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
- 位置:重慶市大足區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位於寶頂山石刻區大佛灣南崖,開鑿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1174-1252)年間,為我國最大的集雕刻、彩繪、貼金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經過千年歲月,早已百病纏身,2008年5月,國家文物局將千手觀音搶救加固保護列為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前後歷時近八年,分為前期勘察、方案設計、實施修復三個階段。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為項目組織單位,參與項目前期研究與本體修復的合作單位達17家,工作人員超過150人,在20多種現代科技檢測手段的配合下,對220多平方米的千手觀音造像本體進行了包括石質胎體、金箔、彩繪各層面的深入加固和修復。在工程開展的過程中,項目組工作人員發表專業論文30餘篇,整理了70餘萬字的前期勘察研究成果報告。
驗收會期間,專家組前往現場,爬上腳手架,對千手觀音造像修復效果進行了仔細考察,審核了項目相關資料。項目組總負責人詹長法和各工作組分別就工程開展概況及造像岩體X光探傷、石質保護修復、本體精細修型、髹漆貼金和彩繪保護修復、三維信息留取與虛擬修復、微生物病害治理、現場項目管理、環境監測等進行了匯報。
經過認真評議和討論,專家們認為,千手觀音造像保護工程堅持科研與工程實踐結合,以問題為導向,深入研究、及時調整技術思路,有效保證了技術、材料與工藝在套用中的科學性與可靠性;在保證文物安全及文物價值真實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千手觀音造像的宗教文物屬性,在文物保護與藝術效果和公眾需求的平衡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將傳統修復技藝與現代科學手段有機結合,既注重傳統修復技藝的傳承,最大限度地發掘和整理了我國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成果,延續了錨桿加固、翻模、傳統髹漆貼金等技術,又綜合性地運用X光探傷、紅外熱成像等現代科技手段,為解決岩體雕刻結構穩定性、彩繪修復、保護材料等難題提供了技術支撐,並有所創新;注重保護檔案與資料庫建設,管理規範,同時通過項目培養人才,在我國同類型石質文物保護工程中具有示範作用。專家組建議繼續加強對該工程的後續日常監測與維護,並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總平台對接;進一步開展千手觀音造像環境的現場試驗與評估,考慮套用於造像本體預防性保護工作中。
據悉,預計2015年6月,千手觀音將以健康、良好的狀態再次與公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