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砝碼

國家砝碼

《國家砝碼》是商國華創作的長篇紀實報告文學,首次出版於2022年7月。

《國家砝碼》以沈鼓集團的發展變遷為脈絡,重點書寫沈鼓集團堅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人才體制創新和文化創新,不斷實現重大裝備國產化新突破的發展過程。《國家砝碼》以文學創作實績踐行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工業題材作品。整部作品架構舒緩有致,跌宕起伏,描繪了當代產業工人和企業管理者的嶄新精神風貌。

2023年,《國家砝碼》獲得第十一屆遼寧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國家砝碼
  • 作者:商國華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長篇紀實報告文學
  • 字數:190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國家砝碼》突出反映了進入新時代沈鼓集團不斷深化改革,在國家“急難新重”任務中發揮共產黨員工程的中流砥柱作用,發揚工匠精神,勞動模範不斷湧現,通過數位化轉型和混改等積極舉措,解決重大國家裝備“卡脖子”技術難題,從而贏得“國家砝碼”的美譽。沈鼓集團是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中的工業企業代表,受到中央媒體的廣泛關注,具有典型示範意義。作家商國華長期關注跟蹤沈鼓集團的發展變化,深入生活,傾情創作,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展現了沈鼓人勇當先鋒的感人事跡。

作品目錄

不可或缺的大國重器(滕貞甫)
降伏“氣荒”的特殊部隊
數位化衍生出來的斑斕色彩
“混改”路上激發的內生動力
先鋒魂魄奔涌的創新熱血
對話戴繼雙:守正創新,擁抱新時代的陽光
我為什麼痴情沈鼓(代後記)

創作背景

2018年2月底,為了解決當時全國供氣出現短缺難題,國家對全國油氣主幹線進行整合,要實現管網互聯互通,建成“全國一張網”,國家能源局調研團隊專程來到瀋陽,在經過認真考查論證之後,將“全國一張網”油氣幹線管道工程中的兩個壓氣站四台壓縮機的生產重任,交給了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鼓),同時嚴肅地提出:“必須要在年底完成!這是工程中的心臟設備,你們能行不?”沈鼓領導回答得毫不含糊:“我們能行!”像這類工作,外國完成要用24個月,中國也需要一年多。最後的結果,特別令人吃驚:沈鼓人僅用不到10個月就完成了任務,而且竟然是圓滿完成了“全國一張網”工程中8個壓氣站16台壓縮機的重任。
商國華被瀋陽工人創造的偉業感動了,被瀋陽工人的氣魄所震撼。為了更好地歌頌瀋陽工人,在瀋陽社科聯、瀋陽出版社大力支持下,商國華投入到《國家砝碼》創作當中,開始全身心蒐集創作素材,甚至在體內下了四個支架僅半個月後,就興沖沖地到外地採訪。為了寫好報告文學《國家砝碼》,他每天下午都會穿上工作服、佩戴出入證,如同上班一樣,到工廠里採訪領導、科研人員、一線工人。

