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書院:白話資治通鑑》(經典珍藏版)內容簡介:《資治通鑑》開創了編年體通史的先河,以時間先後為順序記錄史事,大大擴展了紀傳體史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容量。其所記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重要的歷史人物。全書文字簡明扼要,生動流暢,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學大書院:白話資治通鑑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頁數:314頁
- 開本:16開
- 定價:19.80
- 作者:司馬光
- 出版日期:2007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361671
- 品牌:北京世紀山水文化圖書發行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國學大書院:白話資治通鑑》(經典珍藏版)編輯推薦:《資治通鑑》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完成。書成後,宋神宗賜名為《資治通鑑》,意為"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其成就可見一斑。
《資治通鑑》全文共294卷,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間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全文共294卷,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間1362年的歷史。
作者簡介
作者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在朝中為官,官至天章閣待制,在皇家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父親的學識與修養,無疑對司馬光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司馬光自幼聰明好學,七歲時便能粗通《左傳》,他和同伴遊戲時破缸救兒的機智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熟知。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中了進士,起初在華州(今河南鄭縣)擔任地方官。後被龐籍推薦調入京城,擔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的職務。至和元年(1054年),司馬光跟隨龐籍到了并州(今山西)為官,嘉二年(1057年)因龐籍獲罪,司馬光便引咎離開了并州。從嘉三年(1058年)開始,司馬光又陸續擔任了開封府推官、度支員外郎等職。宋英宗統治時期,司馬光由諫官提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奉詔編寫《歷代君臣事跡》。英宗頒詔設書局於秘閣,令其續修《通志》。並授權司馬光自己挑選英才,輔助編修《通志》。宋神宗即位不久,司馬光任翰林兼侍讀學士。當年,司馬光向神宗進獻《通志》8卷,《通志》即《歷代君臣事跡》第八卷,該書記載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二世三年的史事。神宗將《通志》賜名為《資治通鑑》,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並命司馬光等人繼續編寫。《資治通鑑》從治平三年設立局編寫,經過全體編修者的通力合作,到元豐七年成書,歷時十九年。哲宗即位,拜司馬光為相。他任相年余,盡廢新法。元元年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歐陽修評其為“德性淳正,學術通明”。司馬光一生著述多達三十七種,其中以《資治通鑑》、《家范》、《涑水紀聞》最為著名。
媒體推薦
書評
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宋]胡三省 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清]曾國藩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清]王鳴盛
