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報導

國家發展報導

《國家發展報導》由國家發改委所屬中國經濟報刊協會主管主辦,系獨立發行的中直媒體經濟生活文摘下半月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發展報導
  • 主管單位:中國經濟報刊協會
  • 國內刊號:CN11-4505/F
  • 國際刊號:ISSN1009-5535
《國家發展報導》概況,《國家發展報導》基本資料,文章節選,

《國家發展報導》概況

雜誌以“展示國家發展成就/關注百姓生活狀態”為主旨、以國家大政經為主線,以新聞調查為路徑,已區域經濟為聚點,彰顯國家發展導航作用,全力打造“發展導向”第一刊。
《國家發展報導》與中國新聞導刊網一體同步,秉承新聞指南針宗旨,傳中國之聲,為發展導航。

《國家發展報導》基本資料

網路支持:中國新聞導刊網
出版日期:每月15日

文章節選

本刊記者/許順喜 昔日的烽火台在風雨的洗禮中顯得有些憔悴
邊塞文化在中國文化發展歷史上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描繪邊塞的詩詞歌賦,邊塞文化也始終和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不僅對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商貿、文化、交通和民族交融等方面都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更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國多民族文化的形成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也因為如此,很多人都將邊塞文化簡單地理解為古代軍事要塞文化組成部分,卻似乎在我們現代人的視野里漸漸模糊——
邊塞文化需“急救”
近日,國家發展報導記者應邀跟隨一批文化界人士在山西、河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考察邊塞文化,發現目前邊塞文物古蹟的現狀喜憂參半,可喜的是一些邊塞文化形成了它獨特的發展途徑和保護措施,然而更讓人擔憂的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遺留的邊塞文化,在日積月累的風吹雨淋中被破壞得千瘡百孔!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再不進行搶救性挖掘保護,它的面貌在不久的將來就只能在人們的記憶和想像再現了。
境域面積達1635平方公里的天鎮縣位於山西省最北端,地處山西、河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自秦漢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置邑歷史。雖然,此地的經濟在歷史上一直處於弱勢,但由於其區位和地形優勢突出,成為中原與北域最好的天然分界線,歷代中原王朝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此修城築堡、添軍設衛,與北方少數民族分疆對壘。天鎮也因此得以“邊城”的稱號,擁有了各朝各代色彩斑斕的邊塞史,也繼承了大量寶貴的邊塞文化遺產。
由於歷史上天鎮以長城和城堡為主體的軍事防禦設施多為夯土建築,因而為這些承載著厚重邊塞歷史文化的建築的保護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難度,加上歷史、人為認識等諸多因素,天鎮邊塞歷史文化遺產老化、損毀、破壞嚴重,尤其是大量遺留下來的城堡,磚包的被拆掉磚,夯土的被取了土,有的已面目全非,有的已蕩然無存,令人十分痛心。若再不採取得力的保護措施,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方面的損失將是無法挽回的。
位於西北邊陲的山西左雲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要塞,現存的外長城、古城堡、烽火台、將軍墓、總兵墳等眾多歷史信息符號,都見證了古老的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融匯合,歷史與文化的積澱成就了左雲濃厚的邊塞文化,這座小城目前擁有完整的土長城。
在左雲縣政協主席閆榮、文聯主席劉志堯陪同下,國家發展報導記者一行首先赴管家堡鄉黃土口村、黑土口村、威魯堡實地考察了明長城遺址、漢長城遺址、漢墓群、月華池;深入三屯鄉寧魯堡,實地考察了明長城、敵樓遺址,隨後又考察了縣城古城牆遺址,參觀了十里河生態公園和東山生態公園,所到之處,發現當地的邊塞文化遺址的也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雖然當地有關部門也在進行積極保護,但是由於面積廣泛、地域寬廣,這些遺址又基本都分布在重山峻岭、地勢險峻之處,加之資金的匱乏,因此,其中很多文物古蹟目前只能在年復一年的日月交替中慢慢變得憔悴。
見證了兩千多年朝代更替、風雲變換的邊塞文化遺產,對於如今多元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來說,當中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愈顯彌足珍貴,因而,如何挖掘和整理標誌性的邊塞歷史文化,對未來文化傳承、社會發展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兩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再不能任風吹雨打去。
本刊記者現場查看原來通向關外的一個關口
保護邊塞文化,從建立品牌開始
