寧在困難和危險的情況下,在匿居俄芬邊界的芬蘭拉茲里夫車站附近的草棚里,利用在瑞士研究的成果,完成了《國家與革命》。

作品思想

一、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列寧根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對國家起源和本質的論述,進一步作了高度的概括和發揮。列寧還根據恩格斯的論述,進一步闡明了剝削階級暴力加強的規律。恩格斯指出,隨著國內階級矛盾的尖銳化,隨著彼此相鄰的各國的擴大和他們人口的增加,“公共權力”就日益加強。列寧進一步分析說,恩格斯的論述基於這樣一種狀況:在當時是資本主義正向帝國主義轉變,資產階級壟斷、銀行的無限權力和大規模的殖民政策,在法國還剛剛開始,其他一些國家就更差一些。但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競爭的侵略者得到了巨大發展,海陸軍備無限增長。隨著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和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資產階級不斷擴大它的軍事官僚機構,這就是剝削階級暴力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趨勢。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面對帝國主義瘋狂的加強其反革命暴力和鎮壓革命人民的罪惡行徑,卻站在社會沙文主義立場上,提出了“保衛祖國”的口號。列寧對此指出,他們是用“‘保衛祖國’‘保衛共和國和革命’等等詞句來掩蓋他們維護‘自己’資產階級強盜利益的行為”。
列寧根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關係的學說,論述了剝削階級國家必然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用來鎮壓被壓迫階級的工具。也就是說,國家的性質歸根結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性質的國家,哪個階級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它必然在政治上也占統治地位,並藉助國家獲得鎮壓和剝削被壓迫者的新手段。恩格斯還指出,但也有例外的時期,當互相鬥爭的各個階級達到勢均力敵的時候,國家權力作為表面上的調停人,暫時獨立於兩個階級之外。列寧補充說,共和制俄國的克倫斯基政府就是如此。但是,這決不是說此時國家已不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了,而是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兩個階級的調停人,實質上並非如此。
列寧又著重分析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實質,論證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是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更可靠的政治形式。在封建制國家裡,財富是直接運用它的權力的,人們的政治地位是按照地產來排列的,這種統治形式,形成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但是,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內,財富是間接的統治。列寧在帝國主義新形勢下,結合俄國二月革命的實踐指出,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部長們,竭力幫助資本家掠奪人民和借軍事訂貨盜竊國庫,資本家對此則給他們高額“獎賞”,這是直接收買官吏,還是間接收買官吏,已難以區分了。可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其實質仍然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進行統治的有力工具。但是,機會主義者卻迷信資產階級普選制度和議會,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普選制及其民主共和國,真正能夠體現勞動者利益,能夠改變國家的本質。
二、無產階級必須實行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
暴力革命或武裝奪取政權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但是,馬克思主義在承認武裝奪取政權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形式的同時,並不排除在一定條件下革命和平發展的可能性,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能夠通過和平發展的道路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可以減輕舊社會轉化過程中的“陣痛”。不過,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上,至今還沒有無產階級採用非暴力的道路取得政權的先例。
列寧引證了馬克思總結1848年~1851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經驗所寫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揭示資產階級國家政權演變的趨勢和實質的論述,來進一步說明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後對待舊國家機器的態度。資產階級藉助人民民眾的力量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後,主要利用議會這種形式來進行階級統治,於是先加強和完備議會權力。其後,隨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尖銳化,資產階級便加強行政權力,使其行政權力臻於完備,這是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演變的一般情況。
歷史上剝削階級的革命,除奴隸主階級是用私有制代替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外,都是一種私有制度代替另一種私有制度。在那裡,國家機器所建立的經濟基礎相同,它們的目的和任務相同,都是為了維護剝削制度、鞏同剝削階級專政。因而,一個剝削階級在推翻另一個剝削階級而奪取政權後,就把舊的國家機器視為戰利品,不需要打碎它,即可以繼續運用。無產階級革命則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必須徹底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是由無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
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產生和演變過程的論述,指出打碎舊的國家機器,首先必須消滅資產階級的常備軍和官吏。它最能表現國家機器的特徵,同資產階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資產階級鎮壓人民的最重要的工具,所以無產階級在革命中一定要將力量集中在打碎它的軍事官僚機構上。列寧還進一步論證了馬克思關於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理論具有普遍意義。馬克思這一理論的提出是從法國資產階級1848年革命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到了帝國主義時期,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演變的特徵,和法國1848年~1851年間國家機器發展的過程基本相同,先形成其“議會權力”,其後資產階級政黨和小資產階級政黨為瓜分官吏職位和爭奪政權而進行激烈鬥爭,隨即加強其行政權力,使其官僚軍事機構日益完善起來。列寧總結說:“現在,全世界的歷史無疑正在較之1852年廣闊得無比的範圍內,把無產階級革命引向‘集中自己的一切力量’去‘破壞’國家機器。”這一論斷十分清楚地說明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理論在現代的條件下仍然是適用的。
三、無產階級專政與社會主義民主