作品鑑賞

一、時間流動的形象塑造
通過梳理《國家砝碼》一書的時間線索可以發現,整部長篇報告文學不以單一性的時間線索展開敘事,作品在敘事結構上採用多維非線性設定。整部報告文學以2018年2月28日這一時間節點作為開端時間,全書沿此時間節點不斷向前推進,以時間推移為線索,將事件逐步逐層鋪展開來。但縱觀全書,時間運動於此不是一個單向前進、不可逆轉的線性過程,全書在現時敘述中不時地穿插了對沈鼓集團過往歷史的回顧和追溯,以回憶性追敘的方式全方位再現集團的歷史沿革,並對改革進程中的英雄群譜進行了立體化塑造與呈現,濃郁的歷史意識與深厚的歷史底蘊於過往回溯中盡顯無遺。與此同時,書中還對沈鼓集團的未來前景進行了預判和前瞻,展望沈鼓前路征途與宏偉藍圖。連貫的線性結構為時間上的回溯與預見所間斷,全書正是在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時空交錯中繼往知來,勾連貫通起了沈鼓集團從起步到騰飛的發展演變歷程,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了對一代又一代英雄模範昂揚向上的奮鬥姿態的集中展現,沈鼓集團形象與英模人物群像於時間的流動延展中得以全面清晰地構建。敘事結構上的多維非線性布局形成了全景化、立體化的沈鼓集團圖景,多線索敘事使得文本飽滿鮮活,自始至終都充盈自然靈動的敘事意味,避免了線性敘事因單一主線模式而生髮的冗長枯燥的閱讀體驗。
從時間細部著眼,《國家砝碼》一書實際上由一連串關鍵的時間節點聯結而成,如2021年12月13日,商國華採訪沈鼓現任董事長戴繼雙;2022年2月12日,當年的沈鼓項目管理部部長,如今的沈鼓集團調研員王毅接受採訪;2022年2月13日,商國華採訪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于震遠進行廣州壓氣站安裝、調試工作的重要時間點:5月3日——壓縮機吊裝就位開工的日期,10月30日——保證調式投產,準備完成任務的日期;以及2018年2月28日至11月期間開展購料、加工、生產安裝、調試、運行送氣等建設大型加氣站的任務等,諸如此類都是對時間經緯的著意突顯和有意強調,全書頻繁地使用數字、數據化的表述方式,用以標示敘述時間,連綴敘事進程,推動敘事發展。這種由連續密集時間節點集合而成的時間架構使得文中時刻充盈時間的緊迫感,字裡行間處處彰顯時間的延展性與滲透力。同樣是在檢驗廣州壓氣站是否具備投產條件的時刻這一部分,“僅僅半年時間”“還有5分鐘”“下午2時整”“30分鐘後,60分鐘後,90分鐘後”“下午3:30,中心控制室的第3次播報結束後”等時間數據接連出現,隨著含有時間的逐漸減少,這種時間刻度中的迫近感,以及由數據呈現密集性所帶來的急促感具體釋放到了每一個讀者身上,由此營造出一種壓迫性的閱讀體驗。而在閱讀進程不斷深入的過程中,經由讀者一系列思維和情感的躍動,文本中的時間線索越發清晰,由時間節點密集鋪排所帶來的敘述線索不清等問題也都得到了妥善合理的解決,壓迫性的時間體驗更多地代以一種問題解決後的愉悅感與自豪感,豁然貫通的閱讀感悟隨之自然而然地生髮而成。
商國華正是將自己對於時間的敏銳感知與深刻洞察深深熔鑄進了長篇報告文學《國家砝碼》的全部內容,時間意識與時間觀念貫穿於作品的整個敘事進程。全書以時間為軸心,在過去、現在、未來三種不同時間維度,以及時間細微處具體全面地構築了沈鼓全景圖與人物群像圖,於綿延流動的時間進程中完成了形象的建構與塑造。更為難得的是,書中時間軸線上聚合的所有事件和人物都內蘊著獨特的時代特質與文化精神意涵,隨著時間的流轉與延展,它們不斷迸發蓬勃的生命活力與潛在的精神力量,生成並傳達一種超越時間本身的精神偉力與理想情懷,充分彰顯沈鼓集團與勞動模範在時代發展浪潮中的特有風貌與使命擔當。具體來說,作品主要通過諸多真切的細節來展現集團工人的初心情懷與精神風貌,工人擔當、工人信仰與工人情懷深入滲透到每一個時間節點中,全面融入具體事件與歷史細節,在時間的流動與細節的聚焦中落地生根。如作品中關於項目開工前對表情節的展現。