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宋]胡三省 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清]曾國藩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清]王鳴盛
圖書目錄
三家分晉 / 1
豫讓報恩 / 3
魏文侯以賢興國 / 4
吳起奔楚 / 6
齊威王明察吏治 / 8
商鞅變法 / 9
孫臏奇計勝龐涓 /10
蘇秦遊說六國 /12
孟子諫齊宣王 /14
張儀的連橫策略 /15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17
樂毅伐齊 /20
完璧歸趙 /21
將相和 /22
田單收復齊城 /23
雞鳴狗盜 /26
范雎睚眥必報 /27
觸龍說趙太后 /29
長平之戰 /30
毛遂自薦 /32
信陵君竊符救趙 /33
二周滅亡 /35
呂不韋居奇貨 /36
李牧守邊破匈奴 /38
李斯諫逐客 /39
荊軻刺秦王 /41
秦王政滅六國 /42
焚書坑儒 /43
指鹿為馬 /45
陳勝、吳廣起義 /46
巨鹿之戰 /48
鴻門宴 /49
韓信拜將 /52
垓下悲歌 /54
劉邦談得天下 /56
劉邦被困白登山 /57
白馬之盟 /58
蕭曹兩相國 /59
呂后分封諸呂 /61
周勃平諸呂 /62
賈誼上疏論“積貯” /64
張釋之公平斷案 /65
晁錯主張勸農貴粟 /66
七國之亂 /67
朱買臣發跡 /68
飛將軍李廣 /70
周亞夫獲罪含冤死 /71
司馬相如諫獵 /72
大破匈奴 /74
張騫通西域 /77
蘇武牧羊 /78
武帝殺妃立太子 /80
司馬遷寫《史記》 /81
霍光輔政 /83
漢宣帝勵精圖治 /84
霍氏專權覆滅 /85
趙廣漢任京兆尹 /86
昭君出塞 /87
陳湯料軍如神 /89
趙飛燕得寵 /91
董賢受寵 / 92
王莽稱帝 / 94
綠林赤眉起義 / 95
昆陽之戰 / 97
劉秀稱帝 / 98
宋弘做大司空 / 99
馬援擇君 /100
董宣不畏豪強 /101
舉案齊眉 /103
耿大破張步 /104
投筆從戎 /106
馬太后拒封外戚 /108
楊震拒敵賄賂 /109
虞詡巧計破羌 /111
虞詡彈劾宦官 /112
張綱檢舉外戚 /113
桓帝誅殺梁冀 /114
黨錮之禍 /115
黃巾起義 /118
董卓洗劫洛陽 /119
袁紹豪奪冀州 /121
王允計除董卓 /122
曹操迎漢獻帝 /124
白門樓呂布喪命 /125
官渡之戰 /127
孫氏稱霸江東 /129
劉備三顧茅廬 /131
赤壁之戰 /133
神醫華佗 /136
七步成詩的曹植 /138
曹操平定關中 /139
劉備平定蜀中 /141
東吳名將呂蒙 /142
張遼勇守合肥 /144
關羽失荊州 /145
曹丕繼位 /146
火燒連營 /147
七擒孟獲 /149
諸葛亮上出師表 /150
馬謖失街亭 /151
命殞五丈原 /153
司馬懿誅曹爽 /155
曹魏滅蜀 /157
司馬氏建晉 /159
西晉滅吳 /161
石崇與王愷鬥富 /164
除害英雄周處 /165
賈南風毒計除太子 /167
八王之亂 /169
劉淵稱王建漢 /170
劉聰奪王位稱帝 /172
陳元達力諫劉聰 /173
司馬睿遷都建東晉 /174
聞雞起舞 /175
陶侃為政 /177
庾亮逼反蘇峻 /178
石勒滅前趙稱帝 /179
石虎父子相殘 /181
王猛捫虱談天下 /183
苻堅滅前涼 /184
謝安東山再起 /185
淝水之戰 /186
李起兵建西涼 /188
桓玄施計受禪讓即位 /188
劉宋代晉 /190
元嘉之治 /193
蕭道成建南齊 /194
孝文帝改革 /196
梁武帝捨身佛寺 /197
乘長風破萬里浪 /198
大發明家祖沖之 /199
范縝不信佛 /201
高歡伐叛 /202
北魏分東西 /205
元帝平定湘州 /207
侯景興兵作亂 /208
北周滅北齊 /210
陳霸先建陳 /212
楊堅受禪建隋 /214
隋平陳統一 /216
高被貶 /218
楊廣弒父殺兄奪皇位 /220
隋煬帝游江都 /221
煬帝三征高麗 /222
楊玄感造反 /225
瓦崗軍的內訌 /227
隋煬帝被殺 /229
李淵太原起兵 /232
李世民取東都 /234
李世民退突厥 /235
玄武門之變 /236
李世民勵精圖治 /239
康太宗與魏徵 /241
房謀杜斷 /244
李靖大破突厥 /246
文成公主入藏 /248
太宗慎立太子 /251
武則天當皇后 /252
武則天弄權稱帝 /255
酷吏周興 /258
宰相狄仁傑 /260
徐敬業叛亂 /261
韋後母女亂政 /263
姚崇為臣坦蕩 /265
宋不循私情 /266
口蜜腹劍 /267
安祿山起兵反唐 /269
詩仙李白 /270
張巡守城 /273
顏杲卿討伐安祿山 /274
馬嵬驛兵變 /275
李亨靈武即位 /277