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階級的鬥爭實踐和無產階級在歷史上的巨大作用而總結出來的。列寧指出,在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的最初著作《哲學的貧困》和《共產黨宣言》中就有許多關於國家問題的論述。列寧還分析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科學依據。首先,列寧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是建立在階級鬥爭學說的基礎上的。當無產階級採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反動統治,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後,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鬥爭並沒有結束,不過是改變了階級鬥爭的形式而已,因此,無產階級必須建立自己的政權,鎮壓被推翻的階級的反抗,組織和領導廣大民眾,建立新的經濟制度,才能最終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用階級妥協的幻想,否認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的理論,必然導致在國家問題上否認無產階級專政這一根本問題。列寧指出,這是小資產階級的空想。其次,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是同無產階級在歷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全部學說密切聯繫在一起的。無產階級在歷史上的革命作用,是鎮壓剝削者的反抗,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教育和領導廣大農民、小資產階級和半無產階級走社會主義道路。因此,無產階級還必須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尤產階級政黨,成為引導全體人民奪取政權,反對資產階級反抗,建立和組織新制度的“導師、領導者和領袖”。
列寧深入分析了社會主義時期階級鬥爭的尖銳性和殘酷性,強調在社會主義整個歷史時期都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當然,由於各國情況的不同,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政治形式,但本質必然是一樣的:都是無產階級專政。列寧分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之後,緊接著提出了這個專政和民主的關係問題。民主是一個多義詞,列寧在這裡所談的民主,是作為一種國家的政治制度和國家形式提出來的。民主既是一國的政體,又是一國的國體。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才能理解民主的真實含義。
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基本原理,批判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的謬論,揭示了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進而分析了無產階級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的優越性、無產階級專政和民主的辯證關係,闡發了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及民主制消亡的途徑。列寧指出,資產階級民主“實質上始終是少數人的即只是有產階級的、只是富人的民主制度。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包括普選制、代議制、二權分立等主要內容。資產階級民主制是封建專制制度、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特權法的對立物;它比起中世紀的封建專制主義,無疑是一大進步,在歷史上起過相當革命的作用。但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是由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決定的,反映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特點,代表資產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列寧為了進一步揭示資產階級民主制的實質,結合當時資產階級民主制的現狀,剖析了資產階級的選舉制度和議會制度。事實證明,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時,政治權力要求高度集中,許多國家不是議會監督政府,而是政府操縱議會,議會從屬於政府。
對於無產階級民主的實質,列寧作了極深刻的剖析,指出無產階級民主是第一次使廣大勞動人民民眾享受的民主,不是供富人享受的民主。但是,無產階級專政決不能簡單地只是擴大民主,還要對剝削者、資本家實行專政,剝奪他們的自由,用強力粉碎他們的反抗。無產階級民主歸根結底是由它所建立的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任何一種國家政權都是由專政和民主兩個方面構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剝削階級國家是對剝削階級內部實行民主,對被剝削階級實行專政;無產階級專政是歷史上一種新型的國家制度專政與民主同樣是對立的統一物,是對廣大人民實行民主和對少數敵人實行專政的相互結合,沒有廣泛的人民民主,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就不鞏固。其次,列寧又強調,除了把民主大規模地擴大之外,無產階級專政還要對壓迫者、剝削者、資本家採取一系列剝奪自由的措施,對其實行有效的專政,只有這樣,無產階級和人民的民主才能有保障。
在上述分析和論證的基礎上,列寧作了如下的概括。他說,在資本主義下存在的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岡為它仍然是少數剝削者鎮壓絕大多數被剝削者的特殊機器。無產階級專政的同家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而是過渡性質的國家,被剝削者多數鎮壓剝削者少數的特殊機器;它在實行鎮壓的同時,還把民主擴展到絕大多數居民之中。列寧指出,只有共產主義能夠提供真正完全的民主。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為不需要的東西,便會自行消亡,即國家的自行消亡。
四、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形式
1871年巴黎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建立巴黎公社,它是無產階級以暴力摧毀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號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在馬克思的論斷的基礎上,列寧對公社的實質及其政權組織形式,作了更深刻的闡發。
第一,巴黎公社用人民的武裝代替資產階級常備軍。
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成分,資產階級軍隊是資產階級國家權力的主要的強力工具。因此,徹底消滅資產階級的反動軍隊,用武裝的人民來代替它,是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鞏固自己的政治統治所必需的。
第二,用為人民服務的勤務員來代替資產階級官吏。
列寧認為,公社的這些措施看起來似乎僅僅是更完全的民主,但其實質卻是國家本質的改變,“事實上意味著兩類根本不同的機構的大更替”。這是一個量轉化為質的實際例子,是資產階級民主變成了無產階級民主,即由原來意義上的國家變成了一種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列寧又指出,由於資本主義文化的發展,“國家政權”的絕大多數職能已經變得極其簡單,每一個識字的人都能夠行使這些職能,國家工作人員行使這些職能,只付給其“普通工人的工資”是可以做到的。列寧又進一步認為,上述這些措施是關係到社會的國家改造即純政治改造,但是這些措施只有同剝奪剝奪者的經濟措施聯繫起來,也就是同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變為公有制的措施聯繫起來,才會顯示出全部意義來。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民主永遠不會是“單獨存在”的。它總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並影響經濟、推動經濟的改造,受經濟發展的影響等等。這是活生生的歷史的辯證法。
第三,用議行一致的工作機關代替資產階級的議會制。
列寧根據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的有關論述,揭露和分析了資產階級議會的本質。資產階級議會制國家,標榜“三權分立”及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相互制約,其目的不過是把議會裝扮成表達全民意志的代議機關,用議會民主來掩飾資產階級專政。列寧還論述了建立新的管理機關的必要性,即取得政治統治的無產階級還需要有管理機關,需要有服從、監督、“監工和會計”,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機關。
第四,用無產階級民主集中制的統一的全國政權代替資產階級官僚集中制的國家。