書中記述戴總、馬總模仿指揮員在戰場組織進攻前對表,以此宣告為期8個月的驅除“氣荒”戰鬥的打響。這一極具空間性與畫面感的對表細節實際上突顯的是一種集體的戰時狀態,或者說戰役狀態。面對重大任務時,沈鼓集團的管理者和工人以“對表”的形式急速進入“戰鬥”,對表行為背後折射的是集團工作者攻堅克難的昂揚鬥志與團結奮戰的協作擔當意識,從根本上映現的是沈鼓集團、遼寧地區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工人群體在工業發展進程中勇擔重責重任的工匠精神與鑄造國之重器的為國情懷。《國家砝碼》一書正是以聚焦關鍵時間節點、突顯微小細節的方式深入沈鼓集團工人的精神世界,在時間歷史的長河中藉由細節的聚集與演繹築造起新時代工人群體的精神高地。
在以細節助推情節的發展完善之餘,《國家砝碼》一書還通過細節的描繪構畫豐滿人物形象,在細節展現與形象塑造的自然融合中彰顯當代工人的精神狀態與精神品格。聚焦沈鼓產業工人隊伍可以發現,作品不只局限於對一代又一代英模人物的形象塑造與自我呈現,還將目光集中於沈鼓集團每一個工人勞動者身上,在充分展現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工作日常的同時,對普通工人真實的工作與生活狀態也予以詳盡展示,真正實現了對集團各個時期、不同階層工人的形象聚焦,完成了對工人眾生相的全面繪寫。在對沈鼓工人隊伍進行全方位呈現與整體性描摹的前提下,作品著意展開工人形象構建的細節化處理,力求在細節探尋中編織勾勒人物形象,以達成工人形象的細節式豐滿與特徵性突顯。較為典型的是對沈鼓工人身著工裝這一細節的多次提及和反覆強調。無論是“現場總代表”、研發工人、車間工人還是商國華本人,他們總是身著工裝出現在工廠車間現場一線,行走於瀋陽、遼寧、東北地區乃至祖國各地。從英雄模範到普通工人,他們無一不表現出對工裝的看重與珍視,並時刻為身著工裝而感到愉悅和自豪。商國華以“工裝”這一微小細節作為切入點,以細見深,深度透視沈鼓工人的情感世界與精神世界。工裝細節使工人與沈鼓集團之間深刻的情感聯結得以彰明,這一細節背後潛藏的是沈鼓工人對集團的深厚情感與熾熱情懷,凝結的是工人群體對集團強烈的身份認同感、職業歸屬感與職業榮譽感,承載的是無數工人的工業記憶、工業情懷與工業夢想。一件件工裝不僅是集團的服裝標識,更作為工人的身份標誌與精神象徵而存在。它與工人隊伍、沈鼓集團合而築造了公眾視野中的沈鼓形象,作為沈鼓集團的“形象名片”代表整個集團走出遼寧,走向全國,邁向世界。它向世界傳遞和展現了新時代工人群體於集團發展建設過程中積聚形成的集體意識與集體認同,集中展示了中國特色工業精神與優秀的工業文化傳統。一個集共和國工業長子情懷與“大國重器”“國家砝碼”使命擔當的沈鼓形象於具體豐盈的時間細節與歷史細部中清晰顯現,中國工業凝聚向心、團結奮進、務實進取的精神大廈於世界工業之林中巍然挺立。
二、多維設定的敘事線索
商國華在《國家砝碼》一書的敘事藝術方面進行了精心構思,對長篇報告文學的敘事結構與書寫方式這一問題展開了有益探索。通覽全書,《國家砝碼》貫穿問題導向意識,整部報告文學按照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線索結構故事、遞進敘事。全書在問題導向思維的導引下構建了完整的邏輯鏈條,基於問題導向並遵循現實問題發展的邏輯路徑將故事聯結成了一個邏輯連線自洽、情節相互關聯、前後銜接貫通的完滿整體。
具體來說,《國家砝碼》一書的敘事邏輯路徑主要可以概括為由人至事、由事至人、由人引人三種基本路徑,在人物與事件的聚集匯合中引發並解決問題。首先是由人至事展開敘述,助推故事情節發展。作品將與沈鼓集團建設發展相關的關鍵人物作為推動敘述發展的重要引擎,由人物所言所述引出具體事件,並由這一事件觸發連通與之相關聯的事件,由此完成從人物到事件的故事講述。如在設計長輸管線壓縮機這一部分中,長輸管線壓縮機的首席設計師李耀祖作為事件的中心人物,引發相關事件與相關人物的講述與呈現。故事的開端由李耀祖提出設計長輸管線壓縮機的研究計畫,在他的這一研究構想中,天然氣成套設計室主任楊樹鑫與壓縮機設計室主任王玉旌兩位參與研究設計的骨幹人才登場,關於楊樹鑫與王玉旌的人物介紹與相關工作事跡也隨之展開。事件的中心人物驅動故事講述與情節發展,並牽引其他人物有邏輯、有次序地出場,在由人到事的層層遞進中,故事逐漸明晰化、立體化與完整化。