固守太原 /279
李收復二京 /280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281
杜甫寫“詩史” /283
段秀實不畏強權 /285
魚朝恩禍亂朝政 /287
顏真卿臨死不屈 /288
二王八司馬事件 /289
李雪夜取蔡州 /291
一身正氣的韓愈 /293
甘露之變 /294
唐武宗滅佛 /296
朋黨之爭 /297
黃巢起義 /298
王建建前蜀 /300
後梁代唐 /302
李存勖建後唐 /304
“兒皇帝”石敬瑭 /306
杜威受騙降契丹 /307
劉知遠建後漢 /309
郭威廢帝自立 /311
趙匡胤黃袍加身 /313
豫讓報恩 / 3
魏文侯以賢興國 / 4
吳起奔楚 / 6
齊威王明察吏治 / 8
商鞅變法 / 9
孫臏奇計勝龐涓 /10
蘇秦遊說六國 /12
孟子諫齊宣王 /14
張儀的連橫策略 /15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17
樂毅伐齊 /20
完璧歸趙 /21
將相和 /22
田單收復齊城 /23
雞鳴狗盜 /26
范雎睚眥必報 /27
觸龍說趙太后 /29
長平之戰 /30
毛遂自薦 /32
信陵君竊符救趙 /33
二周滅亡 /35
呂不韋居奇貨 /36
李牧守邊破匈奴 /38
李斯諫逐客 /39
荊軻刺秦王 /41
秦王政滅六國 /42
焚書坑儒 /43
指鹿為馬 /45
陳勝、吳廣起義 /46
巨鹿之戰 /48
鴻門宴 /49
韓信拜將 /52
垓下悲歌 /54
劉邦談得天下 /56
劉邦被困白登山 /57
白馬之盟 /58
蕭曹兩相國 /59
呂后分封諸呂 /61
周勃平諸呂 /62
賈誼上疏論“積貯” /64
張釋之公平斷案 /65
晁錯主張勸農貴粟 /66
七國之亂 /67
朱買臣發跡 /68
飛將軍李廣 /70
周亞夫獲罪含冤死 /71
司馬相如諫獵 /72
大破匈奴 /74
張騫通西域 /77
蘇武牧羊 /78
武帝殺妃立太子 /80
司馬遷寫《史記》 /81
霍光輔政 /83
漢宣帝勵精圖治 /84
霍氏專權覆滅 /85
趙廣漢任京兆尹 /86
昭君出塞 /87
陳湯料軍如神 /89
趙飛燕得寵 /91
董賢受寵 / 92
王莽稱帝 / 94
綠林赤眉起義 / 95
昆陽之戰 / 97
劉秀稱帝 / 98
宋弘做大司空 / 99
馬援擇君 /100
董宣不畏豪強 /101
舉案齊眉 /103
耿大破張步 /104
投筆從戎 /106
馬太后拒封外戚 /108
楊震拒敵賄賂 /109
虞詡巧計破羌 /111
虞詡彈劾宦官 /112
張綱檢舉外戚 /113
桓帝誅殺梁冀 /114
黨錮之禍 /115
黃巾起義 /118
董卓洗劫洛陽 /119
袁紹豪奪冀州 /121
王允計除董卓 /122
曹操迎漢獻帝 /124
白門樓呂布喪命 /125
官渡之戰 /127
孫氏稱霸江東 /129
劉備三顧茅廬 /131
赤壁之戰 /133
神醫華佗 /136
七步成詩的曹植 /138
曹操平定關中 /139
劉備平定蜀中 /141
東吳名將呂蒙 /142
張遼勇守合肥 /144
關羽失荊州 /145
曹丕繼位 /146
火燒連營 /147
七擒孟獲 /149
諸葛亮上出師表 /150
馬謖失街亭 /151
命殞五丈原 /153
司馬懿誅曹爽 /155
曹魏滅蜀 /157
司馬氏建晉 /159
西晉滅吳 /161
石崇與王愷鬥富 /164
除害英雄周處 /165
賈南風毒計除太子 /167
八王之亂 /169
劉淵稱王建漢 /170
劉聰奪王位稱帝 /172
陳元達力諫劉聰 /173
司馬睿遷都建東晉 /174
聞雞起舞 /175
陶侃為政 /177
庾亮逼反蘇峻 /178
石勒滅前趙稱帝 /179
石虎父子相殘 /181
王猛捫虱談天下 /183
苻堅滅前涼 /184
謝安東山再起 /185
淝水之戰 /186
李起兵建西涼 /188
桓玄施計受禪讓即位 /188
劉宋代晉 /190
元嘉之治 /193
蕭道成建南齊 /194
孝文帝改革 /196
梁武帝捨身佛寺 /197
乘長風破萬里浪 /198
大發明家祖沖之 /199
范縝不信佛 /201
高歡伐叛 /202
北魏分東西 /205
元帝平定湘州 /207
侯景興兵作亂 /208
北周滅北齊 /210
陳霸先建陳 /212
楊堅受禪建隋 /214
隋平陳統一 /216
高被貶 /218
楊廣弒父殺兄奪皇位 /220
隋煬帝游江都 /221
煬帝三征高麗 /222
楊玄感造反 /225
瓦崗軍的內訌 /227
隋煬帝被殺 /229
李淵太原起兵 /232
李世民取東都 /234
李世民退突厥 /235
玄武門之變 /236
李世民勵精圖治 /239
康太宗與魏徵 /241
房謀杜斷 /244
李靖大破突厥 /246
文成公主入藏 /248
太宗慎立太子 /251
武則天當皇后 /252
武則天弄權稱帝 /255
酷吏周興 /258
宰相狄仁傑 /260
