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典規範讀本·周易(彩圖版)》內容簡介:在中國古代經典中,《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周易》中所揭示的陰陽理論、道器學說、以六十四卦模擬天下萬物的整體觀、物極必反的變化觀,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對塑造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產生了巨大的作用。近年來,相關的研究已經證實:17世紀末,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創立了二進制,二進制是近代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而萊布尼茨之能創立二進制,則正是受到了《周易》的陰陽、八卦和六十四卦理論的啟發。因此,深入挖掘《周易》中蘊涵的智慧,並在新的歷史時期加以創新、發展,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已經成為當今眾多有識之士的一個共識。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家經典規範讀本•周易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589頁
- 開本:16
- 品牌:商務印書館
- 作者:馮國超
-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006856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國家經典規範讀本·周易(彩圖版)》: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頂級中國哲學史專家擔任學術顧問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班教師推薦國學教材
北京大學國學班教師薦為國學精英教育讀本
原文 以歷史上最權威的著作為底本,準確可靠
注釋 兼綜百家之長,充分反映學界最新成果
譯文 精緻、流暢,嚴格忠實於原著
導讀 揭原著之精蘊,明古代智慧之實際套用
配圖 嚴謹、恰當,圖與文字一一對應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班教師推薦國學教材
北京大學國學班教師薦為國學精英教育讀本
原文 以歷史上最權威的著作為底本,準確可靠
注釋 兼綜百家之長,充分反映學界最新成果
譯文 精緻、流暢,嚴格忠實於原著
導讀 揭原著之精蘊,明古代智慧之實際套用
配圖 嚴謹、恰當,圖與文字一一對應
作者簡介
譯註者簡介:
馮國超,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9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中國哲學史專業碩士學位。1986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研究》編輯部中國哲學史組組長。專著有《道藏選粹》(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圖說漢字王國》(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國傳統體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列入北京市重點出版工程)、《圖說周易》(華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圖說論語》(華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曾主編《中國傳統文化讀本》(叢書,共60冊,800萬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新華大字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等多種書籍,並在國家一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馮國超,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9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中國哲學史專業碩士學位。1986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研究》編輯部中國哲學史組組長。專著有《道藏選粹》(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圖說漢字王國》(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國傳統體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列入北京市重點出版工程)、《圖說周易》(華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圖說論語》(華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曾主編《中國傳統文化讀本》(叢書,共60冊,800萬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新華大字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等多種書籍,並在國家一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上經
(乾下乾上)乾第一
(坤下坤上)坤第二
(震下坎上)屯第三
(坎下艮上)蒙第四
(乾下坎上)需第五
(坎下乾上)訟第六
(坎下坤上)師第七
(坤下坎上)比第八
(乾下巽上)小畜第九
(兌下乾上)履第十
(乾下坤上)泰第十一
(坤下乾上)否第十二
(離下乾上)同人第十三
(乾下離上)大有第十四
(艮下坤上)謙第十五
(坤下震上)豫第十六
(震下兌上)隨第十七