報告文學的敘述中心是人,知事是知人的基礎和前提,由具體事件切入聚焦於人是《國家砝碼》一書的又一敘述路徑。作品主要將人物落實到現實情境中考察,通過人物工作與生活故事中的一系列事件對人物進行立體塑造與呈現。如在表現沈鼓集團工作者王毅這一人物時,多次將王毅還原到日常的工作場景中,通過王毅統籌管理沈鼓互聯互通保供工程的事實事例,反覆強調其作為項目見證人與助推者的身份,藉由場景呈現與事件還原完成了人物的身份構建與身份確立,在由事至人中達成了對人物的深度刻畫與細節展現。而在隨後的敘述中,作品又借王毅的講述集中展示了戴總、馬總、張勇以及單瑋副總去新建的壓氣站,80多次專題會議的日日夜夜,以及王毅本人從父親重病到離世期間始終堅守在崗位一線“三個鏡頭”,通過王毅的回憶聚焦互聯互通保供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串聯起項目實施的不同階段與項目工程節點,並使王毅個人以及整個團隊為項目所做貢獻得到了鮮明突顯。由人至事的敘述經由王毅其人與項目之事的自然匯合又一次達成,同時在這一敘述過程中也實現了一次由事至人到由人至事的敘述路徑轉換。
另外,作品中還採用由人引人的敘述方式結構故事,即由一兩個人物牽引出其他與之相關聯的人物,並引發相關人物的故事講述。書中關於中國第一台國產長輸管線壓縮機首席設計師李耀祖主任的相關介紹由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與沈鼓董事長戴繼雙兩位熟知李耀祖工作成長與心路歷程的關鍵人物引入,李耀祖與其團隊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所作努力與突出貢獻也藉此二人予以評介講述,李耀祖這一人物形象在人物與人物的有效聯結中出場並落地。
《國家砝碼》一書正是將由人至事、由事至人、由人引人作為結構故事的三種路徑,人物與人物、人物與事件在故事中相稱相融,互為一體。基於人事聯結衍生的多重敘事路徑打破了傳統因果線性敘事單一化、模式化、固定化的敘事模式,其複雜多變的多維立體敘事之於沈鼓故事書寫的豐富性、敘事表達的多元化與靈活性大有助益。
空間是人物與事件賴以附載的載體,之於作品敘事而言與人物、事件同等重要,也是敘事中的一個重要維度。《國家砝碼》一書在情節結構設定上除了注重人物與事件之間的彼此關聯之外,還注重對敘事“載體”空間景觀的呈現。作品在敘事過程中著意突顯空間場景的變化,依託空間轉換與空間敞開實現對沈鼓故事的全面構建。一方面,商國華將故事情節展開與空間場景的轉換相融合,依託多重敘事空間的多樣化轉換完成有關沈鼓的故事講述與工人形象的塑造。作品以沈鼓工人群體所在的工廠空間作為敘事的主要空間場景,工廠、科室、車間等聚集著工人工業勞動記憶和工作生活體驗的公共空間景觀於整個敘事進程中密集、頻繁地出現。但故事的敘述不只局限在單一的空間場景中,作品在聚焦工廠空間這一工人的公共生活空間的同時,還在敘述中適時地引入工人的家庭生活,對工人私人化的日常生活空間予以展示。集體工作空間與個人生活空間於作品中聚合交織,工人的工作日常與生活日常不斷轉換。正是在公共與私人雙重敘事空間的交疊變換中,沈鼓工人群體的工作風采與生活朝氣得到了全方位展現,一個個鮮活可感的、栩栩如生的工人形象得以呈現在讀者面前。