徐敬業叛亂 /261
韋後母女亂政 /263
姚崇為臣坦蕩 /265
宋不循私情 /266
口蜜腹劍 /267
安祿山起兵反唐 /269
詩仙李白 /270
張巡守城 /273
顏杲卿討伐安祿山 /274
馬嵬驛兵變 /275
李亨靈武即位 /277
固守太原 /279
李收復二京 /280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281
杜甫寫“詩史” /283
段秀實不畏強權 /285
魚朝恩禍亂朝政 /287
顏真卿臨死不屈 /288
二王八司馬事件 /289
李雪夜取蔡州 /291
一身正氣的韓愈 /293
甘露之變 /294
唐武宗滅佛 /296
朋黨之爭 /297
黃巢起義 /298
王建建前蜀 /300
後梁代唐 /302
李存勖建後唐 /304
“兒皇帝”石敬瑭 /306
杜威受騙降契丹 /307
劉知遠建後漢 /309
郭威廢帝自立 /311
趙匡胤黃袍加身 /313
文摘
書摘
《資治通鑑》是一部歷史巨著。全書共294卷,300餘萬字,記載了上起戰國時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五代滅亡,前後長達1362年的歷史。其取材除十七史外,包括雜史、傳狀、文集、譜錄等數百種,內容充實。該書以歷代治亂興衰為線索,在記錄歷史的同時,闡述君主與人臣的品德善惡、軍國大事與政策的得失,總結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訓,以期使統治者取得鑑戒。該書完全用年、月、日的時間順序記事,結構嚴密,條理清晰,堪稱我國古代最完善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作者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在朝中為官,官至天章閣待制,在皇家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父親的學識與修養,無疑對司馬光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司馬光自幼聰明好學,七歲時便能粗通《左傳》,他和同伴遊戲時破缸救兒的機智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熟知。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中了進士,起初在華州(今河南鄭縣)擔任地方官。後被龐籍推薦調入京城,擔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的職務。至和元年(1054年),司馬光跟隨龐籍到了并州(今山西)為官,嘉二年(1057年)因龐籍獲罪,司馬光便引咎離開了并州。從嘉三年(1058年)開始,司馬光又陸續擔任了開封府推官、度支員外郎等職。宋英宗統治時期,司馬光由諫官提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奉詔編寫《歷代君臣事跡》。英宗頒詔設書局於秘閣,令其續修《通志》。並授權司馬光自己挑選英才,輔助編修《通志》。宋神宗即位不久,司馬光任翰林兼侍讀學士。當年,司馬光向神宗進獻《通志》8卷,《通志》即《歷代君臣事跡》第八卷,該書記載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二世三年的史事。神宗將《通志》賜名為《資治通鑑》,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並命司馬光等人繼續編寫。《資治通鑑》從治平三年設立局編寫,經過全體編修者的通力合作,到元豐七年成書,歷時十九年。哲宗即位,拜司馬光為相。他任相年余,盡廢新法。元元年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歐陽修評其為“德性淳正,學術通明”。司馬光一生著述多達三十七種,其中以《資治通鑑》、《家范》、《涑水紀聞》最為著名。
《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對《資治通鑑》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鑑》媲美。