巴黎公社反對官僚集中制,主張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的指導下,建立民族統一的單一制國家。官僚集中制和民主集中制是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組織原則。官僚集中制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組織原則,它適應於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是無產階級國家的組織原則,它適應於無產階級對少數剝削者的統治。無產階級不能運用資產階級國家機器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樣也不能使用資產階級國家的組織原則來建立自己的階級統治。無產階級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也意味著取消其組織原則。無產階級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把無產階級國家政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分自由地組織在公社之內,統一為一個民族。
五、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存在著“資產階級權利”
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在生產資料方面取消了資產階級權利,但在消費品分配方面,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這一原則是對資產階級按資分配、勞而不獲的剝削制度的徹底否定,是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可是它仍然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存在“資產階級權利”。按勞分配的原則是以勞動作為同一尺度,運用在不同等的人身上,看起來似乎是平等,但是在事實上是不平等的,因為各個人的具體情況是不相同的,按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那些勞動能力強的,就會比勞動能力弱的分得多些,在領取同等數量消費品的情況下,家庭負擔輕的,就會比家庭負擔重的富裕些,這就是不公平、不平等。
列寧指出,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脫胎出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箇舊社會的痕跡。在經濟方面,社會主義還不能為立即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種變革創造經濟前提。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雖然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和前景,但是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那樣高的水平,還不能提供豐富的產品來實現“按需分配”;城鄉之間、工農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還存在著差別,這些差別必然要反映在分配方面。在道德和精神方面,在推翻資本主義之後,人們還不能立即學會不需要任何權利規範而為社會勞動。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思想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儘管無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剝削制度,但是剝削階級思想不可能很快消失,還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記憶體在,因此人們還不能完全擺脫剝削階級思想的影響,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總之,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資產階級權利,這雖然是一個“缺點”,但它是不可避免的,
社會主義社會在分配方面存在著資產階級權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不僅指出了它存在的必然性,也分析了它的必要性,資產階級權利在社會各個成員間分配產品和分配勞動方面,依然起著調節者和決定者的作用,需要它迫使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按照社會的勞動分工,完成一定量的勞動,然後才能領取一定量的報酬,歸根結底是因為還不具備“不需要任何權利的經濟前提”。因而,除了資產階級權利外,沒有其他規範。
六、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國家與法的消亡
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依據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的原理,進一步從經濟、政治、道德、思想諸方面,分析了共產主義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區別與聯繫,闡述了國家和法消亡的途徑。在經濟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但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經濟上是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階段。社會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不論其區別怎樣,共產主義是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經階段。列寧指出,“國家完全消亡的經濟基礎就是共產主義的高度發展”。
《國家與革命》還論述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勞動民眾參加國家管理和經濟管理對於國家消亡的重要意義。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民主起了本質的變化,也就是說,它已由資產階級少數人的民主轉變為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民主。但是,“民主僅僅意味著形式上的平等”。如果把平等正確地理解為消滅階級,這對無產階級爭取平等的鬥爭就有著偉大的意義。無產階級民主,必然要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發揮它的巨大作用。
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和法消亡的理論,著重論述了它的必然性,同時指出這個過程的長期性,它的長短歸根到底取決於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過渡的速度。至於國家和法具體消亡的形式問題,列寧說這只能作為“懸案”,“因為現在還沒有可供解決這些問題的材料”。馬克思主義者沒有陷於空想和臆造,而是尊重實踐,要從社會歷史的實踐中找出答案。

作品影響

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的論述,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它的意義和作用在於,不僅回答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和俄國革命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粉碎了機會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歪曲和進攻,而且直接引導布爾什維克和俄國無產階級順利地進行武裝奪取政權的鬥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推動和指導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20世紀的蓬勃發展。

作者簡介

列寧(1870~1924),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導師和領袖。生於俄國辛比爾斯克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家庭,1887年中學後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因參加學生運動而被捕、流放。1889年流放結束後即從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活動,組建了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從此積極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直至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領導人民反擊國內外武裝干涉,發展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果。1924年1月因病與世長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