另一方面,作品在聚焦沈鼓集團內部空間的同時,還將空間的想像擴展延伸至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在空間的敞開中探尋沈鼓集團之於國家工業形象與工業精神建構的多重意義,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了沈鼓集團自身價值的找尋與確證。《國家砝碼》全書的敘述都圍繞沈鼓集團這一空間焦點展開,作為敘事空間的中心原點,沈鼓集團始終以一種立體、敞開的姿態對外輻射,空間指向中國國內的不同地區以及世界各地。如作品中記述沈鼓互聯互通計畫涉及陝京四線中的托克托、紅墩界、廣州等地,沈鼓生產裝配管線壓縮機落戶到了陝西高陵壓氣站、廣州壓氣站、西氣東輸二線的梧州壓氣站,遍及全國各地。在展現沈鼓集團於中國國內工業領域全面突破的基礎上,作品還通過國際敘事視野描繪沈鼓姿態與中國工業姿態,以世界眼光對沈鼓集團進行觀照。面對國產技術設備暫時落後美國GE和德國曼透平的現實情況,僅三個月時間,沈鼓研發人員便形成了長輸管線壓縮機組的直聯電機可行性方案;僅三年時間,沈鼓就研發生產出第一台長輸管線壓縮機,結束了外國人獨霸長輸管線壓縮機市場的局面;2013年到2018年,僅6年時間,沈鼓就生產了66台長輸管線壓縮機,達到了90%的市場占有率。同時,沈鼓還成功研發了乙烯壓縮機,具備百萬噸級以上乙烯三機設計製造能力和運行業績,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壓縮機組,這也是目前壓縮機領域設計製造難度最大的機組之一。沈鼓以“中國智慧”和“中國智造”為中國工業建設與工業發展增添助力,注入發展新動能。沈鼓集團在創新精神、拓荒魄力與為國擔當的理想信念的驅動和指引下,不斷攻克技術研發難題,實現了從設備落後、技術發展滯後到“市場的全球覆蓋、技術的全球領先、品牌的全球公認”的轉變,以技術實力、產品質量、管理能力、效益水平領先國際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工業高峰。
從沈鼓原點出走到全國各地,再到沈鼓走進世界一流企業,邁向世界領先,在全球範圍內享有盛名。敘事過程中空間圖景的每一次變動都可以看作一次超越地理空間界限,展現空間多元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次實現沈鼓形象對外敞開,促使沈鼓形象、沈鼓精神遍布祖國大地的過程,更是一次面向世界拓展,樹立彰顯中國工業新形象,弘揚傳播新時代產業工人精神與中國工業精神,講好中國工業故事的過程。沈鼓集團被放置在廣闊的世界空間圖景中,於敘事空間敞開的過程中被賦予了民族內涵與世界意義,沈鼓“國家砝碼”形象與中國的工業大國姿態在國際化敘事視野的構畫與呈現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確立與推廣。
三、目光聚焦的隱喻系統
《國家砝碼》一書中,多次對沈鼓眾人的“目光”進行強調,或聚焦集團中某個人的目光,或展現某幾個人目光的碰撞與傳遞,目光與對象、目光與目光的交織常見於敘述中,這些目光構成隱喻系統,含蘊豐厚。
作品中多次對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的目光予以突顯。在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調研沈鼓互聯互通任務的準備情況時,戴繼雙把目光投向了集團總經理兼匯報人馬誠;在“互聯互通”碰頭會上,戴繼雙的“目光在會議室轉了一圈之後”,把視線投向了副總經理單瑋;沈鼓容器公司總經理杜春寶申請去新成立的輔機公司時,戴繼雙發出了“詢問的目光”;戴繼雙的目光長久停留在集團戰略投資部部長金娜報送的沈鼓“十四五”規劃的開篇上,“目光隨文字排列”,邊看邊圈定肯定的符號;董事長辦公會上,戴繼雙向集團副總於洪昌投去了“信任與期待的目光”。戴繼雙的“目光”融於有關集團管理建設大大小小的工作會議中,目光所至皆是沈鼓集團的中堅力量。再如規劃互聯互通項目收口任務時,“現場總代表”于震遠向片區經理曹萬林投去了“俏皮的目光”;壓縮機設計研發暫時出現問題時,劉磊的目光在靜止的壓縮機圖片上止住了……都是對單向目光注視的具體展現。
在聚焦個人目光的單向注視之外,作品中還對多者目光交匯進行呈現。集團總經理馬誠與副總經理單瑋在探討互聯互通保供項目時,二人“目光交織在一起”;得知蓋州壓氣站壓縮機組運行平穩,“一鍵啟動”圓滿成功時,儀控室主任劉磊和他團隊中的董翔宇、孫鐵強、費啟志、王亮、趙瑞、田文海“幾個人目光交織在一起”;檢驗鍛件質量時,採購部領導和生產運營部部長助理韓柏林、壓縮機設計室主任王玉旌等“5個人的眼球傳遞的目光,像5條X光射線一樣,在鍛壓件上下左右移動著”。另外,作品還描述了“混改”期間外界一些人發出的問詢和懷疑的目光,以及研發核泵時沈鼓人遭受外國公司“白眼和傲慢的目光”。