《資治通鑑》通過詳實的歷史記載,向當時的統治者說明了歷史的經驗對於政治統治的重要性,在這一點上《資治通鑑》所提供的歷史教訓,是以往任何一部史書都不能相比的。另外從歷史觀點上,《資治通鑑》認為國家的興衰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統治者們的修養。提倡君主應遵於禮,講究仁義,在用人方面要量才而用,賞罰分明,還要能聽取臣民的諫言,這一點對於後來歷代的統治階級都有一定的約束作用,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義。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要通過對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統治階級的政策的描述,來警醒世人。“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
在文字表達方面,《資治通鑑》最擅長於描寫戰爭場面,像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都被記述得精彩紛呈。在記載赤壁之戰時,司馬光並沒有正面去描寫戰爭的具體情況,而是從人物著手,把魯肅與孫權合謀定計、吳蜀構築同盟及諸葛亮智激孫權等故事分別道來,從獨特的視角詮解了這場決定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的關鍵之戰。既有戰爭的完整過程,又有人物的深刻雕鏤,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文中的一些語言,也成了後人慣用的成語掌故,像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均已耳熟能詳。
《資治通鑑》是我國一部極為重要的編年史,不僅為封建統治階級提供了統治經驗,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因此歷代政治家和史學家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宋神宗早就說它“賢於荀悅從漢紀遠矣”。南宋學者王應麟評價該書為“自有書契以來,未有為通鑑者”。清代史學家王鳴盛也說:“此天地必不可無之書,亦學得必不可不讀之書也。”一代偉人毛澤東評價這部巨著:“儘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本末畢具,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資治通鑑》全書體例嚴謹,前後脈絡分明,語言文字也極為簡練。這些對後世史學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直至今天,人們還在學習它、研究它、借鑑它,從中汲取著大量的、有益的營養。這裡,我們把它翻譯成白話文,定名為《白話資治通鑑》,奉獻給讀者,以便讀者更好地閱讀和欣賞。
本書編排嚴謹,校點精當,並配以精美的插圖,以達到圖文並茂、生動形象的效果。此外本書版式新穎,設計考究,雙色印刷,裝幀精美,除供廣大讀者閱讀欣賞外,更具有極高的研究、收藏價值。
編 者
2007年9月
插圖
《資治通鑑》是一部歷史巨著。全書共294卷,300餘萬字,記載了上起戰國時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五代滅亡,前後長達1362年的歷史。其取材除十七史外,包括雜史、傳狀、文集、譜錄等數百種,內容充實。該書以歷代治亂興衰為線索,在記錄歷史的同時,闡述君主與人臣的品德善惡、軍國大事與政策的得失,總結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訓,以期使統治者取得鑑戒。該書完全用年、月、日的時間順序記事,結構嚴密,條理清晰,堪稱我國古代最完善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作者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在朝中為官,官至天章閣待制,在皇家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父親的學識與修養,無疑對司馬光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司馬光自幼聰明好學,七歲時便能粗通《左傳》,他和同伴遊戲時破缸救兒的機智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熟知。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中了進士,起初在華州(今河南鄭縣)擔任地方官。後被龐籍推薦調入京城,擔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的職務。至和元年(1054年),司馬光跟隨龐籍到了并州(今山西)為官,嘉二年(1057年)因龐籍獲罪,司馬光便引咎離開了并州。