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通過驗收,
基本信息
國家北方山區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針對我國北方山區經濟和生態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性問題和實用性技術問題進行系統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的研究開發,不斷推出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強化科技服務,促進山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生態的快速恢復。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面積649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2/3;山區人口約5億,全國總人口的40%、農業人口的50%生活在山區。山區是平原和城市的生態屏障和戰略縱深,在中國革命和經濟建設中做出過重大貢獻。但由於自然、歷史和社會的諸多原因,山區至今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落後的地區,是老(革命老區)、少(少數民族地區)、邊(邊遠地區)、窮(窮困地區)最為集中的地區。90%以上的國家級貧困縣(市)和全國80%以上的貧困人口生活在山區。山區如不加速發展,必將影響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
北方山區是指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山區和高原,面積約320萬平方公里,分別占我國陸地和全國山區的1/3和1/2 ,區內人口約2.5億。與平原地區和南方山區相比,北方山區農業基礎條件差,生產技術落後,產業化能力低,急需依靠科技提升生產力水平。北方山區乾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森林覆蓋率低,生態環境脆弱。北方山區多為石質山區、黃土溝壑和戈壁荒漠,土壤瘠薄,年降水大多不足500毫米,在西北的許多地區甚至不足200毫米,而且缺乏灌溉條件。發展糧、棉、油大宗農作物先天不足,發展蔬菜等經濟作物以及耗糧型畜牧養殖都非常困難。與平原和南方山區相比,北方山區經濟建設和生態改善的任務更加艱巨,矛盾更為突出,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難度更大。但是,北方山區的土地資源、林果資源、草場資源、特色動植物資源、旅遊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
國家北方山區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通過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品開發,延長產業鏈,提高山區農業生產水平和國際市場競爭力;通過工程化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致力於完善北方山區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改善北方山區生態環境、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通過搭建國家級農業工程技術創新轉化平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將對北方山區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產生重大推動作用和深遠影響。
通過驗收
2011年,科技部對2006、2007年組建的工程中心開展驗收工作,經過專家現場檢查評估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驗收委員會綜合評議,國家北方山區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驗收。
該中心在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研究與示範,綠色農產品產業化技術研究與示範,生態經濟溝、生態觀光農業和循環農業綜合示範基地建設方面取得了一批優秀的成果,完成了北方山區生態修復工程、綠色農產品產業化研發和生態農業綜合示範工程建設,培育、引進果樹新品種37個、開發新產品6個、建立示範基地14萬畝、輻射近200萬畝等。中心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隊伍,研究試驗裝備良好,技術成果工程化能力較強,建立了較完善的對外開放、學術交流、人才培訓與產學研合作機制,較合理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