單向注視與多者交匯的目光、肯定讚譽或消極批判的目光,所有目光集聚在一起,共同構建了沈鼓人的“目光”系統,充分顯示了目光的複雜多樣性與多層次性。這些“目光”不僅是表面意義上的眼神指向與眼神聚焦,而且每一種“目光”背後都有其深層的情感歸屬、意義指向與價值承載,都可以看作一種象徵和隱喻。沈鼓“目光”系統背後實際上潛藏著一個龐大的隱喻世界,而人物的多重“目光”正是這個隱喻世界中的重要載體。
那么,“目光”所象徵和隱喻的究竟是什麼。在由沈鼓人“目光”合而構築的隱喻世界中,“目光”其實象徵和隱喻的是黨、國家和人民對沈鼓集團的美好希冀和重託,彰顯的是沈鼓人彼此之間深刻的情感聯結和充分的信任理解,展現的是沈鼓共產黨員勇於承擔國家戰略使命的責任擔當、堅持改革創新的智慧勇氣以及克難奮進、勇毅前行的精神意志。無數沈鼓人的“目光”凝聚匯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合力,生動顯現了“先鋒魂魄”在降伏“氣荒”、數位化轉型與“混改”征途上奔涌的“創新熱血”、智慧力量與使命擔當,鮮明且深刻地昭示了集團長久以來作為“國家砝碼”領先示範、蓬勃發展的“沈鼓密碼”——“共產黨員工程”。
四、創造工程的審美建構
作為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國家砝碼》一書不僅沒有陷入傳統報告文學敘述表達上單調乏味的困境,也沒有因為敘述篇幅之長而加重敘事呈現的繁重感與沉悶感。整部報告文學集敘事真實性與表達藝術性於一身,既深入沈鼓現場做全息全景式的紀實報告,同時還充分依託現實真實展開了豐富合理的文學想像與藝術再造。作品一改傳統報告文學“新聞敘事”的寫作範式,在敘事藝術處理、藝術表現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實踐,於長篇報告文學敘事“藝術性”構建上取得了新突破與新超越。具體來說,作品的敘事藝術性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敘述人稱的隱含和突顯。《國家砝碼》一書綜合採用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兩種敘述人稱,在第三人稱的讓渡與第一人稱的介入中完成沈鼓故事的講述。為切合報告文學敘事呈現上客觀真實的需要,《國家砝碼》一書以建立在“外部觀察”基礎上,多客觀理性、少主觀情感的第三人稱敘事貫穿整個敘事進程,在第三人稱的切實記述中,還原沈鼓集團組織架構、轉型升級、改革創新等方方面面,多維度攝照集團的真實形象與精神面貌。而隨著敘事進程推進,當讀者完全進入由第三人稱敘事所營構的迫近現實真實的客觀敘事語境後,商國華便開始以第一人稱敘述者的身份主動介入有關沈鼓集團的客觀性敘事中。他通過第一人稱“我”的敘述,將自己代入具體的敘述情境,釋放傳達自己關於沈鼓集團的見聞感悟、所思所想,於有疑處問詢,感集團宏圖時舒懷。如王毅珍藏的有關互聯互通保供項目的“三個鏡頭”藉由“我”和王毅的對話式採訪再現;關於定子車間何為這一問題,以“我”對定子車間主任梁辰“在沈鼓,定子車間是乾什麼的”的發問引出繼而解惑釋疑;有關數位化工藝、數位化車間、數位化工廠在沈鼓探求建設、落地推廣的種種過程,在“我”對沈鼓透平設計院院長李耀祖的採訪,以及“我”對車間主任梁辰的電話採訪中得到具體還原。