從嘉三年(1058年)開始,司馬光又陸續擔任了開封府推官、度支員外郎等職。宋英宗統治時期,司馬光由諫官提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奉詔編寫《歷代君臣事跡》。英宗頒詔設書局於秘閣,令其續修《通志》。並授權司馬光自己挑選英才,輔助編修《通志》。宋神宗即位不久,司馬光任翰林兼侍讀學士。當年,司馬光向神宗進獻《通志》8卷,《通志》即《歷代君臣事跡》第八卷,該書記載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二世三年的史事。神宗將《通志》賜名為《資治通鑑》,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並命司馬光等人繼續編寫。《資治通鑑》從治平三年設立局編寫,經過全體編修者的通力合作,到元豐七年成書,歷時十九年。哲宗即位,拜司馬光為相。他任相年余,盡廢新法。元元年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歐陽修評其為“德性淳正,學術通明”。司馬光一生著述多達三十七種,其中以《資治通鑑》、《家范》、《涑水紀聞》最為著名。
《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對《資治通鑑》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鑑》媲美。
《資治通鑑》通過詳實的歷史記載,向當時的統治者說明了歷史的經驗對於政治統治的重要性,在這一點上《資治通鑑》所提供的歷史教訓,是以往任何一部史書都不能相比的。另外從歷史觀點上,《資治通鑑》認為國家的興衰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統治者們的修養。提倡君主應遵於禮,講究仁義,在用人方面要量才而用,賞罰分明,還要能聽取臣民的諫言,這一點對於後來歷代的統治階級都有一定的約束作用,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義。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要通過對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統治階級的政策的描述,來警醒世人。“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
在文字表達方面,《資治通鑑》最擅長於描寫戰爭場面,像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都被記述得精彩紛呈。在記載赤壁之戰時,司馬光並沒有正面去描寫戰爭的具體情況,而是從人物著手,把魯肅與孫權合謀定計、吳蜀構築同盟及諸葛亮智激孫權等故事分別道來,從獨特的視角詮解了這場決定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的關鍵之戰。既有戰爭的完整過程,又有人物的深刻雕鏤,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文中的一些語言,也成了後人慣用的成語掌故,像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均已耳熟能詳。
《資治通鑑》是我國一部極為重要的編年史,不僅為封建統治階級提供了統治經驗,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因此歷代政治家和史學家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宋神宗早就說它“賢於荀悅從漢紀遠矣”。南宋學者王應麟評價該書為“自有書契以來,未有為通鑑者”。清代史學家王鳴盛也說:“此天地必不可無之書,亦學得必不可不讀之書也。”一代偉人毛澤東評價這部巨著:“儘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本末畢具,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資治通鑑》全書體例嚴謹,前後脈絡分明,語言文字也極為簡練。這些對後世史學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直至今天,人們還在學習它、研究它、借鑑它,從中汲取著大量的、有益的營養。這裡,我們把它翻譯成白話文,定名為《白話資治通鑑》,奉獻給讀者,以便讀者更好地閱讀和欣賞。
本書編排嚴謹,校點精當,並配以精美的插圖,以達到圖文並茂、生動形象的效果。此外本書版式新穎,設計考究,雙色印刷,裝幀精美,除供廣大讀者閱讀欣賞外,更具有極高的研究、收藏價值。
編 者
2007年9月
插圖