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依託於大連工業大學的“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於2013年4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設。“中心”現擁有專業實驗室面積7000m2,設備總值6000餘萬元,現有人員64人,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專業結構互補,年齡梯隊合理。“中心”長期致力于海洋食品加工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主要包括現代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術、海洋生物活性物質製備技術、海洋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和海洋食品加工技術裝備等。“中心”不斷探索海洋食品加工的科學技術與海洋食品產業經濟結合的新途徑,加強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以推動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關行業輻射、轉移與擴散,促進產業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依託大學:大連工業大學
  • 批准建設時間:2013年4月
  • 批准建設單位:科技部
  • 地址:大連市甘井子區輕工苑1號
中心基本情況,平台建設,承擔項目,科研成果,工程能力,

中心基本情況

中心名稱: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心地址:大連工業大學。 中心面積:7000m2。
中心設備:設備總值6000餘萬元,包括大型的精密分析檢測儀器、大型的中試設備。
中心人員:現有人員64人,是日本岡山大學、德國伍珀塔爾大學、韓國漢城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歸國博士組成的團隊,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專業結構互補,年齡結構合理。
中心職能:開展海洋食品加工共性核心技術研究,開發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的海洋食品,探索海洋食品加工的科學技術與海洋食品產業經濟結合的新途徑,加強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促進科技產業化,推動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關行業輻射、轉移與擴散。
中心主任:朱蓓薇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國家“863”計畫海洋技術領域主題專家。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和大連市功勳獎。

平台建設

2004年成立“遼寧省水產品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後又獲批“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農業部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貝類專業分中心”和“國家食品工程技術轉移中心”、“國際合作創新基地”、“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等平台的建設和“遼寧省高校重大學科平台”建設。

承擔項目

先後主持承擔國家863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際科技合作計畫、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國家火炬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和省市科技攻關項目、校企合作項目100餘項。

科研成果

“中心”具有了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獲國際、國內授權發明專利40多項。
“中心”攻克了海參深加工的系列關鍵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海參“貯藏難、加工難、食用難”的瓶頸問題,並在全國率先進行海參高值化利用技術的推廣,催生了我國海參深加工產業,改變了我國海參乾制、鹽漬等傳統的粗加工模式,有力地拉動了我國海參養殖業的發展,目前,海參單品產值超過400個億,已經成為水產品中單品產值最大的品種。技術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繼海參之後,又突破了貝類精深加工系列共性關鍵技術。全世界的貝類有12萬種,是自然界中僅次於昆蟲類的第二大族類。我國貝類養殖品種和區域不斷擴大,產量已逾100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占我國海水養殖產量的80%,是沿海漁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主持研發的貝類深加工技術推進了貝類加工產業技術的升級,加快了貝類加工產業的發展步伐。技術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除此之外,在魚類、藻類、蟹類等大宗海洋食品加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開發的海膽深加工關鍵技術,解決了海膽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難題,技術成果獲2012年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開發的海藻風味濃縮汁、海藻多糖等海藻深加工技術,提高了海藻的附加值和利用率,增強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對魚的全效利用進行了探索,建立了魚的精細分割標準化技術。結合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領悟,提出了“食品化菜品”的加工新思路,開發了魚蝦貝藻等海洋食材類菜品的規範化、標準化生產工藝,以推動中式海洋調理食品加工產業的發展。這些工作為我國海洋食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基於為食品科學與產業發展所作貢獻,2008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產業創新獎。

工程能力

“中心”具有了較強的工程化能力,年服務企業百餘家,技術成果已經輻射到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廣西、廣東、河北等多個省市,採用工程中心技術成果的企業有50多家。為“非得”、“獐子島”、 “上品堂”、“海晏堂”、“宇王”和“久龍堂”等多個國家、省級馳名商標和知名品牌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取得直接經濟效益超過50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