商國華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敘述者將自己投身敘事進程的這一過程,實際上隱含著敘述者“我”,即作者本人,與讀者身份的交疊與轉換。第一人稱敘述者“我”的敘述既體現了作家本人有關沈鼓集團的情感體驗與思想認知,同時“我”的敘述中還熔鑄了文本之外與作家同思同頻的讀者聲音。敘述者“我”為作者發言的同時,又充分考慮並預設了讀者的閱讀期待和心理指向,作為“隱含讀者”代讀者發問發聲。多重身份於第一人稱“我”的身上交疊,多種聲音藉由“我”之代言突顯。身份交疊的背後從根本上反映的是作者和讀者在思維導向、情感傾向、期待指向等方面的貫聯與疊合,顯示的是作者藝術構思與讀者閱讀期待的交織相融,它實際上構成了一個作者與讀者雙向對話與情感互動的過程,“我”的聲音、文本之外讀者的聲音,以及文本中沈鼓人的聲音都在這一過程中清晰地展示出來,沈鼓集團的故事也藉由身份與聲音的交疊完整顯現。
二是畫面感的加強與氣氛的渲染。《國家砝碼》一書中經常可見事件發生環境的特徵化展現、人物形象的細節性刻畫與場面氣氛的畫面感呈現等“小說化”的藝術表現方式,將小說虛構藝術手法融入報告文學非虛構敘事中是增強作品敘事性、故事性與文學審美性,達成作品於“非虛構敘事”之外審美性建構的又一重要途徑。作品中滿布對事件細節與人物細節的生動勾勒與形象描述,負責內蒙古托克托壓氣站安裝調試工作的劉春陽因長期戶外熱曬的工作環境,臉上留下了“一塊塊紅白相間的影斑”;于震遠為了樹立和維護沈鼓形象,堅持在30多攝氏度的廣州穿長衣長褲指導工程隊幹活,他“兩條腿密密麻麻的濕疹連成片了”;焊工張騰蛟苦練焊接技術,“由痱子變成的皮膚濕疹久久不能治癒”,工作服久被汗水浸泡“已經板結了,脫下來竟然能在地面上立起來”;將三維數位化設計方法首次套用於離心式儲氣壓縮機時,董浩和田東升兩位年輕設計師下半夜兩點還堅守在工作崗位,因多日辛苦“一個躺在桌子上,一個坐在椅子上都睡了”……血肉豐滿的沈鼓人物、熔鑄情感的集團實錄、文學化的細節表述以及藝術化的敘事表達無一不在顯示作品於敘事藝術上的新姿態與新追求,這些從具體事件和真實人物中挖掘提取出來的細微情節與豐富細節正是構成作品敘事性與文學審美性的重要元素。小說化敘事手法的自然融入將報告文學非虛構性敘事提升到了充滿敘事性、故事性與文學性的層面,它賦予了報告文學更為廣闊的敘寫可能和書寫空間,一種具有獨特審美意蘊與審美價值的報告文學敘事表達由此生成。
三是比喻的妙用與緊張感的疏解。《國家砝碼》一書充溢由時間節點的密集鋪排、數字數據的聚積表述,以及生產研發領域專業術語的冷僻晦澀帶來的敘事上的緊張感。隨著敘事進程的深入推進,這種敘事緊張感逐漸內化為一種讀者閱讀體驗和情感體驗上的內在緊張和審美疲勞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閱讀美感和審美愉悅的削減和弱化。而消解伴隨“敘事緊張”產生的讀者“閱讀緊張”和審美疲勞體驗,具體落實到作品中就是將比喻手法融入敘事文本,在比喻的妙用中達成對讀者內在緊張感和審美疲勞體驗的釋放和疏解。在回顧2017年年底發生的全國性“氣荒”困境時,作品中描述“氣荒”如“一匹脫韁的野馬,東沖西撞,擾亂了人們的平靜生活,也擾亂了正常的經濟活動。即便是拽回昨天逝去的風煙,也仍然有一種寒風偷襲的戰慄感”,以“脫韁的野馬”“逝去的風煙”“寒風偷襲的戰慄感”等生動的比喻,形象地再現了“氣荒”現象的危害和影響;國家能源局組建的調研團就沈鼓長輸管線壓縮機的研發問題展開提問,專家的提問“像電源充足的探照燈,驟然啟動了開關一般,閃亮的燈柱射出了一條條刺眼的光柱,在沈鼓幾位領導的面前來回掃動”;沈鼓宣傳部部長劉勝民將壓縮機比作“披鎧掛甲的戰士”,定子車間生產的產品則是壓縮機“堅固的鎧甲”;車間主任梁辰將各種型號的壓縮機比作“沈鼓人的兒子、女兒”,以兒女喻產品,道出了沈鼓人血肉豐滿的情感。另外,還有“對親人的愛是會積澱在血漿中的,對祖國的愛是骨子裡越來越亮的燈盞”等外化人物內心情感的獨到比喻。在與敘事“緊張”相伴而生的審美疲勞狀態下,商國華以比喻的手法創造了一種詩化的敘事表達,這種詩化敘述充分融匯了詩語的情采和文采,含蓄內隱卻餘韻深遠,給人留有充分的審美想像和藝術創造空間,極大地豐富了報告文學抒情表意的審美趣味。與此同時,這一之於報告文學而言陌生化的詩化表達使得作品在整體上也具有了“陌生化”的藝術效果,在消解讀者閱讀緊張感的同時,還給讀者帶來了瞬間的審美刺激和審美愉悅體驗,觸動並激發了讀者心靈深處的閱讀期待與閱讀渴望。