(巽下艮上)蠱第十八
(兌下坤上)臨第十九
(坤下巽上)觀第二十一
(震下離上)噬嗑第二十
(離下艮上)賁第二十二
(坤下艮上)剝第二十三
(震下坤上)復第二十四
(震下乾上)無妄第二十五
(乾下艮上)大畜第二十六
(震下艮上)頤第二十七
(巽下兌上)大過第二十八
(坎下坎上)坎第二十九
(離下離上)離第三十
下經
(艮下兌上)鹹第三十一
(巽下震上)恆第三十二
(艮下乾上)遁第三十三
(乾下震上)大壯第三十四
(坤下離上)晉第三十五
(離下坤上)明夷第三十六
(離下巽上)家人第三十七
(兌下離上)睽第三十八
(艮下坎上)蹇第三十九
(坎下震上)解第四十
(兌下艮上)損第四十一
(震下巽上)益第四十二
(乾下兌上)夾第四十三
(巽下乾上)姤第四十四
(坤下兌上)萃第四十五
(巽下坤上)升第四十六
(坎下兌上)困第四十七
(巽下坎上)井第四十八
(離下兌上)革第四十九
(巽下離上)鼎第五十
(震下震上)震第五十一
(艮下艮上)艮第五十二
(艮下巽上)漸第五十三
(兌下震上)歸妹第五十四
(離下震上)豐第五十五
(艮下離上)旅第五十六
(巽下巽上)巽第五十七
(兌下兌上)兌第五十八
(坎下巽上)渙第五十九
(兌下坎上)節第六十
(兌下巽上)中孚第六十一
(艮下震上)小過第六十二
(離下坎上)既濟第六十三
(坎下離上)未濟第六十四
繫辭傳上
繫辭傳下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附錄一:《周易》名言索引
附錄二:《周易》重要概念術語釋義
(乾下乾上)乾第一
(坤下坤上)坤第二
(震下坎上)屯第三
(坎下艮上)蒙第四
(乾下坎上)需第五
(坎下乾上)訟第六
(坎下坤上)師第七
(坤下坎上)比第八
(乾下巽上)小畜第九
(兌下乾上)履第十
(乾下坤上)泰第十一
(坤下乾上)否第十二
(離下乾上)同人第十三
(乾下離上)大有第十四
(艮下坤上)謙第十五
(坤下震上)豫第十六
(震下兌上)隨第十七
(巽下艮上)蠱第十八
(兌下坤上)臨第十九
(坤下巽上)觀第二十一
(震下離上)噬嗑第二十
(離下艮上)賁第二十二
(坤下艮上)剝第二十三
(震下坤上)復第二十四
(震下乾上)無妄第二十五
(乾下艮上)大畜第二十六
(震下艮上)頤第二十七
(巽下兌上)大過第二十八
(坎下坎上)坎第二十九
(離下離上)離第三十
下經
(艮下兌上)鹹第三十一
(巽下震上)恆第三十二
(艮下乾上)遁第三十三
(乾下震上)大壯第三十四
(坤下離上)晉第三十五
(離下坤上)明夷第三十六
(離下巽上)家人第三十七
(兌下離上)睽第三十八
(艮下坎上)蹇第三十九
(坎下震上)解第四十
(兌下艮上)損第四十一
(震下巽上)益第四十二
(乾下兌上)夾第四十三
(巽下乾上)姤第四十四
(坤下兌上)萃第四十五
(巽下坤上)升第四十六
(坎下兌上)困第四十七
(巽下坎上)井第四十八
(離下兌上)革第四十九
(巽下離上)鼎第五十
(震下震上)震第五十一
(艮下艮上)艮第五十二
(艮下巽上)漸第五十三
(兌下震上)歸妹第五十四
(離下震上)豐第五十五
(艮下離上)旅第五十六
(巽下巽上)巽第五十七
(兌下兌上)兌第五十八
(坎下巽上)渙第五十九
(兌下坎上)節第六十
(兌下巽上)中孚第六十一
(艮下震上)小過第六十二
(離下坎上)既濟第六十三
(坎下離上)未濟第六十四
繫辭傳上
繫辭傳下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附錄一:《周易》名言索引
附錄二:《周易》重要概念術語釋義
序言
在中國古代經典中,《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周易》中所揭示的陰陽理論、道器學說、以六十四卦模擬天下萬物的整體觀、物極必反的變化觀,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對塑造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產生了巨大的作用。近年來,相關的研究已經證實:17世紀末,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創立了二進制,二進制是近代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而萊布尼茨之能創立二進制,則正是受到了《周易》的陰陽、八卦和六十四卦理論的啟發。因此,深入挖掘《周易》中蘊涵的智慧,並在新的歷史時期加以創新、發展,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已經成為當今眾多有識之士的一個共識。
然而,圍繞《周易》一書,卻又存在著諸多未解之謎,諸如陰爻和陽爻的符號是何時確立的?八卦是誰發明的?六十四卦是由六爻相疊而成的呢,還是由兩個三畫卦重疊而成的?《易經》的作者是誰,《易傳》的作者又是誰,它們分別創作於什麼年代?《周易》是一部I、筮(shi)書呢,還是一部哲理書?……在此擬就最後兩個問題作概括的說明。
首先,關於《易經》和《易傳》的作者和創作年代,歷史上一度流行的說法是:上古時期的伏羲創立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重疊為六十四卦,並為每個卦和爻配上了卦爻辭,從而創作出了《易經》;《易傳》的作者則是春秋時期的孔子。然而,自宋代開始,這一說法受到了質疑,此後,關於《周易》經傳的作者和創作年代的不同觀點層出不窮。如關於《易經》,或認為創作於西周初年,或認為創作於西周末年,或認為創作於春秋晚期:關於《易傳》,或認為創作於戰國時期,或認為創作於秦漢時期。
然而,圍繞《周易》一書,卻又存在著諸多未解之謎,諸如陰爻和陽爻的符號是何時確立的?八卦是誰發明的?六十四卦是由六爻相疊而成的呢,還是由兩個三畫卦重疊而成的?《易經》的作者是誰,《易傳》的作者又是誰,它們分別創作於什麼年代?《周易》是一部I、筮(shi)書呢,還是一部哲理書?……在此擬就最後兩個問題作概括的說明。
首先,關於《易經》和《易傳》的作者和創作年代,歷史上一度流行的說法是:上古時期的伏羲創立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重疊為六十四卦,並為每個卦和爻配上了卦爻辭,從而創作出了《易經》;《易傳》的作者則是春秋時期的孔子。然而,自宋代開始,這一說法受到了質疑,此後,關於《周易》經傳的作者和創作年代的不同觀點層出不窮。如關於《易經》,或認為創作於西周初年,或認為創作於西周末年,或認為創作於春秋晚期:關於《易傳》,或認為創作於戰國時期,或認為創作於秦漢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