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台沙河科普基地

國家天文台沙河科普基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沙河科普基地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下屬的天文科普部門,中國自然博物館學會天文館分會會員單位,一般簡稱“沙河科普基地”或“沙河基地”(以下簡稱“沙河基地”),位於北京市昌平區七馬路,東經116°20′,北緯40°06′,海拔40米;總占地面積約10000平米,總建築面積約3000平米,為原北京天文台沙河工作站,是北京天文台(國家天文台前身)最早的觀測站。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展廳部分,技術設備,觀測布局,建築意義,

歷史沿革

始建於1958年6月,側重於世界時、地球自轉、太陽活動預報和人造衛星運動的觀測和研究;
1999年,因北京城市擴張,所在站址環境不再適合天文觀測而停止科研觀測;
2001年,隨著北京天文台整合併入新成立的國家天文台,沙河基地開始進行科普化轉型;
2005年,科普主樓正式落成,標誌這裡正式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天文科普基地。

建築格局

沙河基地是一座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科研工作為依託,面向公眾進行天文、航天知識傳播的科普基地。
科普開放場地主要有科普主樓展廳、庭院裝置、觀測室圓頂公共望遠鏡以及退役天文科技文物等部分構成。
科普主樓共分為四層,一至三層為科普展廳,主題分別為一層 “古代輝煌——中國古代天文成就”,二層“飛天夢想——中國航天發展歷程”,三層 “時間機器-沙河基地的授時工作與原子鐘”、“天外來客-隕石的奧秘”、“生日與星座-十二星宮小遊戲”以及多功能教室。

展廳部分

展廳部分主要是以展板和展品的形式進行陳列,共有展品55件,展板80塊。其中位於一層的1:5水運儀象台一層計時機構局部復原模型為國家天文台總部1:3水運儀象台復原工程的原型機,除水泵外其他部件均可在水力驅動下運轉。
象廳採用穹頂設計,直徑7米,可同時容納60人觀看天象節目,安裝有數字天象放映設備,科教多媒體節目18套。

技術設備

沙河基地擁有完備的科教天文望遠鏡設備及系統:適用於中小學生天文觀測教學的望遠鏡十餘套,以天文內容為核心的手工、繪畫、攝影等實踐課程十餘節,配合多功能教室、天文觀測室和天文科普望遠鏡實驗室,可滿足不同層次的天文科普與教學培訓需求。
庭院內設定有一台人體太陽鐘和一台赤道式日晷,可通過觀察日光投影的方式,向公眾講解地球運轉與時間測量的關係。赤道式日晷基座處原為1954北京坐標系大地測量覘標。

觀測布局

科普主樓以南,東西兩側共有五座原科研用途的圓頂觀測室保留至今。
東北觀測室:一層為生活支撐區;四層圓頂安放有一台200mm口徑科普用折射式天文望遠鏡,主要用以日常對公眾開放科普觀測。
西北觀測室:一層為科普展廳,有“燦爛星空——當代天文學之ABC”主題展廳;四層圓頂內安放有一台254mm口徑的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用以進行重要天象的視頻網路直播。
西南觀測室:整體為太陽觀測主題科普內容,一層為太陽知識展廳,通過多媒體手段展室不同波段的日面圖像,二樓為經過科普化修復的退役功勳儀器——太陽雙通道望遠鏡,這是全國僅有的,可以在科普活動中實際目視太陽的退役科研級專用望遠鏡。
東南觀測室:現改造為天文科技文物陳列室,主要展室沙河基地歷史上曾服役過的光學天文觀測儀器。
原二型等高儀觀測室:現作為沙河基地天文科普望遠鏡一號實驗室,一層展示丹戎超人差等高儀等退役天體測量儀器、工作日誌等科技文物。二樓是科普望遠鏡調試實驗場地,可以作為深度研學及研究性學習使用。在此樓旁邊,還露天安放有歷史上曾在沙河基地服役的三台退役大型觀測儀器:62A型太陽望遠鏡、60cm人造衛星雷射測距儀、太陽射電望遠鏡天線,作為重要的天文科技文物,做靜態展示,兼備景觀效果。
沙河科普基地除常年面向團體預約開放外,經常或不定期舉辦天文相關主題開放日、天文教師培訓活動、天文知識講座、天象視頻直播、天文科技冬令營(夏令營)等活動。

建築意義

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指引下,沙河基地正將自身逐步打造成為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陣地;宣傳天文航天知識,提升公眾科學文化素養的高地;青少年學習天文航天知識,開展操作實踐活動的營地;傳播科學思想、感受科學魅力的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