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23年9月28日,《國家砝碼》獲得第十一屆遼寧文學獎報告文學獎。
  • 研討會
2022年7月20日下午,由遼寧省作家協會、瀋陽出版發行集團、沈鼓集團主辦,瀋陽出版社承辦的商國華長篇報告文學《國家砝碼》研討會在瀋陽舉行。作者商國華暢談了創作體會。宋偉田鵬穎李輕鬆吳玉傑、劉冬梅等專家學者與會研討。省市委宣傳部、省作協、沈鼓集團、瀋陽出版社有關領導出席會議。

作品評價

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戴繼雙:“《國家砝碼》作為商國華老師繼《鍛造·中國芯》之後,又一部關於沈鼓集團的長篇報告文學,將沈鼓肩負國家重大使命、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研發製造國際先進裝備的光輝歷程和動人故事進行深入描述和全景展示,是一部難得的佳作、力作。《國家砝碼》所講述的是實實在在的沈鼓人、沈鼓事,這篇報告文學很好地突出了‘沈鼓不是自己的沈鼓,而是國家的沈鼓’這一主題,其細膩的筆觸生動形象的把每一位讀者帶回到一個個沈鼓人應對挑戰的日日夜夜、攻堅克難的風風雨雨,令人身臨其境又回味無窮。”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時間
ISBN
國家砝碼
商國華
瀋陽
瀋陽出版社
2022年7月
978-7-5716-2508-5

作者簡介

商國華,1950年生,筆名老風,遼寧錦州人,中共黨員。1985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1968年應徵入伍。1975年轉業後歷任瀋陽市鐵西區委宣傳部幹事、副部長,鐵西區城建局局長,區建委主任,區土地規劃局局長,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鐵西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文聯主席。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瀋陽市勞動模範。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作品以詩歌、散文為主。
國家砝碼
商國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