中科院歷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震中教授,在論述邊塞文化與邊塞風光的價值時指出,左雲文化歷史厚重,春秋時期築牡羊古城,戰國時期建武州城,明代建臥牛城,縣域內薈萃了長城、邊墩、烽堠、關隘、城堡,整個是一個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同時,左雲處在南北貫通的位置,是南北文化交匯、草原遊牧民族與中原漢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這是我們的優勢,如果把大同雲岡石窟和左雲邊塞風光,以及右玉的殺虎口連成一條線,三地互補,各具特色,將非常有新意、有價值。
清華大學歷史系劉國忠教授則把左雲稱為“邊塞文化線上的一顆明珠”。劉國忠教授建議,要加大對左雲邊塞文化內涵的宣傳力度,尤其是要突出其唯一性,譬如左雲的摩天嶺長城。同時要強化對左雲有關文物古蹟的調查和保護,摸清“家底”,深入研究,制定規劃,進行綜合開發。
山西左雲縣政協主席閆榮在談到保護邊塞文化的意義時,面對國家發展報導記者,他曾這樣描述:“我們要向挖煤一樣‘挖’文化, 對境內長城進行全面保護和修復,在整體保護原真性、不破壞的基礎上,重點修復明長城寧魯段的鎮寧箭樓、摩天嶺長城段以及沿線重要地段的幾座邊墩、烽堠,保護和修復寧魯堡、三屯堡、日華池等邊塞古堡,重現長城及邊塞的古蹟雄風;在長城沿線修建旅遊公路,道路兩側進行大規模綠化、美化,恢復具有長城邊塞特色的植被和生態,使之與長城邊塞風光和諧地融為一體。雖然我在任期內未必能完成這些構想和計畫,但我會盡最大努力保護邊塞文化遺留給我們的歷史痕跡。”
當談到如何打造和保護邊塞歷史文化品牌時,專家們紛紛建言獻策,從不同的視角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大家認為應該集中精力解決好四個方面的問題:首先要從認識根源上重視邊塞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發展,這就需要不僅把邊塞歷史文化開發放在文化建設的層面上,更要放在經濟發展的層面上。其次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工作。要增加宣傳投入,加大宣傳力度。而且宣傳既要積極、主動、大膽,也要講求策略和技巧。有專家建議,要以中國古代邊塞歷史博物館的理念為統領,按照歷史文化自身的規律和特點進行宣傳,突出其個性,挖掘其內涵,注意宣傳形式和途徑的多樣化,除了印刷宣傳資料、圖片,還要利用好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也可以舉辦邊塞歷史文化研討會、邊塞歷史文化節、創作系列邊塞主題文藝作品等。另外,要在“保護”上做文章。專家們都認為,要列出保護資金,制定保護規劃,落實保護責任,以保護保證開發,以開發促進保護。最後是重視這些邊塞文化遺產的整理開發工作。在總體搞好保護的基礎上,首先要搞好修復工程,對部分重點地段的長城、主要的城堡及墩台進行搶救性修復,使其恢復原先的歷史面貌。設定墓葬群保護區,有計畫地推動部分墓葬的開發。
山西左雲縣政協主席閆榮(中)向記者(右)講述邊塞文化如何保護
文化品牌與魅力塞上
近年來,寧夏的專家學者對“賀蘭山闕”出處進行了多次調研論證,比較趨向一致的意見是:此地就在賀蘭山蘇峪口與內蒙古接壤處。此處自古就是邊塞軍旅要地,原蘇峪口森林公園北部至今完好保存著一條古驛道,這條古驛道連線著銀川平原與阿拉善高原,古道兩側的石牆和驛站遺址不僅見證了昔日的商貿景象,也是賀蘭山裡面邊塞軍旅歷史文化的直接寫照,被人稱為“銀巴古道”。景區內不僅可以觀賞到絕美的峽谷、絕壁、奇峰、松林和高山草甸等自然風光,還是遊客集中感受和體驗賀蘭山邊塞軍旅歷史文化的最佳去處。有關部門已對景區作了開發規劃,並修建了6公里多的旅遊公路,對原有的“銀巴古道”路線進行了恢復。
雁門關,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忻州市旅遊棋盤上,占據著重要位置,具有連線東西,撬動雙翼的作用。這裡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十分豐厚,被稱為“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千年以來,大自然的天造地設,烽火狼煙的頻繁洗禮,人文歷史的傳奇演義,已經將“雁門關”鑄造成為名揚天下的獨特地標和文化符號。
雁門關古戰場,十多年的開發沒有大的成效,如今經過一年的全方位攻堅,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從關南、關北的前後腰鋪到巍巍雄關的核心景區,綿延5公里的雁門古道上,按照雁門關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規劃,將逐步維修關樓,修復古道,恢復古蹟,新辟景點,以及建設旅遊服務設施,圖紙上的烽火雄關正在還原其歷史的本來面貌。雁門關景區旅遊開發的全新格局得到了省級有關部門的支持肯定,不但走進了我省十佳旅遊風景區行列,而且領軍人物──雁門關風景區管理局局長王鳳崗還被評為山西省旅遊十佳創新人物。
保護和打造歷史文化品牌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其意義將遠遠超出歷史和文化本身的範疇。搞好這項工程,需要確立這項工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動用經濟和文化的雙重手段,需要多個部門的協同配合,需要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的外向型發展。打造邊塞歷史文化品牌也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工程,不能行動過緩也不宜操之過急,要從提高認識這項基礎工作入手,並遵循文化發展本身的規律。我們相信,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只要形成共識,共同做好這項工作,獨特的邊塞歷史文化必將釋放出兩千多年來積聚的能量,綻放出一枝光彩奪目的塞上奇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