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水稻改良中心瀋陽分中心

國家水稻改良中心瀋陽分中心依託單位遼寧省水稻研究所,是我國雜交粳稻育種的發源地,研創“秈粳架橋”理論,率先育成強優勢恢復系C57,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育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大面積套用於生產的粳稻雜交種黎優57,填補了世界雜交粳稻育種的空白,獲得了國家發明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水稻改良中心瀋陽分中心
  • 主管部門:遼寧省農業科學院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1)開展親本的收集,創新、鑑定評價及交換利用,為水稻育種提供新材料、新質源。(2)開展育種新方法的研究,提高本生態區的育種水平,為農業生產提供高質量水稻新品種。(3)開展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研究,加大新品種新組合的示範推廣力度。

發展歷史

北方稻區代表著我國水稻研究和開發的典型生態區之一,對我國水稻生產技術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從國家水稻生產科研的總體出發,農業部於2001年正式批覆建設“國家水稻改良中心瀋陽分中心”,總投資454萬元。

科研條件

試驗基地
(1)砼灌水渠規範化試驗田300畝;
(2)抗病蟲鑑定圃3處,各1畝地;
(3)抗冷鑑定圃100m;
(4)南繁育種基地20畝。
(5)中試米廠一座,日加工優質精米50噸
儀器設備,價值500萬,主要有:
(1)水稻生理生化及部分米質分析檢測儀器;
(2)水稻昆蟲、病理研究儀器;
(3)水稻分子生物學儀器設備;
(4)水稻種子加工精選生產線一條;
(5)優質大米加工中試生產線一條;
(6)水稻種質資源庫、種子儲藏庫等設施;
研究配套設施:田間作業設備,旋耕機、種子聯合收割機、脫粒機、井房、水泵等。

科研成就

在雜交粳稻育種理論研究、資源創製、制種技術、新型細胞質套用等方面都有所創新,育成了C418、C2106等骨幹親本,配製成屜優418、遼優5218、遼優1052、遼優2006、遼優9906、粳優558為代表的一批高產、優質、抗病、適應性廣的雜交粳稻新組合,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兩系光溫敏雜交稻育種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利用“秈粳架橋”技術構建有利基因集團,選擇廣親和材料與中秈雜交,實現秈粳遺傳基因交換重組搭配協調適度,培育出N廣占型光溫敏核不育系列,其配製成的豐兩優1號、揚兩優6號、新兩優6號等系列組合,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廣泛套用。
水稻常規育種研究方面,以理想株型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理論為指導,以高產、優質、多抗為育種目標,創造性地提出“兩擴大、兩提高(擴大與豐富遺傳背景,擴大變異範圍,提高后代的結實率,提高選擇效率)”的技術路線,育成了株型理想、產量高、抗性強、米質優的遼粳326、遼粳454、遼粳294等水稻新品種,成為遼寧省不同時期的主栽品種,使遼寧省水稻單產大幅度提高,並在北方適宜稻區大面積推廣套用。
先後承擔科技部863計畫、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科技支撐計畫、重點成果推廣,農業部農業結構調整重大專項、跨越計畫、農業種子工程、農業部專項,國家發改委產業化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攻關、省自然科學基金、省工程技術中心專項資金、省內科技成果轉化、省農業綜合開發,國際合作項目,科企合作等項目110餘項。
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1項,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獲得專利權3項,制定遼寧省地方標準5個。近5年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為3篇,核心期刊68篇。

人才培養

全所在職78人,其中科技和管理人員62人,工勤人員16人;科技人員中,研究員12人,副研16人,助研24人,研實9人;其中,博士15人(3人在讀),碩士27人(3人在讀)。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人,入選國家和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10人,遼寧省優秀專家1人。是一支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比較合理、具有較強科技創新和產業開發能力的隊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